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日本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日本纪录片中的中国形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越来越开放、透明,使日本媒体报道中国时看得更清楚、更客观,歪曲报道在逐渐减少;同时,在金融危机和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日本媒体在对中国持续关注的同时,“中国”、“中国期待论”、“中国责任论”、“中国机遇论”等各种论调并存,折射出日本媒体在面对中国时的复杂心态。本文试图从纪录片的角度,来观察日本媒体对中国关注的方式和特点。

日本媒体涉华报道的特点

日本媒体一贯对中国保持极高的关注度,NHK等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相对较为客观、理性,但也存在一定数量的片面报道。在分析日本媒体的涉华报道时,必须考虑到日本媒体的新闻价值取向和体制制约等因素。

1.日本媒体对中国高度关注

打开日本的电视、报纸、杂志,便会发现,其中涉及中国的信息非常多,一直以来,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都保持着极高的热情。甚至有的日本记者说,如果哪天报纸上没有关于中国的信息,难以想象这份报纸会多么乏味。电视也是如此,拿NHK来说,近年来就推出过反映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状的系列纪录片《丝绸之路》、《大黄河》和《12亿人的改革开放》等。不久前,客观介绍中国情况的纪录片《中国铁道大纪行》,在日本引起巨大反响,不少观众观看节目后表示,“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180度的改变”,①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偏见。同时,也有《激流中国》等纪录片关注了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贫富差距、老龄化等社会问题,却并没有做到完全的客观、全面,一些极端、片面、断章取义的事例在某种意义上误导了受众,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形象

日本媒体对中国保持着极高的关注度,如果这些报道能够较为客观、全面,无疑能够极大地促进日本民众对中国的了解;相反,如果这些报道片面、负面的话,自然会不断加深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误解。日本媒体的涉华报道,由于新闻价值观、国家利益等诸多因素,在很多时候都会有一定的倾向性,体现其国家立场,给日本民众一个与中国实际情况并不完全相符的中国国家形象。如每年中国两会期间,日本媒体的关注点多集中在中国官员腐败、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军费增长等议题上,对中国发展进步的成绩报道较少。

2.中日媒体新闻价值观的差异

不同的新闻价值观使海外媒体涉华报道的倾向性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有效纠正。多数日本媒体对自己的定位是“全面监视权利,彻底追查问题”。在这种新闻价值观的指导下,日本媒体不仅在涉及中国的议题上负面报道居多,其实在报道日本国内相关新闻时,负面报道、批评性报道数量也较多。杀人、诱骗、盗窃等犯罪案件,官员腐败、政府以及公共机关不当决策等负面新闻,都是日本媒体关注的焦点。

2008年,日本各大媒体对中国“有毒饺子”事件穷追不舍,让中国民众很难理解,笔者也认为日本媒体有些“反应过度”。其实,在日本国内,媒体对日本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也表现出了相同特征:紧追不舍,加倍放大;穷追猛打,彻底追查。如2007年,久负盛名的日本食品企业“不二家”,因使用了过期牛奶而被曝光,引起轩然大波,媒体紧追不舍,导致该公司在全日本的890家店铺停业。同年,生产“白色恋人”巧克力夹心薄饼的日本石屋制果株式会社,因更改食用期限而被媒体曝光,亦引起舆论强烈反应,导致产品全面下架。2008年,大阪市米谷加工贩卖业者“三笠食品”公司将工业用大米冒充食用大米出售,亦遭到日本媒体的一致声讨。唯一不同的是,日本企业的问题被媒体彻底追查后,留给受众的印象是“这个品牌不可靠”,还可选择其他品牌;而“有毒饺子”事件的报道,则直接导致受众认为“所有的中国产品都是劣质的”,出现对中国产品的不信任感。这给中国出口企业造成空前的困难,也给中国形象蒙上阴影。

3.报道初衷与报道效果的差异

刻板印象有很明显的无目的性、无意识性、不可控性和有效性,这些性质决定了刻板印象对传播效果的影响是强力和深层次的。从以上对“有毒饺子”事件的分析可见,媒体报道往往有“扩大化”的倾向。也就是说,哪怕媒体是基于事实的报道,也会造成受众“由点到面”地发生“非理性的联想”。一个中国品牌出现的问题,会让受众认为所有中国品牌都不可靠。日本媒体着重批评性的报道,在涉及中国的相关报道中,同样的新闻价值得到贯彻。但是,这种只报道问题而缺乏对事件整体情形加以说明的做法,所塑造出的中国形象并不是完整的,而是片面的。并且,这种片面的报道手法已经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左右着日本人的“中国观”。

《中国铁道大纪行》:客观报道消除误解和偏见

相对客观、全面的报道并非没有,NHK的《中国铁道大纪行》就是一个典型。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日本NHK电视台于2007年在中国各地拍摄制作了大型电视纪录片《中国铁道大纪行》,以日本演员关口知宏的中国铁路之旅为主线,反映沿途风景、人物、风俗、生活样式。节目从4月3日开始,11月15日结束,分春季和秋季两个阶段,乘车609小时48分,行程超过3.6万千米。通过每周在黄金时段的直播、两次重播以及每天晚上的播出,在日本取得不俗的收视率。日本NHK的此次采访活动得到中国外交部、国家广电总局、铁道部以及沿途各地政府和媒体的协助。《中国铁道大纪行》忠实记录沿途经历,向日本受众传达真实的中国景象、真实的中国人,很多观众在NHK的节目博客上表示,通过观看这个节目对中国有了更深的了解,甚至有的观众直言:“我对中国的印象发生了180度的转变。”②

