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剖宫产术口愈合不良的院感目标性监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剖宫产术口愈合不良的院感目标性监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对剖宫产术口进行目标性监测,为临床工作提供切实可靠的方向与方法。方法:分析本院2011年7月-2012年6月发生术口愈合不良病例,制定目标监测表格,对结果经行分析。结果:2011年下半年切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达2.9%,2012年上半年达8.7%,其发生与切口选择、术者技术等密切相关,愈合时间与发生后处理方法密切相关。结论:应结合孕妇情况选择手术切口,加强手术技术,减少剖宫产术口愈合不良的发生,并结合实际处理好不良后果。

【关键词】 剖宫产; 术口愈合; 目标性监测

剖宫产术从19世纪应用至今,极大地降低了母婴死亡率,然而受到计划生育、优生优育、医患关系等社会问题的影响,剖宫产率不断上升,部分医院甚至达到了50%以上。随之而来,剖宫产的并发症日益彰显出来,其中之一为术口愈合不良,其成为评价产科质量的重要指标。剖宫产术口愈合不良包括术口感染与术口脂肪液化,术口感染:按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定义;术口脂肪液化:是指大量脂肪细胞破裂后,细胞内脂肪颗粒分解、外溢,形成液性油脂,积聚于切口内的现象。借鉴流行病学、医院感染监测及美国/欧盟NNIS模型,联合本院感染科、质控科、手术室、产科,共同制定了剖宫产术口愈合不良的监测表格,进行为期一年的目标性监测[1-5]。对监测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全面深入地发现与反馈问题。本研究预期能有效降低剖宫产切口延期愈合发生率,全面提高剖宫产质量,提升综合诊疗服务技能,是研究的价值所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监测2011年7月-2012年6月产科住院并通过剖宫产分娩的全部产妇,年龄18~40岁,孕周37~40+6周。

1.2 方法 由院感科牵头,成立监控领导小组、手术室监控小组、产科监测小组、协助小组,确立监控组及各级人员职责,协调分工。监测内容包含:耐药菌、抗生素使用、缝线、孕妇情况(年龄、剖宫产次数、BMI指数、全身性因素)、术前术后情况(羊水情况、术口内部情况、术中切口冲洗保护技巧、切口方向、术口脂肪厚度)、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处理(照灯、清创、引流、二期缝合)。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011年7月-2012年6月产科共住院3011例产妇,其中2011年上半年1645例,剖宫产占33.9%(557/1645);2012年上半年1366例,剖宫产30.5%(417/1366)。2012年上半年剖宫产率有所下降,但切口愈合不良为36例,比2011年下半年的16例明显增加,两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术口愈合不良病例的目标性分析 2011年7月-2012年6月进行剖宫产并发生术口愈合不良的产妇中,术口横切口19例,术口纵切口

33例;术中羊水29例清度,5例Ⅰ度,3例Ⅱ度,

15例Ⅲ度;术后最高体温(38.07±0.62)℃,术后最高WBC值(13.70±3.79)×109/L,发生距离手术时间(6.46±2.63)d,平均住院天数(7.41±1.51)d。

本院一般剖宫产住院4~5 d,术口愈合不良增加了产妇住院天数,随着处理经验的积累,并对发生的病例进行积极处理,产妇住院天数有所缩短,见表2~3。

3 讨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观念不断的更新,对于分娩方式的选择有了质的变化,剖宫产率不断的上升,剖宫产术口愈合不良的发生也日益增加。剖宫产的术口主要是两种,纵切口与横切口,本文比较分析发现切口方向是影响术口预后的重要方面。从美观角度,人们的选择主要是横切口,横/纵切口的优劣,在初次和再次剖宫产有明显差异。在合并有基础疾病,例如上下呼吸道感染而存在咳嗽、术后便秘等情况下,腹部切口张力增大,横切口与皮纹方向一致,其张力明显小于纵切口,甚至只为其1/30,可减少术后腹壁疝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目前妊娠期糖尿病、BMI指数高的肥胖孕妇数量越发增加,横切口位置低,相比纵切口所经过的脂肪组织要薄、少,可降低术口脂肪液化机率。横切口适于手术操作,尤其是急诊剖宫产,可缩短进腹时间[6-9]。前腹壁的神经神经支配包括:7~12胸神经前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生殖股神经,均在肌肉间走行。横切口不需或很少切断肌肉,大大减少对神经、血管的损伤,因此术后切口疼痛明显较纵切口轻,产妇术后更易于早下床活动、早排尿、排便。横切口一般选择在耻骨联合上两横指,对肠管、大网膜、腹部内脏器的暴露差,因此减少子宫内膜,胎儿附属物如胎盘、胎膜、羊水等对其刺激,减少术后胀气、远期并发症(如肠粘连、肠梗阻、子宫内膜异位)[10-14]。但对于再次剖宫产而言,纵切口的解剖层次较横切口清晰,横切口较纵切口粘连严重,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及其筋膜、腹膜往往粘连在一起,这种情况在纵切口或许也存在[15-18]。不少医院实施新式剖宫产术,同时不关闭脏、壁层腹膜,但再次剖宫产时脏壁层腹膜与子宫、膀胱甚至肠管粘连,解剖层次非常不清晰,进腹时间长,极容易损伤脏器,对组织损伤大,直接影响切口的愈合[19-20]。以上各种因素,均是纵横切口愈合不一致的原因所在。

