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探析农科类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探析农科类大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前,农业院校面临的一大挑战是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可以引发大量的严重问题,因此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尤其重要。针对大学生专业思想的问题,笔者结合管理与实践,分析现实,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为今后农业院校对学生的专业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农科大学生;专业思想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9-0312-03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地位,就像大厦的地基,基础不扎实,我国的国民经济也就不稳定,难以有长远的发展。农业不强大起来,国民经济也难以壮大。农科类的大学生就是中国未来的顶梁柱,他们的成才影响着我国农业的稳定和发展。而现今农科类大学生中却普遍存在着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

一、农科类大学生的专业思想状况

大学新生对专业不满意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方面在高中阶段“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对大学里面的专业了解甚少,对于本专业学什么、将来要干什么以及所学专业就业前景怎样,都不是很清楚。另一方面,受到高考分数的限制及其他不确定因素,很大一部分新生没能进入理想大学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根据《北京晨报》的报道:北京市教科院在本世纪初进行的一项面向全国高校的调查显示。42.1%的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专业,65.5%的学生表示将另有选择[1]。

而目前农科院系的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情况是比较严重的。在很多农业院校,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新生不来学校报到;入学后很多学生经常想着转专业;很多新生不知道农科类专业为何物;无心向学,学习不积极;不少农科学生及其家长都认为农科类的学习和就业就是下田耕地,农活都是体力活,认为农科类专业没有出路,就业困难;农科类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工作,认为很丢人、没面子;有的学生说:“只要不学农学专业,其他任何专业都行”;许多农科学生感觉自己学农“低人一等”,不敢跟亲戚朋友直说自己的专业名称,失落感和自卑感较强。这一切都是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具体表现。

二、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

大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往往导致不愿意去了解本专业,不热爱专业,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习成绩随之下降,而学习成绩的下降又归咎于专业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对专业产生兴趣,也不愿意了解专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即使如此,学校仍要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来实施教育目标。长远来看,造成的结果是:一方面,造成农业人才缺乏和质量下降,影响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大学的教育方式与中学不同,中学教育就像拉紧了的橡皮筋,而大学的学习主要是靠学生的自觉能力,学生没有了老师、家长的拉扯突然失去外力,会觉得茫然,没有方向感。因此学生对大学教育有所不适应,加上不了解专业,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学习自然就好不了。这就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2]。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

(一)农科类大学生的来源

目前,我国很多农业院校的招生人数不断增加,但是这并不全是学生对农科学习的热烈需求,而是国家的高校扩招政策引起的结果。大多数农业院校里面的专业设置又不仅仅是农科类,还有文科类、工科类等,所以有相当一部分农科类的学生当初报志愿的时候并没有报农科类专业,而是由其他类专业调剂过来的。根据2010年至2012年我校农学院的新生入学数据显示:2010级招生127人,其中有9名(7.1%)学生没来报到;2011级招生128人,16人(12.5%)未报到;2012级招生118人,8人(6.8%)未报到,1人还未入学就已转专业。通过与这些未报到同学的联系,发现其中绝大多数是对专业没兴趣或没信心而宁愿选择复读。2011级农学专业新生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的比例为40%,植物保护专业第一志愿报考本专业的比例不到20%。2012级新生中,这两个比例分别为46.7%和13.8%。

农科类专业新生多数来自农村,农村来源的学生比例高于其他专业。农村中小学的素质教育条件相对落后,师资力量也相对较弱,导致农村学生知识面相对较窄,素质发展不全面,尤其是在外语、计算机和文艺表演方面,基础相对差一些。由于生源的特殊性,农科类专业学生中贫困生和特困生比例高于其他非农专业。很多学生由于家庭困难和高昂的学费而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到校后千方百计想减轻家庭负担。日常表现为:积极参加勤工俭学,有多份兼职,不能全身心投入学习。同时,部分偏远农村的同学因为在语言和生活习惯方面的诸多差异,也使得他们不能迅速适应新的环境。而城市生源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在家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不干活,怕苦怕累,考虑到将来毕业后可能干农活又脏又累就容易产生负面思想。

(二)学生对农科类专业的不理解

农科类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程度是不高的,一般是通过电视、杂志、报纸等新闻媒体或者从家长、教师、高年级同学那里了解到一些方面,而这种了解是非常片面的,有的甚至是只言片语。比如:“农业机械化=修理拖拉机”,“农学就是种地”等等[2]。由于当今社会的经济结构对人才的要求,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报道的多为经济方面的新闻资讯,而农业方面的资讯相对少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或很少了解到当前我国的农业形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无法树立正确的“农”字观念。很多学生、家长及社会人士都对“农”字有偏见,认为“农”字头不好听。在这种舆论压力下,农科类学生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一般来说,人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难以发生感情,更不会轻易地去喜欢它。所以,一部分学生由于不喜欢本专业而不努力学习,甚至厌学;一部分学生为了期末考试能及格,将来能顺利毕业而不得不学,抱着一种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得过且过,他们没有目标,对将来的打算随时会发生变化,这直接导致他们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成绩差,甚至有被淘汰的危险。

(三)农科类毕业生就业情况

虽然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这个任务完成得如何以及学习质量的高低,与学生学习兴趣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学的枯燥无味,既享受不到学习的快乐,也难有好的学习结果。社会和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当今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从各个角度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学生对专业选择更为实际,学习兴趣已经不再是选择专业的首要因素。很多农科学生认为农科毕业,就业面窄,就业率低。事实上,农科类毕业生就业率表面上比较高,但是实际从事对口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偏少,这在就业率这一数据上是反映不出来的。就业这一现实问题导致了学生和家长对农科类专业的不认同。如何帮助学生把就业压力变为学习专业的动力,提高专业学习的兴趣,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和需要解决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