1.真实的中国景象打动日本受众

这档节目没有把重点放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而是把目光放在了不断行走的火车车厢内,以及沿途的小城市、小县城,甚至最普通的农村。既有各地丰富悠久的文化、古迹、美食,也有明亮整洁的窑洞、安静祥和的农院;既有泰山、五台山等自然景观,又有碑林、云冈石窟等人文景观;既有蒙古大草原的嘹亮歌声,又有中秋明月下的月饼。一切都是水到渠成,没有刻意的称赞,更没有别有用心的歪曲。一位70岁的日本观众在NHK《中国铁道大纪行》的博客上留言说:“我每天都看着中国的地图和时刻表期待这个节目。我退休前曾因工作去中国出差50多次,日本人不了解中国农村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农村孩子和老奶奶很自然的笑脸极其美丽。这个节目实事求是地传达了现在中国人的生活状态,非常不错,一定能促进中日友好。”③NHK驻中国总局长原田诚在直播节目中坦言:“我们(这些驻华记者)一直在北京,政治、经济的相关报道比较多,即便去各地,也是因为出了什么事,或者发生了什么问题的时候。像这个节目这样,关注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是成不了新闻的。”

2.真实的报道改变日本受众的对华偏见

受各种因素影响,多数日本民众对中国缺乏了解,甚至抱有偏见和误解。《中国铁道大纪行》的客观报道,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日本民众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让日本民众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一个真实的中国。关口知宏在西安的直播过程中也坦言:“我们在日本的时候,真的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成见来看中国的。”④一位女性观众则在博客上留言说:“通过这个节目,我对中国的印象突然发生了变化,开始意识到对中国原来一点都不了解,并且肯定还有很多很多我没有了解到的东西。”⑤

《激流中国》展示的中国形象

2007年NHK电视台制作的另一部代表性的纪录片便是《激流中国》。这部纪录片选区了老龄化、贫富差距、舆论自由等日本社会关注的议题展开报道,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力。纪录片没有无中生有和主观臆测的内容,整体较为客观,但也存在事例选取上的片面性。

1.不同新闻价值观下的“相对客观”

《激流中国》是NHK经中国有关部门批准在中国内地拍摄的系列电视纪录片,关注了北京水危机、贫富差距、强制拆迁、舆论自由、老龄化等话题。该纪录片既有第一集《富人与农民工》那样较为片面和消极的内容,也有《确保北京用水》那样较为正面和全面的报道;整体来说,是较为客观和理性的。如前所述,对海外媒体,我们不能期望他们完全按照中国的新闻价值观来进行报道,不同新闻价值观下的相对客观,已经显得难能可贵。《激流中国》采访报道的问题,基本都是中国社会中客观存在的,并没有无中生有。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其节目缺乏对整体情况和背景的全面介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观众。

2.网络的兴起为“异国监督”提供了渠道

该节目在日本播出后,引起较大反响。值得注意的是,该纪录片的几乎全部内容通过网络“回流”中国,在中国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激流中国》体现了日本媒体对中国一贯的关注,关注了中国社会实际存在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节目通过网络在中国引起关注,有一定的舆论监督意义。

海外媒体没有权利对中国事务进行舆论监督,但海外媒体关注中国实际存在的问题,其报道回流中国,能起到一定的舆论监督功能,这种现象姑且称之为“异国监督”。⑥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信息无国界。海外媒体关于中国的相关报道,往往能畅通无阻地通过网络传递回国内。这种“信息回流”,是网络环境给当下国际传播带来的一大特点。同时,这种传播模式也为“异国监督”提供了可能。日本NHK《激流中国》的目标受众是日本民众,并不包括中国的观众。但是,节目在日本播出后,引起较大反响。在日本播出不久,中国的网络上便出现了相关节目的下载,甚至有的版本还有中文字幕,在中国也引起了较大反响和广泛讨论。《青岛老人院的故事》揭示了中国的老龄化问题,以及相关部门的积极努力;《确保北京用水》反映了北京水资源缺乏的现状和相关部门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所做的努力。

3.海外媒体的片面“选择”

异国媒体有着与中国媒体不同的立场、新闻价值观和信息取舍标准,这便是美国传播学者约瑟夫・克拉帕提出的“选择性”理论,即媒体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时,有选择性;同时受众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也存在选择性。《激流中国》存在同样的问题。它并没有无中生有,却选择了某些比较极端的例子,忽略了另外一些重要信息,给观众造成某种假象。如《富人与农民工》选择了贫穷的农民工和富裕的股票投资家,通过反复交叉、对比两组人物的活动,使节目极具冲击力。而对任何国家都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缺少理性分析,更没有提及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也在不断得到改善,对大量中等收入阶层更没有涉及。这种节目给观众造成的错觉就是:中国除了极其富有的人群,便是极其贫穷的人群,他们生存在有天壤之别的不同世界中,从而塑造了一个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偏差的中国形象。

在全球化和中国崛起的背景下,我国正在积极营造和谐的国际环境,为自身发展提供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具体到日本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其与中日关系走向密不可分。多年执政的自民党一贯推行“价值观外交”,使价值观成为中日两国的很大隔阂,并直接影响媒体的相互报道。刚刚上台的政权则对“价值观外交”持批判态度,并宣布将积极推行“友爱外交”,以期在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在这种新的主流外交思想的影响下,日本主流媒体对华态度的改善值得期待。

注释:

①②③⑤NHK《中国铁道大纪行》博客:www.nhk.or.jp/tabi-blog/500/

④NHK《中国铁道大纪行》西安直播节目

⑥赵新利:《从NHK〈激流中国〉看“异国监督”与中国媒体责任》,《声屏世界》[J],2008年第5期

(作者为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研究科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