浑浊的羊水对于剖宫产的切口是一种不可忽略的刺激,临床上认为粪性羊水相比清羊水更易于使剖宫产术口感染,但从数据分析,并没有显示明显的相关性。羊水是宫内胎儿的一个附属物,羊水的细菌更多的来源于胎膜早破或人工破膜的上行性感染。同时存在胎膜早破或人工破膜后反复阴查,而致清羊水存在大量细菌,并导致术口的感染或脂肪液化,此更直接并准确的做法应该是取羊水进行细菌及药敏的培养。

剖宫产作为一种手术,术后同样存在吸收热,本院统计结果愈合不良切口术后平均体温(38.07±0.62)℃,属于正常的吸收热体温范围。对于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例其体温高于正常值往往持续的时间较长,甚至可达到一周,但必须与其他导致产褥感染的疾病相鉴别。体温一般在拆除缝线、清创引流切口时快速恢复正常。同样的,本院统计显示愈合不良切口术后平均白细胞为(13.70±3.79)×109/L,白细胞为非特异性指标,术后可应激性升高,孕产妇存在特殊的免疫抑制状态时,其外周血中白细胞可明显升高,但淋巴细胞形态有改变,活性较一般状态低下,因此较难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预测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除了直接的伤口观察,是否存在敏感的指标可早期预测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尚无报道。

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时间一般在术后6~7 d,这一般为常规剖宫产产妇准备出院甚至出院在家发生,必须引起重视。因家中发生使医务人员的及时处理变得更加的被动,并增加产妇的精神负担。随着发生病例的增多,本院开展了术后腹部切口照灯,但此项操作并不能很好地避免不良结果的发生,或许照灯时间是否在术后24 h后即开始。术后的处理方法很多,以清创引流放首位,应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苍白的肉芽组织,促进新鲜的肉芽组织生长。在无异常分泌物及新鲜的肉芽组织生长出来后,可使用二次缝合促进伤口愈合,但此操作需要良好的沟通,否则将增加产妇痛苦;使用胶布拉拢为较多产妇接受,其配合照灯或局部使用白糖可缩短愈合时间[20-23]。

把目标性监测应用于处理剖宫产的术口愈合不良,能全面深入地发现与反馈问题,落实工作并长期坚持,切实有效地降低术口愈合不良的发生,提高临床的工作处理能力,更全面提高剖宫产质量,为母婴的安全做出有效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曾晓明,欧阳吁,陈萍英,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22例诊治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5):4977-4978.

[2]陆惠菊.剖官产切口不良愈合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08,15(11):1873-1874.

[3]韩运生,莫清清.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超声学检查结果分析[J].安徽医药,2007,11(2):160-161.

[4]张林,卫兵,张曦,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15):2333-2335.

[5]张军丽.腹部横切口剖宫产术愈合不良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07,28(6):82-83.

[6]李素华.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处理与预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6):3279-3280.

[7]何玉,张彦君.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11例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5,30(5):402-403

[8]陈静,莫晖,李秋梅,等.剖宫产术皮内缝合切口愈合不良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5):969-970.

[9]邹丽华,唐蓉,魏琼,等.超声对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监测的意义[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1,13(1):49-51.

[10]饶俐.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情况的诊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0):1950-1951.

[11]罗秋彦,王京荣,王扬哲,等.剖宫产术腹壁切口延期愈合的临床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9):144-145.

[12]饶燕,王菲.600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情况观察分析[J].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14,35(5):151-152.

[13]佟林林,王春晓,孙淑娥,等.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临床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0):2909-2910.

[14]沈华美.二维灰阶超声对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诊断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z2):50-52.

[15]魏秀英.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高危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49-150.

[16]田素英,李淑萍,孟改玲,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超声诊断与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5):39-40.

[17]张小平,朱艳宾,杨敬一,等.剖宫产术切口愈合不良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14,12(10):3-5.

[18]周玉衡,肖秀丽.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6例诊治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8):201.

[19]闫璞玲,石建成.剖宫产术切口愈合不良21例原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7):4265-4266.

[20]李丹梅.子宫切口愈合不良一例评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7,20(6):88-89.

[21]农红映,何海燕,钟英,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及防治[J].华夏医学,2008,21(2):326-327.

[22]郭卫东.剖宫产伤口愈合不良125例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10):53.

[23]陈蔚,金松,莫秀兰,等.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诊治体会[J].海南医学,2011,22(11):96-98.

(收稿日期:2016-01-18) (本文编辑:周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