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苏州古典园林“朴素生态观”理论与实践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苏州古典园林“朴素生态观”理论与实践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人类追求“返璞归真”的生活状态,苏州古典园林可谓人类诗意栖居的典范,文章对其“朴素生态观”加以挖掘,旨在更好地推进苏州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朴素生态观;生态园林城市;实践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41(2013)02-0000-00

收稿日期:2012-12-07

修回日期:2013-03-12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开始意识到愈来愈严重的环境危机,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对历史进行反思,十提出“倡导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行动纲领,这既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又说明了人类向往“返朴归真”的生活境域。

当前,苏州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据环保部门统计,2011年苏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为68.8%,超标天数为114天(按国家新标准评价)。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素有园林之乡的美誉,要在新一轮的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继续走在前头,笔者认为,城市建设者们不但要有国际视野,而且要保护和传承好本土文化,尤其是借鉴古典园林造园的精巧技艺。苏州古典园林可谓人类诗意栖居的典范,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设计思想值得城市建设者们学习与借鉴。

1 “朴素生态观”思想起源

古人在长期的劳动生产中积累了朴素的生态学知识,初步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与季节、气候、土壤和水分的关系,也逐渐熟悉了常见植物的季相变化等生长特点。早期的城市规划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置于首要位置,反映出人类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但是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城市建设水平很低,所以,我们可以将这种生态观理解为一种迫于环境压力、受生产力水平制约的“朴素生态观”。

1.1国外朴素生态观起源

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4世纪曾粗略描述不同类型的动物栖居地,并按动物活动的环境类型将其分为陆栖和水栖两类。公元前3世纪,雅典学派首领赛奥夫拉斯图斯在其植物地理学著作中已提出类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后出现的介绍农牧渔猎知识的专著、公元1世纪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等均记述了朴素的生态学观点[1]。

1.2国内朴素生态观起源

战国思想家荀子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界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荀子《天论》)。荀子以“自然”的天与“自觉”的人为生态理念的思想基点,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生态理念哲学命题,勾勒了“四海之内若一家”的“大神”之治的生态理念社会构图[2]。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记述了朴素的生态学观点。

2 “朴素生态观”的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蕴含着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人类对完美生活环境的执着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之作。在设计手法上讲,苏州古典园林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通过模山范水、追求生态创造出“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理想境域。其造园精髓是“朴素生态观”的最好体现。

2.1“道法自然”的设计源泉

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过关于世界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能达到万物和谐的境界[2]。“道法自然”建立了人与自然的联系,暗示了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这是道家哲学中具有决定性的观点,这一结论影响了中国古代造园家,也决定了文人对“天人合一”居住文化的追求。在苏州古典园林中,没有成排的行道树,没有修剪规整的绿篱,没有图案式的花坛,而是效仿自然生长势,所种植的花草树木三五成丛,有聚有散,有高有低,水陆两栖,搭配自然,野趣横生,生态和谐。这种自然式的中国古典园林不同于西方规则几何式的园林,原因就在于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艺术和营造手法是由道家思想决定的。

2.2“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法则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苏州古典园林的造园法则,将造园者寄情山水、林泉高致的意趣附着于园林,人的审美心理、人工建造的园林与自然界之间融通互摄,既讲究“人乐”,也讲究“天乐”,对待人与自然的基本准则是无为和谐、顺其自然。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设计一直受这一基本逻辑的影响,超越世俗,享受自然之美。园林设计师在认真考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基础上,以人的活动为逻辑依次安排人工山水、建筑的空间位置。通过展现园林独具匠心的构思、前庭后院的布局、小中见大的手法、四季分明的景致,造就“人与天调”的合理境界。

2.3“城市山林”的理想范式

苏州古典园林占地面积不大,但巧妙地运用了精湛的造园艺术和工程技术,将亭台楼阁、山水林泉、假山花木组合在一起,模拟自然山林景观,力求自然与人工完美结合,创造了“城市山林”“壶中天地”“居闹市而近自然”的理想生活空间[3]。苏州古典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巧于因借、主景与配景、对景与分景等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在繁华的城市中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景观。

