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那些年 我们曾犹豫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那些年 我们曾犹豫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历史往往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通过我们的梳理,在过去十多年时间里,楼市一共经历过三次比较典型的犹豫期。第一个犹豫期出现在房价步入上涨通道前夜的2002年前后,第二个犹豫期则出现在遭遇大规模调控的2006年前后,第三个犹豫期为饱受调控之困和金融危机初期影响的2008年上半年。通过对比发现,每个犹豫期形成的原因各不相同,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根据历史经验,我们发现在过去长达十二年的时间里(2000年~2011),房价一直处于上涨过程中(具体见下图),因此在每一轮犹豫期的博弈中,几乎都是以购房者失败而告终。本轮犹豫期会不会重蹈覆辙,在此先不下结论。但我们可以通过回顾历史,通过逐个剖析每一个犹豫期形成前因后果,并揭示其内在变化。以便我们对当前犹豫期有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2002年:错过“地板价”

业界通常将2003年确定为房价真正启动的一年,那么2002年前后的房价,其实仍然处于“房改”后的低谷阶段。因此错过这个阶段,其实相当于错过了在最低谷入市的机会。

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房地产也曾经迎来一波投资热潮。其时,房地产投资在我国经济和投资增长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1990年之后,房地产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热点,成为我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一大引擎。查阅1990至1994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发现,这4年时间里,房地产投资实现快速发展,尤其是1992年和1993年,投资成倍增加。数据表明,199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为731.2亿元,叫1991年增长117.6%;1993年的投资总额暴增至1937.5亿元,较1992年增长了164.9%。

但这一轮投资热潮很快被冷却下来,至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国内投资增速居然变成2.1%的负增长,并在随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低迷状态不见起色。但也就是在1997年之后,由于受到亚种金融危机爆发的影响,我国经济出现通货紧缩,消费疲软,出口增长不见起色,于是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摆脱经济低潮成为当时政府的首要任务。房地产投资是投资增长的主力,于是房地产也再次受到重视,“房改”启动,住房分配由实物向货币化转变。

这一轮犹豫期,与后面数轮犹豫期有着明显的区别。长期习惯了实物分房的国人,对于房价的认知程度不高,认为房价偏高无法承受,因而在到底要不要买房这个问题上显得犹豫不决。为了刺激楼市,包括上海在内的诸多城市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上海1998年修订蓝印户口政策,并实施购房退税政策等等做法。不过刺激作用的效果有限,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房价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3年间,全国商品住宅均价在2000元/平方米到2200元/平方米之间徘徊,涨幅极其微弱。市场交易增速也一般,2002年和2003年成交量同比上年增幅分别只有20.3%和18.9%,少于活跃年份30%以上的增幅。

2005年:仍然可“抄底”

虽然楼市在2003年启动,并在2004年年末上演了最为癫狂的一幕,但近十年里第一波调控大戏的开幕,还是给购房者提供了再次“抄底”的机会。

早在2004年初,国家就已经意识到了房地产投资过快的问题,为抑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势头,中央政府确立了“控制土地、收紧信贷”的宏观调控思路,希望通过源头控制来解决这个问题。其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加大了对房地产用地的治理整顿力度,清理整顿建设用地严格审批管理,从紧土地供应,逐步推行经营性用地的“招、拍、挂”,从源头控制了土地供给。另一方面,央行要求将房地产开发项目(不含经济适用房项目)资本金比例提高到35%及以上,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严禁房地产流动资金贷款等,收紧银根,减少房地产开发的资金支持。回头来看,2004年的宏观调控政策采取“压制”方式,的确受到了一定的效果,起到了降低房产投资增速作用,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表明,2004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从年初的50.2%,一度下滑至年末的28.1%。可谓是摁下葫芦起了瓢,由于政策忽略了有效供给,特别是中低端住宅产品的供给,因此使得市场供需失衡,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投机现象。于是在2004年末,房价突然如脱缰野马般狂奔起来,如上海二手房市场,那段时间卖家最忙碌,几乎每隔三五天就得提一次价。新房市场也不遑多让,房子卖得太快换来的是责骂。数据表明,2004年全国商品住宅销售均价达到2608元/平方米,同比上年大涨18.7%。

于是在2005年国家重新调整了调控方向,由原来的降低投资规模这种单向调控模式,转为既控制投资规模,又抑制房价上涨过快的双向调控方式。在这一年里,包括“国八条”、“新国八条”等调控政策接连出台,政策内容经过补充和完善,延续至今。综合分析“国八条”和“新国八条”,不难发现其调控重点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行政手段干预市场需求,以改善市场供求关系。即在增加供应的同时,同时利用信贷、税收等手段,提高房产转让环节成本,以达到抑制投资需求的目的。此外,国家加大对“捂地”行为的打击力度,以加大开发节奏、增加市场供应。其二是完善市场供应结构,并体现市场公平原则。增加中小套型产品的市场供应量在“新国八条”中首次提出,该提法最终在2007年确定为“70/90政策”,即新批项目90平方米以下户型占开发量70%以上。通过一系列措施,如规划审批、土地供应、信贷、税收等方面,对于中小套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开发予以支持,以改善供应结构。“新国八条”同时提到了住房保障体现,考虑中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其三还提到了整顿市场秩序,比如规范中介服务行为,禁止期房转让行为、网上交易等等,来规范市场交易行为。

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05年末房地产投资增长19.8%,增速同比上年回落了8.2个百分点,根据中房指数研究院提供的数据表明,商品住宅销售均价上涨了12.6%,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了6.1个百分点。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房价大幅上扬态势也得到了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