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2008年10月,北京提出“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并于2009~2010年间相继科技、人文、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其中,《“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于2010年2月,明确了人文北京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和实践路径。北京市统计部门以行动计划为指导,围绕“人文北京”建设的核心要求,研究建立了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结合世界城市建设目标,通过与国外主要城市的比较,分析了“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文北京;监测评价

中图分类号:C8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6-5954(2012)06-58-04

一、“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分析

(一)“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人文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里的人,不是指一部分人,而是全体公民;不仅指当代人,还包括后代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文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普遍的发展政策和战略。北京处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人文发展作为城市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对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0年2月,《“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年)》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北京市人文建设和发展的整体框架:一个中心(以人为本)、四大支柱(改善民生、弘扬文明、繁荣文化、构建和谐)、十大工程 。其中,民生是人文北京建设的基础,文明是人文北京建设的标志,文化是人文北京建设的载体,和谐是人文北京建设的目的。四个领域相辅相成,共同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成为当前人文北京建设的重点领域。

为促进人文北京行动计划顺利实施,北京市统计部门围绕“人文北京”行动计划,结合北京城市发展现状,参考城市发展相关理论,研究建立了“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开展实证监测,总结取得的成绩,分析存在的问题。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维度层和指标层两个层次,其中,维度层突出体现行动计划的目标要求,是人文北京建设的重要节点和关键领域,包括“民生保障、城市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四个方面;指标层是对目标要求的细化,是评价体系的支撑和在基础工作层面的任务分解,在四个维度下选取具有前瞻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指标22项(见图1)。其中,民生保障评价包括城镇登记失业率、社保基金收入、新农合及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性住房投资、社区医护人员比例、轨道交通长度6个指标;城市文明评价包括市民行为文明程度、平均预期寿命、平均受教育年限、市容环境公众评价4个指标;文化繁荣评价包括文物财政支出、文化设施活动情况、文化创意产业比重、体育产业比重、旅游综合收入、国际会展规模6个指标;社会和谐评价包括城乡居民收入比、基尼系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群众安全感、食品药品合格率、非正常上访批次6个指标。

(二)“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分析

本文以2009年为基期,对2010年北京市人文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10年,北京市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为目标,全面实施人文北京战略,不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提升城市文明,构建社会和谐,统筹推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监测评价总指数为106.13,比2009年上升6.13(见图2)。

民生保障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对总指数贡献最大。北京市积极采取措施,解决直接关系群众生活的民生问题,就业水平、社保基金、农村社保、政策性住房、社区医疗、轨道交通6个分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进步。其中社保基金和轨道交通发展较为突出。2010年,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达到1011.2亿元,同比增长23.5%,增速扩大8.2个百分点;轨道交通累计达336千米,比上年增长47.4%,每万人拥有轨道交通长度为0.17千米,比上年增加0.04千米。此外,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7%,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为96.7%,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为92.0%,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和2.0个百分点。全年政策性住房投资达412.7亿元,在上年83.2%的高增速基础上,又增长38.2%。基层医疗队伍进一步充实,每千人拥有社区全科医生、社区护士、预防保健人员0.65人,比上年提高0.06人。

城市文明建设取得进展,环境文明状况仍需改善。北京市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和城市品牌建设,提高居民各项素质,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平均预期寿命均稳步增长,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2010年,北京市“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 达到83.02分,比上年提高0.11分。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比上年提高0.4年,是拉动“城市文明”综合指数上升的决定性因素;《北京市2010年度居民健康状况及卫生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全市户籍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80.8岁,比上年提高0.3岁。但2010年北京市城区和郊区的市容环境卫生公众评价满意度分别为69.8%和71.7%,比上年下降1.5个和0.4个百分点。

文化发展持续繁荣,文物保护和文化产业地位仍需提高。北京市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文化活动开展、体育产业和旅游发展、国际会展等方面均取得较大进步。其中,2010年,全市旅游综合收入比上年增长23.6%,增幅比上年扩大15.2个百分点,是拉动 “文化繁荣”指数上升的最主要因素,贡献率达64.7%。同期,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112.8亿元,比上年增长23.5%(现价),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大型国际会议达到98次,国际展览数量达到291次,分别比上年增加2次和39次。

政府文物财政支出规模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有所下降。2010年,北京市文物财政支出总额为7.2亿元,比上年下降18.0%,降幅比上年扩大5.5个百分点;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1697.7亿元,虽比上年增长13.9%(现价),但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0%,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与行动计划中2012年比重达到13%以上的目标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社会秩序整体保持和谐稳定,基层群体性矛盾化解力度仍需加强。北京市高度重视安全稳定工作,生产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群众安全感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基尼系数与上年持平。但基层群体性上访批次有所上升,是影响“社会和谐”指数下降的主要因素。2010年,北京市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形势良好,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为0.09人/亿元,比上年减少0.01人/亿元;群众安全感、食品安全监测抽查合格率均与上年持平;药品质量监督抽验合格率为99.0%,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同期,全市城乡居民基尼系数与上年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907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3262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为2.19,比上年下降0.04。但2010年,北京市每万人到市以上机关集体上访和到重点地区非正常上访批次有所上升,相应指数下降0.94,是影响全市“社会和谐”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

二、“人文北京”发展状况国际比较

在对“人文北京”行动计划实施进程分析的基础上,本文结合世界城市建设目标,从人口状况、文化发展、公共服务等方面把北京与世界主要城市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分析北京人文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北京人文发展的方向。

