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学生视角看我国的校企合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近几年,为增强学生自身的竞争力,越来越多的职业教育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在校生进行多元化培养。这一培养模式,符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有利于他们就业,也会提高他们就业竞争力。同时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了解自身专业的平台与窗口,是一种极具针对性、实用性的教育发展模式。本文结合具体案例,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校企结合的优越性与不足之处,并立足于运行机制,分析未来校企合作的发展方向。
参与实践,构建学生多元化培养新模式
高职学习中,单纯的理论知识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引入“校中厂”模式进行实践教学,为学生熟悉现代企业工作环境和反复进行技能培训搭建了坚实的平台。学校先后与爱克发印艺公司共建了“爱克发技术应用中心”,与科尼希鲍尔印刷机械(上海)有限公司共建了“德国高宝(KBA)数字控制模拟中心”,与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共建了“数字出版软件研发培训中心”等12家 “校中厂”。这些“校中厂”的建立,是由企业提供设备与技术、技师,学校提供场地、经费支持、配备专任教师,使“校中厂”成为校企联合、学生自主实践的基地。“校中厂”引进了该领域先进的企业技术和管理方法,有效更新了教学方法和试验手段,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质量。
与此同时,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正积极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技术和设备的企业生产车间,形成“厂中校”的实践教学模式,吸引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印刷出版新兴企业与之合作。“厂中校”的教学实践在不断升级之中,规模不断增大,给学生提供了极好的观摩企业及职业双向选择的机会。
单纯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先后设立了6个专家(教授)工作室,根据企业生产和技术研发的需要,积极开展科研、咨询等工作,为行业企业服务,同时协助企业培养科研和管理等方面的人才。
多种奖励,激励学生主动参与人才培养
校企间合作,对于学生的激励机制主要体现在资金支持和展示平台的搭建上。资金的使用主要体现为企业设立企业奖、助学金。这种形式是对优秀学生的认可和奖励,能够帮助学生减轻生活负担,激励他们更好地学习。
安徽省亳州职业技术学院“益丰班”每年会进行一次奖学金评定,其奖金来源于上海益丰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设立奖学金的目的是为鼓励药学院品学兼优的学生。该奖学金由上海益丰大药房派专人负责发放。企业设立奖学金最大的收益就是能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鼓励、激励优秀的学生,实现校企双方共赢,形成人才培养新机制。同时,也为企业自身发展培养了“后备军”。
2006年,众品公司与河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农大”)开始了校企合作项目。众品公司不仅每年资助奖学金给优秀学生,更为农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和实习机会。众品公司的企业管理人员多次到农大开设专题讲座,并逐步成为农大的“教学实验基地”。校企之间双向共通交流,在实践与理论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些学生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科研能力。近年来,农大与众品公司双方共同承担了许多个国家、省科技重点项目,为农业发展、行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还有一种激励方式是赞助校园文化活动。企业通过赞助校园文化的方式,将活动与企业联系起来,是一种有效的让学生了解企业的方式。
开放平台,帮助学生规划广阔的职业生涯
2015年9月11日,同济大学与美国ITT公司企业合作交流会在嘉定校区举行。同济大学是我国实力较强的高等教育院校,而美国ITT公司则在高科技工程及制造上有着较好的技术资源。在交流会上,美国ITT公司人员介绍了公司基本情况和在中国的未来发展规划,并提出了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结合点――旨在助力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ITT金齿轮学院项目。
这种国际间的合作不是个案。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与英国博尔顿大学、莫斯科印刷大学等海外教育及培训机构合作建立海外工作站,聘请海外院校、行业企业专家定期讲学。校企之间强强联合,不再是简单地搭建地方校企之间的合作平台,而是构
建国际间在校学生知识输入的交流平台。这个平台更广阔,可以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理念,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激发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并培养学生成为理论素养和实操能力兼备的社会人才。
校企之间合作越来越多,按合作的深度进行层次划分,可分为三个层面。
1.浅层次合作
学校专业方向按企业所需确定,并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建立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高级技师等为指导委员会成员,与企业签订专业实习协议,逐步形成产学合作体。
2.中层次合作
学校为企业提供咨询、培训等服务,建立横向联合体;成立董事会,争取国内外的企业家、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参加董事会,争取社会各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以董事单位的身份支持学校发展;建立由知名专家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专业教学计划;按岗位群的分类,确定专业能力结构和非专业能力素质的群体要求,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人才培养。
3.深层次合作
企业与学校相互渗透,学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经济研究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技能、物化产品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学校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各种技术、营销、管理、咨询服务的过程中可获得相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课堂教学提供案例,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结合。
企业与学校不断加深合作,既是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尝试,也是企业提高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