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数字化动漫产业升级背景下动漫制作技术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数字化动漫产业升级背景下动漫制作技术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在数字化动漫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网络游戏、手机动漫、动漫电子书等新型动漫产品蓬勃发展。为适应这些新型产品的创作生产,动漫制作的技术和流程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电脑绘画”领域的技术创新便是其中重要变革之一。文章从对数字化动漫技术特点和产业发展的模式入手进行分析,探讨数字化动漫和电脑绘画技术的相互关系,尝试为我国动漫产业发展和创新提出参考性建议。

【关键词】动漫 数字化 电脑绘画 三维动画 电子游戏 互联网 手机游戏

一、数字化动漫产业的主要产品形式和发展情况

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动漫产业已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回想10年前,人们谈起动漫产业时还是以漫画杂志、漫画单行本、电视动画片、cosplay等为主,而今天它们的主导位置已经被各种数字化动漫产品所取代。近年来我国动漫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也出现了像《喜羊羊与灰太狼》《魁拔》《熊出没》《梦幻西游》《征途》等一批叫好又叫座的动漫作品,它们或多或少都与数字化动漫有着一定的关系。

我国的动漫产业正处于由传统动漫向数字化动漫升级的过渡阶段。越来越多的动漫企业看好数字化动漫的市场前景,它们开始更新设备、培训员工和重新制定市场开发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媒体的播放要求和发行规律。目前,国内数字化动漫产品中比较常见的有二维无纸动画、三维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等。

1.二维无纸动画

所谓二维无纸动画是相对传统动画而言的,其是采用数位手绘板、电脑和动画软件为基础的全新动画创作流程。这种创作方式将过去传统动画的上色、拍摄、合成等工作转移到了电脑中用软件来完成,因此可以理解为是传统动画的升级。二维无纸动画具有投入少、风险小的特点,现在我国大多数动画公司已经普遍采用了无纸动画技术。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巴啦啦小魔仙》《大耳朵图图》等。

2.三维动画

三维动画是一种新兴的动画技术,与二维的平面动画不同,其是通过三维设计软件在电脑中建立一个虚拟的三维世界,而动画师在这个虚拟的三维世界中设计动漫角色、场景以及发生的故事等。相对于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是真正的数字化动漫,具有真实性强、精确性高和可操作性余地大等优点。此外,在三维动画的创作流程中,电脑运算代替了大量的制作人员的劳动,因此,三维动画在生产效率方面也比二维动画有一定的优势。我国的三维动画产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得比较快,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电影版、《赛尔号》《熊出没》等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电子游戏

电子游戏是依靠电脑、电视、游戏机等电子设备作为媒介的娱乐行为。比较流行的电子游戏品种有:电脑游戏、电视游戏、街机游戏和移动电子设备游戏等。现在我国电子游戏领域发展最快的当属网络游戏。其成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近些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迅速,我国网民数量居世界之首;二是中国的网络游戏公司发挥自己的优势,建立了一种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新型行销模式。网络游戏最大的魅力在于玩家可以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与其他玩家一起战斗、交往、互助甚至创业。游戏中玩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自愿的”购买游戏中的道具或技能等,这样的模式可以使钱少的玩家免费玩游戏,而不差钱的玩家则可以实现更大的“游戏”,同时游戏运营商也赚到了钱。目前,我国动漫企业中盈利情况较好的公司大多是网游公司,如腾讯、盛大、金山、巨人等。

4.手机游戏、动漫

手机游戏、动漫是近些年新出现的电子娱乐品种。今天的手机游戏不仅是在画面和音效方面已经接近于电脑游戏,而且由于手机的便携性使得其具备了更强的娱乐性。分析这些年手机游戏的发展壮大过程,不得不说,智能手机的出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许多需要计算机完成的工作,现在智能手机都可以轻松解决。而对动漫爱好者来说,其既可以用来观看动画片和电子版的漫画,也可以用来玩各类游戏,大大地方便了动漫作品的传播。2013年12月,我国正式进入了4G移动互联网时代,各种手机游戏、动漫电子书迎来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我们有理由相信手机游戏和手机动漫在未来几年将成为带动我国数字化动漫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二、数字化动漫产业与电脑绘画技术

纵观动漫的发展历程,动漫作品表现形式的演化过程始终与社会的整体发展相伴。比如,在动漫产生的萌芽阶段,人类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还较为落后。因此,早期的动漫大多为手绘的水墨、油彩形式的作品。进入了工业化时代后,人们逐渐发明了光学成像技术和现代印刷术,随之便出现了动漫图书、动漫杂志、动画影片等。而今天,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时代,数字化动漫逐渐成为了发展的主流,而与其相对应的动漫创作手段——电脑绘画也渐渐成为创作的主流技术。电脑绘画是以电脑为载体,通过各种绘图软件来创作图像、视频和表现创意的数字化创作技术。电脑绘画是在传统动漫创作方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新兴动漫创作技术,其与数字化动漫作品的创作实现了完美的对接。回首近年在动漫领域出现的多次革命性的创新发展,电脑绘画的身影随处可见。在现代动漫产业中,电脑绘画已被广泛运用到了插画绘制、动画制作、游戏软件开发、影视特技等领域。

