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软件园变成产业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软件园变成产业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软件及服务外包之所以能形成一个产业、得以聚集,并最终形成支撑其发展的良好“生态”,其过程一定不寻常。而成都高新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则是四川近年来产业发展最直观的缩影,其发展的路径给我们以启迪。

不断刷新的加速度背后

虽然从2001年起,四川省和成都市政府都把IT产业确立为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一号工程”,当时的重点方向是集成电路设计,软件产业并不是发展重点。

七年前的一个决定,让成都成就了一张引来全球注目的“名片”。

2005年5月,成都市正式提出将软件产业作为全市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发展,在软件产业战略布局规划上,成都高新区成为承载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

当时,在城南天府大道沿线,很多区域都还是待建土地。短短几年后,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横空出世”,成为全球服务外包的重要基地。

成都高新区软件产业,几乎是以不断刷新的加速度,“一年一个样”地变化着。

这种变化,来自于成都高新区对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信心与专注。这份信心与专注或许用一件事可以佐证。

2008年3月,成都高新区正式对外消息,启动“天府新城”建设。由“科技”、“商务”、“国际”、“时尚”、“宜居”五种“风味”调和而成的天府新城,将未来新城“坐标”定位于“软件产业城,城市新中心”,目标是为产业发展造一座未来之城。

如今,总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的“天府village”软件园区在产业承载能力上,相当于“再造”一个天府软件园。

与当年开建天府软件园有所不同,投建的?“天府village”软件产业园区里,除了政府投入建设产业载体平台之外,企业投入资金自建载体的比例加大了很多。

“7年前,政府规划建设天府软件园,那时区域内并未形成明晰的产业聚集态势,也很少有企业愿意出资自建产业载体。”对于高新区内企业自建载体投入比例增大的现象,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付学坤分析。

而眼下,无论是在此“扎营”的知名软件企业,还是专业运营产业园区的民营资本,都愿意参与到产业载体的建设、运营中来,“这说明成都适合做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已经逐渐得到了全球同行们的认同”。

今年2月21日,在第十届中国国际软件合作洽谈会上,成都市市长葛红林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杨学山手中接过“中国软件名城”的授牌。成都正式成为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

产业从无到有、从分散到聚集的过程,是众多企业对一个产业的认同,更是对一个城市的认同。这个过程,也是软件及外包服务形成产业由“量变”到“质变”的跃升过程。

很难用数字去衡量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将给这座城市带来怎样的巨大效益,我们看到的,或许仅仅是产业增加值等可见数据,但这个产业汇集的人的要素,仅仅是人的要素,就能联动到产业聚集、城市建设、消费拉动等。

“成都软件从业人员,人均每年创造的销售收入会达到20—30万元,如果是做研发,这个数字还会乘以10。”天府软件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杜婷婷分析了软件及服务产业与城市发展之间的辐射,“很多来蓉工作的软件从业人员,或是全球知名企业考察团队,会以成都为起点或终点,他们的出行,甚至会直接影响成都国际航班的班次。”

成就一个产业的要素何在

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现在的成都已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而要形成这种良好的“生态”,其要素何在?条件何在?

“成都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非常明显。”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分析,历史形成的科研集群、丰沛的人力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传统的电子信息基础,这座城市,几乎具备了发展软件产业所需的一切先决要素,而促成这些要素优化配置,推动成都软件产业迅速崛起的动力,则源于这座城市前瞻、独到的战略眼光和对这个产业矢志不渝的推动。

“如果说,七年前,我们是瞄准了软件产业,想要做些事情,那么,七年后,我们则是凭借信心、实力与坚持,专注于软件产业,我们正在实现一座城市的理想。”汤继强说。

成都软件产业之所以能够在短短十年之内获得飞速发展,还应归功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发展软件产业的长远规划以及清晰的发展思路。

“要成为一流软件园区,除一流硬件外,更要有一流的管理。”正是在葛红林市长的这种理念下,成都高新区开始尝试“放手”。

2009年2月,高新区管委会将天府软件园变更为公司,直属高投集团领导。同时聘请原大连软件园副总裁杜婷婷任天府软件园总经理,负责软件园的管理和服务等。成都高新区领导对她的?“指示”仅是“按你们自己的方式去做。”

作为高新技术服务产业,成都又如何用独具特色的“高新服务”,为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聚集,支撑高新技术服务产业发展的服务?

根据软件产业的发展需要,高新区进一步扩展软件公共技术平台的功能。然而,技术支撑,仅仅是创新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兼具高投入、高风险与高回报“三高”特质的初创、成长型创新企业,最困扰他们的莫过于资金短缺。

资金短缺既然是企业发展普遍性的“短板”,那产业服务又该如何多渠道破解企业创新的这一难题?成都高新区近年来在不断加大投融资服务及政策支持力度的基础上,建立的“梯形融资模式”,无疑是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有力实践。

能成就一个产业,除了主观的政策引导、产业扶持之外,客观的产业基础、人力资本及文化等“先天”要素,同样是决定产业与城市“双向选择”的先决条件。

人才资源丰沛一直是成都发展软件及服务业最大的优势之一,但从实用人才向软件人才的过渡中,如何做到“产业未动,人先行”?成都高新区自有一套缜密的“软件人才培养路线图”,即以成都软件人才培训联盟为载体,致力于有效解决成都软件及服务外包人才“中高端缺乏”的问题。

“成都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有着一个终极目标,就是让世界同行谈到全球产业发展之时,成都,将成为他们不得不提及的城市。”我们相信,采访中高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提及的目标,会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