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和睦,600年细泥制陶慢生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和睦,600年细泥制陶慢生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村间小道不宽,却整洁得很,拐弯抹角了几下,我们便一脚踏入了一个古陶器的世界。暗红色的碳炉和泛着潮湿泥香的米黄色泥胚成排成行地晾晒在各家门前,造型简单古朴。隔不远路边就会出现一座两三米高的原始“馒头窑”,通常六米宽,外墙体都用块状的毛石浆砌,内壁用泥坯砖砌成,有两个门,一个装陶,一个点火。那些窑壁斑驳的窑多是清朝留下的,不少窑顶盖着厚厚的泥土,有的甚至已经长出了粗壮的大树。村子里还有40余台慢轮陶车,仿佛都在诉说着这个古村落的历史。

和睦村唐宋时期人丁兴旺,明清时期繁盛一时,整个村落多以制陶为生,最繁盛时每家都有两个以上的陶窑。留存至今的陶窑大都是清代的。但这里的烧陶历史还能再向前追溯,20世纪70年代,在和睦村周围和睦乌里山数公里范围内,发现印纹古陶遗址11处,采集的标本有印纹陶、着黑陶、夹砂陶、原始瓷等。远古时期的陶瓷烧造,如今已无从考证,专家认为在新石器时代初期,人们是用柴草在平地上架篝火直接烧制,即“无窑烧陶”时期;后来发展到掘地穴烧陶,比如仰韶文化类型。而和睦村里大量出现的馒头状陶窑,最早是在夏、商、周时期出现的,在人类漫漫历史长河中,经历了青铜文化、瓷文化、现代文明后,如此完整的原始生产工艺还能够在一个村庄里代代传承,那些“馒头窑”都像是长在地里无数年的文物,让和睦拥有国内现存规模最大、最集中的原始窑群,难怪专家们将和睦村视若珍宝,称它为原始制陶工艺的“活化石”。 体验原始制陶慢生活

午后的阳光有些燥热,我们走入陆松铭的家。这位满头华发、穿着布鞋的70岁老汉是和睦村制陶技艺的第一人,他家的祖传馒头窑也是村里保存最为完好的一座。三十平方米的院子里,一侧是半人高的陶泥堆和四个慢轮陶车,另一侧则是堆叠的大大小小各种陶器。从巴掌般大小的玲珑茶壶,到笔筒花插、陶盘,还有造型古朴的巨大陶坛,院子里的鸡和鹅就在这些陶器里踱来踱去,时不时啄点水喝。

陆松铭揭开陶泥堆上覆盖的塑料膜,用鱼线飞快地切下一块泥,用手掌揉搓成大小合适的泥团,“啪”一下甩在陶轮中央。他在陶轮旁的小凳上坐定,右脚猛力一蹬转轮,一只手指插入那团泥。我们眼瞅着他那粗糙的手指似乎成了魔术师的手指,既充满了力量又灵巧,轻轻的几个动作,就让那团原本缩蜷一团的泥块奇迹般缓缓地站了起来,先变成一个陶胚,又在脖颈处逐渐修长,流线型的瓶身越来越圆润匀称。

我们看着有趣,挽着袖子跃跃欲试。老陆让我们坐在陶轮前,我低头瞅了瞅,陶轮挺原始的,就是泥和砖砌的,完全靠人力。“早在6000年前,人们就开始用这种慢陶车制作陶器了,现在城里用的都是电动的,这种原始陶车我们村里也只剩40个了。城里用的陶泥也没有我们这里的细。”“陶泥是哪来的?”“我这陶泥,做起来就有好几道工序。一般是从稻田里取来陶泥后,先洗泥、晒泥,后搓泥,除去杂质,让黄泥和红泥完全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做出细密的陶器。”他把一块泥拍到我的陶车上,我摸了摸,确实细腻幼滑,就如同深色的粉底膏。陶车转起来后,老陆帮我们初步弄了个陶胚。但接下来我们就乐不起来了。

第一次制陶的体验有点“恐慌”,那泥团在手里完全没有了柔顺的模样,倔强生硬,原本好好的陶胚,我还没碰几下,眼睁睁看着它在手里由圆变扁,继而歪斜坍塌。偷瞄一眼隔壁的伙伴,扁平碟子横空歪出一片,正手忙脚乱往回收;另一边的瓶子越转越短粗矮胖,拿捏了各种手势也捧不起来……老陆在一边抽着烟袋直乐:“新手起步,起码得练三年!”

