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被遗忘的古窑场纪录片《时空》创作手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被遗忘的古窑场纪录片《时空》创作手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李嘉,绘画出身,摄影作品中的人物诙谐而灵动。同样这位周铁怀老人,既是李嘉摄影作品里的主人公,也是李嘉关于陕西尧头镇的人类学纪录片时空》中的人物。影片中记录的黑瓷,是陕西省澄城县尧头镇古窑场中产出的粗瓷,“非遗”的光环并没有使古窑场有所改变,老周一家仍然一如既往地在粗糙的日子里磨砺着老黑瓷。

曾经辉煌的历史

2011年底,当摄制组踏上尧头这块被历史封尘许久的土地时,我就产生了一种创作的欲望,在拍摄途中我总是被这里的一草一木,以及这里的留守老人们所感动。

古往今来,尧头镇主要烧制黑瓷。尧头镇是一个古窑场,隐没于陕西省澄城县,它从未进入过中国陶瓷史,此前也从未被古陶瓷研究界所关注。原来尧头镇出产粗瓷是地地道道的民间陶瓷,民间陶瓷不仅是针对官窑“细货”而言,它是“粗货”,更重要的是它是面向广大群众的生活器皿,产量多、成本便宜,是用于广大群众的民生器皿,满足于大众百姓家庭。

尧头窑场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北方传统民间窑场,在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尧头陶瓷是全国上榜的12家陶瓷类代表作之一,成为中国著名的窑口之一。具有古窑30多座,上百家的古民居,国内如此规模的古窑场现在非常的罕见。

古窑场是一代代人共同积累起来的财富。在久远的历史进程中,一代又一代的尧头人守候着自己的家园,在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一道美丽的风景。

留在古窑场的老人

然而,村子的现状却令人扼腕。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原来独有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改革开放后,微薄的陶瓷行业收入导致青壮年外流。同时由于常年开矿,导致这里的环境恶化,原来清清的河水不见了,沿河而建的各种泥场因而消失了。现在沿着干枯的河床走,满眼都是杂乱的植被,干燥的风声,干枯的河床、石头和沙子。

整个环境被煤场所污染,环境的变化导致了一次天灾。大雨使得很多窑洞塌方,原来的居民不得不搬迁至新址。人走了,整个村子里面只剩下了几户老人,他们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舍不得离开,依旧每日做着相同的事:早上放羊,中午休息打草,下午再去放羊。

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是这里的陶瓷手艺人,只是大雨冲塌了他们的窑炉,周围的环境恶化导致现在放弃了制陶手艺。但是在他们之中,有一位老人非常的特殊,虽然他带着全家搬迁到了新镇上生活,但是他每天还是要回到窑上看看,每年还是要按计划的做点陶瓷,烧几炉子漂亮的瓷器。这位老艺人就是黑瓷技法的民间传承人老周——周铁怀。于是,他成为我纪录片和摄影作品中的主人公。

陶如其人

我问老周,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还坚持做陶瓷?老周笑得很憨:虽然一炉一炉的黑瓷卖不了多少钱,但是现在整个尧头就只有他一个人在做了。能够每天到自己心爱的窑上看看,做点东西就很满足了。而且,老周不光自己做,有时候也会拉上儿子。他想把手艺传给儿子和儿媳,让黑瓷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村子放羊的老人们,一说起这片土地时,体现出来的是惋惜和淡淡的忧伤,只能在谈话中感觉曾经的辉煌。我不由得被这些老人感动,他们对故土的热爱,以及对现有生活的满足,正像黑瓷上闪闪的黑釉一样,是经过历史沉淀的色彩。虽说彩陶缤纷的绚丽感,青瓷的典雅以及青花瓷的悠然自得,但这透亮的纯朴的黑色,仿佛凝聚着当地人的血液充满着希望。

由于拍摄需要,剧组约在村民周铜栓夫妇家吃饭。每天拍摄后,剧组成员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奶奶精湛的厨艺。记得最初主食是白馍馍,我们大部分是南方人,所以感觉不是很习惯。于是奶奶便天天给我们做馍米饭,需要把很硬的冷馍用手捏碎,用凉水泡,然后放在锅里面蒸。一道简单的主食增加了很多时间,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找到家乡的感觉。

有一天,饭前休息的空档,周铜栓爷爷叨咕着他的粮食,说准备将今年产的粮食用粮桶装起来。在他那不大的房间里,有两个大概有两米高,两米宽的大桶。我问爷爷,为何不卖掉换钱。周爷爷说:“我现在才60多岁,我还能做几年的活儿,等70岁做不动时也有得吃,不必靠别人。”这时,周爷爷吐了一大口烟圈说:“不管你们什么时候来,都有饭吃嘛!”

在《时空》中体味尧头镇

我的目标是从全新角度深度讲述一个真实却非凡的尧头镇故事,其中也会有我对生活的理解。尧头镇的黑瓷虽已延续了几百年甚至千年的过程,但却从未有过这样的状态描述,因为在过去的很多年中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为的过度开采煤矿导致这里环境恶劣,落后的手工业制作让昔日的繁华不再。

这里有留守的老人,破旧的窑洞,我想用真实的镜头来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心灵上的探访。于是,在整个故事的线索中,我加入了似诗歌抒情一样的表现手法,利用大量的空镜,来营造气氛。用时空的变化表达我激荡的思想和思考的过程。

在生活中,我总是为一种新鲜的声音,好看的颜色,有意思的器物而心动,这样来认识我本身以外的生活。就像读书一样,在生活上用对不同事物了解的过程来理解生活。我们喜欢在阳光下去寻找认识大千世界所需要的光线,奇特的色彩,万汇百物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奥秘。为了找寻一种新鲜的感觉、颜色和事物,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重新认识我原来的生活,重新吸收新的养料。以至于让我的创作思维不至于因情感的停歇而凝固。一切光景的优美划过,就像早上初升的太阳,这里好似潺潺大河中的一派独特的清波,在我原来固有的思维中增添了一笔重重的色彩,就像我离开了家乡到另一个世界上去寻找新的知识,新的希望。在自然的精心安排下,我感觉到人类的简单言语与动作的笨拙守候,几个世纪以来的守候到底换回怎样的心态?

老人们默默追求和给他们留下丁点希望的东西其实早在很久以前,在人类还没有踏上这片热土前就已经被大自然精心的准备好了。

只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用他们淳朴的风俗,浑厚的生活方式进行再一次的演绎。一切光、一切声音,都被这黑夜所抚慰,显得这样的安静,就像是春天带来的一丝丝阳光雨露,送来了各种的花香和淡淡的泥土的味道。

这里所体现出来神秘而厚重的感觉和地域、民族特性紧密相关。老人们的影像,以及我的种种幻想情绪,被紧紧地孕育在这一方环境之中。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在我的心里滋长成为影片中一幕一幕如诗的描述。我想永远地保存它,在同样或者是不一样的时空中,最后混合成一缕缕的清波,伴随着橹歌阵阵,永远回荡,最终而彼此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