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童年经验对萧红创作的影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童年经验对萧红创作的影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童年经验萧红的影响是深刻的,在她的创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首先,童年经验以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萧红创作之中。其次,童年经验影响了萧红的创作风格。再次,童年经验还影响了萧红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如独特的写作视角的选择以及注重描写这种表现方式的运用。萧红是擅长直觉性和回忆性书写的作家,研究童年经验对萧红创作的影响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感受和思考她笔下的文学世界。

关键词:童年经验;萧红;创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24-02

萧红的文学创作活动不足十年,为后世留下了近百万字的小说、诗歌和散文,这些作品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价值,值得后世读者不断对其进行发现和挖掘。纵观萧红的创作,童年经验对萧红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童年经验以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萧红创作之中

1940年,萧红飞抵香港,在港时的萧红处于被某些评论家所批评的“蛰居”状态。萧红的一生颠沛流离。在地域上,从东北流亡到上海,从上海去日本,回国后辗转于武汉、重庆,最后病逝于香港。人生境遇上,萧红自己说到 “平生尽遭白眼冷遇”。在港时的萧红在特定的心境下开始了一系列作品如《呼兰河传》、《后花园》、《小城三月》等的创作。这些作品都明显取材于作者的童年生活,带有鲜明的童年回忆的烙印。也许在遍尝人间冷暖之后,在经历流离漂泊、情感挫折和战争之苦后,作家愿意回归到她生命中的童年,寻找一个情感的归宿,一份家园之思,一种心灵深处的生命回归。

当童年经验以回忆的机制进入了萧红的创作视野,和萧红在港时的情感、心境相契合,甚至有可能出于给她不幸人生中极珍贵的童年一个完整的文学归宿的想法,大量童年经验以作品的生活原型和题材直接进入了萧红的创作,呈现于世人面前。

《呼兰河传》讲述的是萧红的故乡—黑龙江省呼兰县这座小城里人与城的故事。大量作者童年时的生命体验在文本中呈现。开篇写北国寒冷的气候:“严冬一封锁了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严寒把大地冻裂了。”“人的手被冻裂了。”“天再冷下去:水缸被冻裂了,井被冻住了。”这些关于酷寒的描写无疑源自作者童年时的生命体验。作者呈现给我们呼兰河平凡的实际生活,写到了日常人们的衣食住行,行为规范,文化教育,思想意识,小城风貌,市井行业,将小城镇的生活流娓娓道来,随后,作者写到了呼兰小镇的民俗活动:跳大神、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以及小城里出现的新鲜事物:洋学堂、说洋话的学生、西服……萧红的家中厢房出租,招进不少房客,这些房客贫困的生活进入萧红的视野,也进入了她的作品。那些漏粉的、拉磨的、养猪的、赶车的房客的生活、帮工的生活进入《呼兰河传》里,便出现了小团圆媳妇的故事、冯歪嘴子和王大姑娘的故事、有二伯和老厨子的故事。萧红早年所接触到的呼兰小镇的底层人民的辛酸,单调麻木的生活,人群的集体无意识,民众的愚昧,沉在她的记忆之中,二十岁的萧红自从1931年离家出走之后,再也没能回到过她的家乡,家乡的风貌、场景、人和事从萧红的笔端缓缓流淌成文字。

二、童年经验对萧红的创作风格产生影响

童年经验先是影响了萧红的个人性格、气质的形成,进而影响萧红的创作风格。下面具体选取“后花园”这个童年经验进行分析。

萧红的文字看似是寂寞的,然而却有着巨大的文化含量和深刻的生命体验。这种情况和后花园这个意象似乎有相似之处:看似寂寞,却有着盎然的生机;看似停滞,却蕴藏着空间永存、时间永动、生命永恒的密码。

萧红的童年大部分时间是和祖父在后花园中度过的。幼年的萧红由祖父陪着,在花园里栽花、拔草、种菜、铲地、摘黄瓜、追蜻蜓、捉蚂蚱,玩累了就睡,休息好了就跑。后花园是个自足的世界,是个代表了自然和自由生命的世界。后花园是放置萧红童年生命的重要空间,充盈着命途多舛的萧红一生中不多见的欢声笑语。这是萧红生命中的一抹亮色,一份珍贵难得的幸福和暖色。早年无忧无虑的快乐、祖父带给的人间温情、大自然中喧闹的自由生命,沉潜在作家的心灵深处,在后来的岁月中不可避免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敏感又极富灵性的萧红。童年经验对作家而言,必然是刻骨铭心的,必然要这样或那样影响作家的一生。而后花园作为萧红童年活动的重要空间,作为和她一生中最亲爱的人——祖父,共同生活的一个重要空间,使得我们有理由相信,后花园对萧红的性格、气质的形成乃至她的创作都有重要意义。当萧红对她的童年生活进行提炼和再思考之后,后花园甚至有可能成为她想呈现和容纳她哲理思考的重要意象。这一点在《呼兰河传》和她四十年代创作的散文化小说《后花园》中可寻到证明。