他走过来把我们的陶泥一一收拾,让我们再试,“手要稳,心要细,这陶轮一开转,心思就要全系在上面。你的心静不静,陶泥是知道的。心不静,它就和你作对,做出来的东西歪瓜裂枣,你得能感受它最细小的变化,这么做出来的陶器绝对对得起你。”老陆12岁跟着父亲学陶艺,如今已经58年,他传授我们的,恰恰是他父亲教他的第一课。

如今,村子里以陶为生的人越来越少,有不少馒头窑也都坍塌了。老陆开了个陶吧,很多旅人来这里体验原始做陶,他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学习并传承这门工艺,让古老的陶轮继续转下去,这是他最大的心愿。 艺术家与和睦村的不期而遇

在和睦村的彩陶展示厅内,我们看到了数百件彩陶作品,所有作品的制作者都署名“子牙”。这位彩陶艺术家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偶然来到和睦村采购原料,立马被这里特殊的制陶环境深深吸引:和睦拥有充沛的陶土、河流和山林资源,以及半山坡的地形,自古就是陶瓷生产的热土。“如今这一带山坡底下挖地三五米,都是古陶古瓷堆积层,随便捡一块,就有上千年的历史。”更可贵的是,村里有十多位老陶工仍在坚守着三千多年前的原始制陶工艺,烧制当地特有的泥烙壶。虽然惨淡经营,但是他们的窑里还是烟火不断。

子牙几乎走完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毅然决定在这里建立彩陶工艺厂和彩陶工艺技术开发研究所,开发生产仿古彩陶工艺品。他要想吸引更多旅行者来到和睦,感受古陶瓷的魅力,在村里建成了新的水椎、风车及淘洗池、农耕文化陈列馆、陶文化展览馆、土窑制作表演区、土窑烧制实验区。我们在村子里看到的仿古建筑群,其实就是可供游人参观的彩陶工艺厂。

子牙端起桌上棕红色的茶壶给我们倒了一杯茶:“你们尝尝,这可不是一般的壶煮的。”茶水入口果然清洌异常。子牙说:“有一次我赶去外地出差,5天后回来,发现壶中5天前的茶水竟然水质未变,连茶叶也如刚泡出来一般碧绿。” 在当地,只要是用这种茶壶煮水泡茶,在夏日也不会馊掉。经过研究,子牙发现这种材质是一种陶和炭的结合,吸附能力比竹炭强3~4倍。这种原料来自于每年水稻田收割后农民烧的草木灰,多年堆积的草木灰形成了“泥炭”。从“泥炭”到“炭泥”,因为他的慧眼识珠,和睦村一直无人问津的泥土变成了高科技的环保材料。

如今和睦村正在大兴土木,农人们坐在房顶上一层层地铺着黑瓦,子牙指着那些脚手架告诉我们,在彩陶工艺厂之外,他还要打造华东最大的彩陶博物院。老陆和村子里其他老陶工闲时会背着手来这里瞅瞅,聚在一起唠嗑。直到我们离开,和睦村依旧是静静的模样,古陶曾经的辉煌似乎已经远去,但我们和子牙都知道,无论是乡野中世代相传的珍贵工艺、天赐的自然资源,还是老陶人骨子里那份扎根泥土、坚守精益的执着,都让这个平凡普通的小村庄孕育着无限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