2.4最简式表达是“适地适树”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植物配置,多借鉴地带性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结构特征及其演替等规律,以乡土树种资源为基调树种。在植物配置上始终遵循“适地适树”的生态原理,充分利用具有优良景观效果的乡土树种,常用的有: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银杏Ginkgo biloba L.、白玉兰Magnolia denudata、垂丝海棠Malus halliana Koehne.、梅花Prunus mume Apricot、垂柳Salix babylonica L.、碧桃Prunus persica、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等,并结合景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园林组景的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进行植物配置,组成了层次分明、稳定性好、林缘线和天际线优美、有丰富季相变化的复层混交群落,同时注重将植物的观赏性与生态性融合在一起,形成丰富多彩的园林植物景观。

3“朴素生态观”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实践

“朴素生态观”是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理论源泉。2007年苏州被住建部列为“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试点城市”,因此,苏州加大了城市绿化建设方面的投入,计划每年新增约500万的城市公共绿地。“十一五”期间,以“四角山水”为重点,先后建成了一批“城市绿肺“公园,如苏州太湖湿地公园、三角嘴湿地公园、大白荡城市生态公园、沙湖生态公园等,这既是对苏州古典园林以“水”为灵魂的优良传统的延续与发展,又是打造现代“东方水城”的有力举措。同时,也建成了一批以“植物”为主题的专类园,如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白塘植物园、荷塘月色公园、相城花卉植物园、盛泽湖月季园等,植物是古典园林设计的“四大因素”之一,这是古为今用、营心造境的最好案例。

无论是建造湿地公园,还是建造植物专类园,都离不开植物的生态效益。在城市河道、湖泊的整治保护和园林水体的构建中均应提倡采用自然的生态驳岸。因为生态驳岸可充分保证岸线两侧水陆之间的水气交换和调节功能;更重要的是,生态驳岸的多孔性和丰富的形式有利于淤泥附着,为岸栖生物提供了适宜的栖息条件,从而为人工营造岸边湿地水生植物群落并培育较完善的水体生态系统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以上公园建设借鉴古典造园手法,多用自然式散石驳岸或原木桩驳岸,同时在石或木之间配植苏州乡土的湿生植物池杉Taxodium ascendens Brongn、花叶美人蕉Canna glauca L.、菖蒲Acorus calamus Linn.、黄花鸢尾Iris pseudacorus L.、水葱Scirpus validus Vahl、醉鱼草Buddie ja L.、水竹芋Thalia dealbata、灯芯草Juncus effusus、慈菇Sagittaria sagittifolia等,水中片植荷花Nelumbo nucifer、茭白Zizania latifoli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睡莲Nymphaea spp、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等,水底种植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等,近岸桃红柳绿相依、云南黄馨Jasminump mesnyi或迎春Jasminum nudiflorum相伴,一泓池水,荡漾弥渺,水天一色。大量研究表明,湿生植物对重金属锌、铬、铅、镉、钴、镍、铜等有很强的吸收积累能力,也能吸收、富集水中的营养物质(氮、磷)及其他元素,增加水体中的氧气含量,还有抑制有害藻类繁殖的能力,遏止底泥营养盐向水中的再释放,利于水体的生物平衡等。

“十二五”期间,苏州将进一步强化生态型、节约型园林绿化理念,细化绿地指标和绿地分类,重视绿地的布局结构,提高城乡绿地系统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现正实施太湖湖滨新城绿化、虎丘周边地区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造、桃花坞历史文化片区综合整治、石湖风景区东进南扩等生态园林绿地建设。

目前,苏州已步入城市化发展的快车道,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城市化建设应注意城市环境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在生态住宅、生态小区、生态园林、生态城市等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生态”一词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苏州作为全国首批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应研究出适合自己发展的一套模式,并带有典型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彻底改变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现象,使现代城市发展文明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健康发展。

*基金项目:本课题为2012苏州市科协软科学课题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沈洁,张京祥.从朴素生态观到景观生态观――城市规划理论与方法的再回顾[J].规划师,2006 (1):73-76.

[2]谭芳.道法自然――中国古典园林的绿色启示[J].中外建筑,2009(12):66-67.

[3]周国平.“城市山林”的哲学根据在于道家[J].文化大讲堂,200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