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农业用工荒背景下农民教育问题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农业用工荒背景下农民教育问题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农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转移,农业领域出现“用工荒”现象。农业用工荒呈现“青壮年短缺、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特点。加强对现有农民的教育和培训,促使其由传统农民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化,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民收入水平,从而有助于农业用工荒问题的缓解。

[关键词]农业;用工荒;农民教育问题;探索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9-0067-03

1 引 言

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不断改革,农民因经济利益的驱动,青壮年劳动力不断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减少的影响,耕种面积逐年降低,不少地区甚至出现常年土地撂荒的现象。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耕地大量荒废的现象,将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埋下隐患。据有关统计,1996—2000年,全国的耕地面积一共减少200万hm2左右,每年平均减少约40万hm2;2000—2005年全国的耕地面积从1382831万hm2减少到1220827万hm2,每年平均减少200多万hm2。数据表明,我国农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且减少的幅度不断加大。解决农业用工荒问题,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论述。马长久(2011)建议,农村土地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节省农村劳动力,提高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张红宇(2011)表示,农业用工难可以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提高农业机械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011)提出,解决农业用工荒问题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种粮的比较收益,需要通过政策引导,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而本文认为,加强农民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综合素质,进而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促进农业科技化和产业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有助于农业用工荒问题的缓解。

2 农业用工荒的内涵

21 农业用工荒的含义

农业用工荒主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受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土地流转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出现的农村劳动力季节性短缺和结构性短缺的现象。农业用工荒现象呈现“青壮年短缺、季节性短缺、区域性短缺、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特征。

22 农业用工荒的特点

221 以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为主

受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高,职业期望高等因素影响,传统的“思乡念土”观念发生转变,思考问题和行为方式逐渐理性化、经济化。与在家务农相比,外出打工工资收入更高、生活环境更好。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农村中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而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更需要青壮年劳动力。因此,出现了以青壮年劳动力短缺为主的农业用工荒状况。

222 季节性短缺现象明显

农业用工呈现季节性短缺现象,农作物春耕和夏收季节特别突出。农忙季节,青壮年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东部沿海等大中城市,回家的经济成本会更高,在比较收益的影响下,在此季节他们仍选择继续在外地工作,只有年弱体迈的老人进行土地的耕种,出现了农忙时节劳动力用工短缺的情况。

223 区域性短缺问题突出

农业用工荒现象具有区域性的特点。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农业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高,农产品与市场联系密切,农产品的附加值高,农民收入较高,农业“用工荒”现象并不突出。而在我国的西部多山地、丘陵地形,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低,交通闭塞,农业生产和销售的成本高,农民收入水平低,大多数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作替代在家农业生产,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的向外转移,农业劳动力短缺状况比较突出。

224 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

农业用工荒现象出现了劳动力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53亿,农村劳动力总量还比较大。但农业用工荒背景下劳动力出现结构性失衡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劳动力年龄结构和劳动力供求结构失衡。

3 农业用工荒与农民教育的内在逻辑

一方面,农业用工荒客观上要求加强农民教育。农业用工荒现象的出现,表明单纯地依靠大量劳动力投入进行农业生产已不具有现实性,转而需要通过农业科技化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不仅仅需要国家加大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而且更需要一大批从事农业生产人员进行推广和实现。农民掌握新型的农业科学技术和使用农业生产设备,离不开对农民方面的技能培训。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也面临着转型升级,不仅要求农民掌握农业技术的使用,而且要求农民如何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掌握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总体来说,农业用工荒问题倒逼着加强农民教育。

另一方面,农民教育有助于农业用工荒问题的缓解。农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加强对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民的农业生产能力,从而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和损耗,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民教育有助于农民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有助于加快我国农业生产的转型升级,促进农业生产由依靠劳动力数量型向依靠劳动力质量型转变。加强农民教育是适应我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现实要求,是我国走“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农民通过教育培训掌握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能力,加强农业的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的投入,有助于提高农业的机械化和科技化水平,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也有助于农业适应市场化的发展,从而有助于缓解农业用工荒困境。

4 农业用工荒背景下农民教育的思考

41 转变农民意识,调动农民教育的积极性

受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水平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民的思维观念成为展开农民教育重要的障碍。农业用工荒背景下加强农民教育,最重要的是转变农民意识,调动农民接受教育的积极性。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进行媒介宣传,举办以农民教育主题的三下乡活动,深入农村基层进行宣传,让农民真正地理解农民教育政策的普惠性,让农民亲身感受到新时期需要通过农业技术、管理等知识的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通过典型试验的方式,将一个村或一个镇作为示范,然后通过典型成功事例的学习并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