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用语文的方式提升科学素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语文的方式提升科学素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遵循文体特点,选择有效策略,在文本对话中感悟科学方法

科普类说明文融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于一体,往往篇幅简短,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准确、严密、形象、生动。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揣摩独特的说明方法,把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品味语言的表现形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目标定位时把知识的掌握作为重要的学习目标,但不是唯一目标,更不是终极目标。

如三年级下册《海底世界》第一、二段的教学,教师激趣导入,直奔主题,分别出示“这是一个怎样的海底世界”、“课文分别从哪几方面来写的”两个问题,启发学生学会从文本整体入手,梳理课文内容。学生从核心句入手,选准阅读切入点,提炼出海底世界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特点。教师相机点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晰了文本总分式的逻辑结构、概括和具体相结合的说明方法。

一提到说明方法的教学,课堂上经常充斥着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等抽象概念。概念教学中文本语言被分析得支离破碎,科学知识没有了活力,语言文字缺失了情感,说明文的教学似乎成了写作指导教学。此教学片段不难看出教师能基于文体特点和语言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在与文本的多维对话中激发学阅读兴趣,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体会说明文独特的表达方法,并在迁移运用中提升言语实践能力。

二、创设语言情境,引导自主体验,在言语交际中积累科学知识

郑桂华老师在阐述语文课程“教什么”时指出,一篇课文在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教师要关注文本的核心价值,要抓住“语文核心价值”,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其它有教学价值的信息应有所选择,有所舍弃。但对于科普类课文中隐含的科普知识,教师不仅不应该舍弃,而应在语文教学的通道上,探寻课程整合的“妙密”。

科普类文章常常涉及动植物生命世界、人类健康与环境、物质变化、声光电热和地球宇宙知识等,这些领域大多和学 生的认知世界有一定的距离,文本表达与学生的言语架构不能准确对接,教学时可以创设情境,运用实物、标本、图片、视频等,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生动有趣的印象。如四年级下册《云雀的心愿》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情景,“大河的水位很高,浑黄的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咆哮着向下游冲去。有几处河堤被冲垮了,一些村庄淹没在洪水之中。”教学时教师用视频再现洪水泛滥的震撼场面,用图片凝固灾后惨不忍睹的场景,生动直观的画面不仅仅是在传递教学内容,更激活学生的思维、想象、情感的活动。学生们在言语交际对话过程中,充分认识破坏森林给人类自身带来的危害,增强了环保意识。

情景创设并不拒绝文本语言材料,科学教育不能替代学生的自主体验。当然,创设语文学习情境的手段、方法、途径多种多样,用纯语文的活动方式也能积淀科学知识和方法。于永正老师在《小稻秧脱险记》中的这个教学片段堪称经典。

科普类文章的教学,教师首先应研透文本,挖掘教材内涵,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科学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儿童生活中的科学为主线,通过与学生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凸显语文学科特征,在言语架构的完善中,不断丰富科学体验,加深对科学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三、发掘教学资源,走向生活实践,在思维训练中培育科学精神

言语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思维活动的参与,语文学习过程其实就是思维训练的过程。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把握、体验、理解与升华后的成果,它无不映射着作者的思维过程,闪烁着作者的思维火花。语文教学既要重视语感训练,还要注意将语感训练与思维训练以及科学意识的渗透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总之,科学知识的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但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漠视、淡化、放弃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语文教师要学会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进行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激发学习兴趣,实现语文技能和科学方法、言语素养与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融合。

(作者:吴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