(一)人口基数庞大、结构复杂,是北京人文发展的现实背景和难题

与世界城市相比,北京人口规模庞大、分布不平衡的特点较为突出。受历史、制度、区域发展差异等复杂的现实因素影响,北京人口规模庞大,2010年常住人口达到1961.9万人,高于东京、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巴黎6个城市(见表1)。从人口密度来看,201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密度为1195人/平方千米,与上述城市相比偏小,但其人口相对集中于中心城区,区域分布不均衡。

人口流动性持续增加但国际化特征不明显。从人口结构来看,北京市城镇化率逐年升高,2010年达到86.0%,处于世界中等水平;外来人口比重达到35.9%,比1980年提高33.8个百分点,人口流动性持续增加。北京吸引着各地人口集聚,人口结构逐渐多元化、复杂化。但其外籍人口比重明显偏小,2010年仅为0.5%,与国际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这虽与东西方文化地理差异有关,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其国际化程度仍然偏低。

人口红利较大但未来呈现减弱态势。从人口年龄构成来看,现阶段北京仍具有较大的人口红利,少儿、老人抚养比例较低,2010年北京15~64岁人员占82.7%,稍高于其他城市,但0~14岁人口比重低于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香港5个城市(见表1)。虽然近年来以劳动年龄为主的外来人口的快速流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京市老龄化进程,但从中长期来看,北京中青年人口比重将会有所下降,人口老龄化趋势仍然明显,人口红利将减少,这会成为影响未来北京城市竞争力的不利因素。

(二)文化底蕴深厚,现代文化实力和国际文化交往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为北京人文发展提供积淀。目前,北京拥有6个世界文化遗产,而伦敦和纽约分别为4个和1个,东京、新加坡、香港、上海则均为零。

现代文化实力和国际文化交往能力有所增强,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现代文化方面,近年来北京发展形势良好,文化设施年接待人次不断提高,文化活动开展日益丰富。但与纽约和伦敦等城市相比,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起步较晚,产业规模仍然较小。在文化交流方面,北京市会展和旅游稳步发展,但国际交流机构总部较少。在大型国际会议方面,根据国际会议协会(ICCA)公布的全球城市排名,2006~2010年北京分别位居第13、第8、第14、第10和第12位,保持比较稳定的水平,但始终低于维也纳、巴黎和新加坡。

从旅游来看,2010年北京拥有A级以上及重点旅游景区200个,接待入境旅游者490.1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50.4亿美元,是2001年的1.7倍。但与其他主要世界城市相比,北京市入境旅游人数仍然偏小,不到伦敦的三分之一。从国际交流机构总部来看,2008年,北京拥有4个联合国机构和国际组织总部,远低于同期的巴黎(63个)、纽约(62个)、伦敦(40个)和东京(13个),但高于新加坡(3个)、香港(1个)和上海(0个)。

(三)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有所提高,民生建设任务依然艰巨

教育、交通等公共服务与世界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北京教育资源丰富,2010年拥有普通高等学校89家,普通中小学1883家;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10.0年提高为2010年的11.5年。但北京教育投入低于纽约、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城市水平(见表2)。2010年,北京市拥有轨道交通336千米,比上年增长47.4%,但仍低于纽约、伦敦等城市(见表3),且主要线路集中于中心城区,与东京等城市四通八达的轨道交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

此外,北京在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但仍存在就业压力大,养老、就医难,房价高等问题,改善民生仍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人文北京”发展对策建议

(一)加大民生建设力度,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北京市民生建设稳步推进,但庞大的人口规模、多元复杂的人口结构、不均衡的人口布局等,给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挑战,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仍是难题。应进一步改善城乡和“户籍人口、外来人口”双重二元结构,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逐步形成统一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政策性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同时,重点关注养老、农村就业、社会保障对接转移、公共租赁住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家庭医生服务、交通拥堵治理等,在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基础上更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率。

(二)推进文明建设进程,树立城市品牌形象

北京在世界城市建设中需要展示其开放包容、热情友好、富有活力的文明形象,应进一步加强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培训,实施礼仪、环境、秩序、服务、网络等公共文明引导行动,提高广大市民的首都意识和首善意识,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同时,还应加强环境文明建设,重点推进对环境薄弱地段的整治,改善市容市貌,为市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三)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地位

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着力优化、疏解中心城功能,促进旧城保护与发展,确保历史文化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挖掘、传承和利用;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应进一步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充分利用首都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优势,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资本及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进一步强化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地位,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实现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融合重构,塑造北京独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魅力,并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提升北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化影响力。

(四)加大基层矛盾化解力度,提高社会管理精细化水平

应继续推广等成功经验,着力化解历史积案,增加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切实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应更加重视社会管理方式创新,注重社会管理与公共政策的协调适应,全力推进精细化管理,让城市管理运行更加安全高效,促进不同群体利益的均衡与协调。

■ 参考文献

[1]北京市政府研究室,《北京离世界城市有多远》,人大信息普刊第10期,2010年。

[2]鲍宗豪,国际大都市文化发展政策,《红旗文稿》,2010年8月。

[3]韩勃、江庆勇,《软实力:中国视角》,人民出版社,2009年。

[4]林广,上海与纽约文化形态比较研究,《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6期。

[5]刘玉芳,北京与国际城市的比较研究,《城市经济》,2008年02月。

[6]李宝元,人本发展经济学要义——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发展”思想的一个理论拓展,《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第9期。

[7]倪鹏飞、克拉索(美),《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8月。

[8]王力丁、王鸿春主编,《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决策研究》,同心出版社,2010年1月。

[9]徐家林,《“人文发展”:维度及其评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10]左学金、王红霞,大都市创新与人口发展的国际比较,《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

[11]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人类发展报告2005》,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年版。

[12]朱晓,中国人口红利的研究综述与思考,《人口与经济》,2010年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