1.插画绘制

用电脑绘画技术创作的插画作品叫做数字插画,在现代动漫产业中数字插画的应用非常广泛。数字插画可以用来表现动漫书籍中的封面和配图,也可以作为动画片和电子游戏的角色设计图、场景设计图和效果设计图出现。可以说,数字插画是数字化动漫最基础的形式。

2.动画制作

运用电脑绘画技术制作动画是也现代动漫企业中常见制作形式之一。从前面介绍的二维无纸动画和三维动画中,我们知道用电脑绘画技术制作动画,有着传统制作方法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简单的操作方法、强大的制作功能、分工清晰的制作流程、充分的创作自由度和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特效等,这在实现更好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大大节约了动画生产中的物料资源和人力资源。

3.电子游戏开发

电子游戏与电脑绘画有着天生的血缘关系,电子游戏其实就是一种电脑娱乐软件。在电子游戏开发过程中的角色设计、游戏场景设计、气氛渲染等都离不开电脑绘画的支持。例如,在游戏场景的设计中,设计者通过电脑绘画来构架的虚拟场景,通过设计软件来模拟真实物体的形状、光学性质、表面肌理的质感、物体间的相对位置和遮挡关系等物理属性。这样的创作方法既还原了游戏场景的“真实环境”,也大大简化了设计者的工作量。可以说,电子游戏与电脑绘画的关系密不可分。

4.影视特技

电脑绘画在影视行业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电影特效方面。在我们所熟知的《指环王》《阿凡达》等电影大作中,都穿插着大量电影特效。电影特效包括使用电脑绘画技术增加辅助角色、构建虚拟场景和增强视觉特效等。此外,近些年动漫主题电影发展迅速,其中影视特技的表现更加抢眼,电脑绘画的介入也更加成熟,在感观上更加自然。比较著名的动漫主题电影有《蓝精灵》《丁丁历险记》《加菲猫》《变形金刚》等。

三、我国电脑绘画技术的发展现状分析和建议

目前,中国的电脑绘画设计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与美国、日本等国相比仍存在着不足,其主要体现在,国外在电脑绘画新技术的开发能力上大大领先于我国。例如:在电子游戏开发中,国外的大型公司常常会有专门的软件工程师从事电脑绘画软件的程序优化和特效插件开发、游戏引擎等工作,这使得电脑绘画设计师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也创造出许多新奇的画面效果。

此外,创意的表达也是我国电脑绘画设计中比较薄弱的环节。美国梦工厂的总裁曾经说过:“成为优秀的动画师必须要有创意……创意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我可以教会你技术,甚至在最短的时间里教会你最先进的技术,但我永远都无法教你如何有创意。”然而,国内从业者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常常迷恋于绚丽、繁杂的画面,沉溺于跟风新技术之中,他们创作出的动漫作品往往是空洞、没有灵魂的,甚至失去了动漫作品的基本功能,让人看了感觉索然无味。电脑绘画是创作数字化动漫作品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成就高水平的作品还需设计师自身的综合修养和艺术创意来体现。

今天,我国的动漫产业中数字化动漫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电脑绘画也随之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我国的动漫设计从业者应该把握数字化动漫快速发展的大趋势,争取在电脑绘画技术开发和艺术创作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笔者建议,在创作中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将电脑绘画的技术特点与传统艺术表现完美结合,再利用电脑绘画冲击力强和画面形式新颖的特点,充分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创作出中国自己的动漫风格。

其次,我国动漫产业规划者应加大电脑绘画相关领域新技术的开发力度,不断拓展数字化动漫的新概念。而我们的动漫企业也应开拓思路,积极投资基础性的CG软件开发和游戏引擎技术开发等,对电脑绘画的表现形式和技术流程进行创新性的探索,创造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漫创作模式,从而在技术上助力文化传承和艺术创新发展,通过电脑绘画的创新型发展,壮大我国的数字化动漫产业,实现中国动漫的再次腾飞。

(注:本文为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D12003;重点建设课程项目,项目编号:KC2013-04)

参考文献:

[1]汤梦箫.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动漫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3(4).

[2]张文倩.新媒体与动漫产业[J].中国传媒科技,2013(4).

[3]钱若云,王玉红.手机游戏将成为国产动漫的新推动力[J].包装世界,2013(1).

[4]刘博.浅谈动漫出版物装帧设计的新思路[J].编辑之友,2012(5).

[5]林小烽.日本新媒体动漫的发展状况及其特点[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6]董芳静,李婧.手机动漫 数字动漫产业发展的新机遇[J].传媒,2007(6).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