萧红的童年是痛苦又幸福的。痛苦的是很少得到父母亲的爱,幸福的是萧红有极疼爱她、视她为掌上明珠的祖父。祖父给予萧红的爱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父母之爱的缺失。后花园中热闹活泼的生命景象和欢声笑语一定程度上也消解了家庭气氛带给萧红的沉闷感和压抑感。后花园不是中心人物活动的空间。它是一个封闭的、自足的边缘化空间。这个边缘化的自足空间有着它隐秘的热闹,有着自由生命随意自在的生长、消亡,同时它蕴藏着无限自然的力量。大自然是天然的教导者,它赋予置身其中的儿童以灵性。那些极有灵性的、走向文学创作道路的作家,如果儿时和大自然极为亲近,那么大自然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他。萧红很有可能像乡间溪畔爱野玩的少年沈从文一样,是在自然之中汲取了无限能量,成长为自然之子的。萧红性格中有着执著、细腻、敏感和任性、倔强、叛逆的方面,有着对自由不懈追求的精神。后花园里的童年经验在某种程度上参与了这种性格的塑造,这种童年经验先是影响了萧红的个性,进而又影响了萧红的创作风格:鲜明、独特、自由散漫而又浑然一体。

三、童年经验对萧红创作手法和技巧的影响

童年经验还影响了萧红的创作手法和技巧,如独特的写作视角的选择以及注重描写这种表现方式的运用。

第一,萧红的很多作品直接采用儿童视角。萧红是自叙传式的作家,她最擅长的也是直觉性、回忆性的写作。当需要动用童年经验来创作《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作品时,她大量地采用儿童视角来写作,作品的叙述者直接是小孩子。

首先,儿童感知外部世界主要依赖于视觉和听觉,与之相适应,作家在创作中采用儿童视角时,会更多呈现颜色和声音的书写。比如《后花园》中“胭脂豆、金荷叶、马蛇菜,都开得象火一般。其中尤其是马蛇菜,红得鲜明晃眼,红得它自己随时要破裂流下红色汁液来”以及“铜罗在磨夫的脚下,东踏一下它就‘咚’,西踏一下它就‘咚’;这些黄瓜就在窗子上滴滴嘟嘟的跟着东边‘咚’,西边‘咚’。”这些关于颜色和声音的书写在作品中经常出现,且书写的极为传神、清丽。

再有,儿童视角的采用,使文本中多具有孩童式的自由想象和契合儿童思维的重复式语言。《呼兰河传》中作者这样写火烧云:“五秒钟中之内,天空里有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那马是跪着的……” “忽然有又来了一条大狗,这条狗十分凶猛,它在前面跑着,它的后面似乎还跟了好几条小狗仔。”“又找到了一个大狮子,和娘娘庙门前的大石头狮子一模一样的,也是那么大,也是那样的蹲着,很威武的……”。《呼兰河传》中第四章,作者一再重复:“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好似孩童一遍遍不厌其烦的想诉说出自己的想法。

再者,儿童因其迥异于成人的思维和感受,常有成人易于忽略和漠视的发现,这使阅读作品时常有一种“发现”的惊喜。比如《后花园》中“窗棂上挂着滴滴嘟嘟的大黄瓜、小黄瓜、瘦黄瓜、胖黄瓜,还有最小的小黄瓜纽儿,头顶上还正在顶着一朵黄花还没有落呢。”文本呈现的是儿童发现的动态过程,不仅不啰嗦,读来还有轻快、喜悦之感。

此外,儿童视角的采用,还使得文本有着独特的清新、真诚和朴素的格调。

第二,萧红的文本中对色彩的书写极多,场景描述、白描亦很理想,这一点,有可能是萧红童年时对绘画的喜爱在作品中的投射。

萧红很有绘画的天赋,小学时代她曾说长大了要当个画家。萧红小学时学过西洋画,学习过素描、水彩和油画。她对绘画一直情有独钟。在日本时曾表示将来一定要在绘画上面用功夫的,她也有过到法国去研究绘画的欲望。萧红对色彩的敏感流露在创作里,文本中便呈现出多样的、明丽的、给人印象深刻的关于颜色的书写。如《火烧云》中“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红堂堂的了,一会金洞洞的了,一会半紫半黄的,一会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大黄梨、紫茄子,这些颜色天空上边都有。”在另外一些地方,阅读作者对景物的描写,甚至发现西方印象主义绘画作品所具有的元素——强调瞬间印象和对感觉的捕捉、渗入主观情感。比如《后花园》中“这些花……越开越红,越开越旺盛,把院子煊耀得闪眼,把六月夸奖得和水滚着那么热。”“从磨房看这园子,这园子更不知鲜明了多少倍,简直是金属的了,简直象在火里边烧着那么热烈。”

在文本细读中,读者又会发现萧红的场景描述能力很强,她亦十分擅长于细部描写。文学中的场景描述、白描等描写固然不同于绘画时的描绘,但二者亦有联系,在某种程度上,萧红或者试图把绘画时的感觉和思维借鉴到文学创作中去,也未可知。茅盾在为《呼兰河传》作的序中写到“这是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作者成功的描写的确传神再现了小城的风貌和气质。在《呼兰河传》和《后花园》场景、空间的描写上,读者亦可以得到绘画时画家一部分一部分呈现出景物的感觉和细部描写很精美的印象

四、结语

萧红是很有特色的个性作家。尽管萧红像一朵奇葩,未及充分绽放便过早凋谢,但是萧红在她短暂的生命里为后人留下的一些作品还是深具魅力、极富思想艺术审美价值的。她的某些作品堪称中国现代诗化小说的精品,已经对后世产生越来越多的影响。萧红和她的创作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研究,研究童年经验对萧红创作的影响有助于人们对萧红作品的深入开掘。

参考文献:

[1]曹革成.我的婶婶萧红[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

[2]萧红.萧红全集[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1.

[3]童庆炳.作家的童年经验及其对创作影响[J].文学评论,1993,(4):54-64.

[4]萧红.萧红散文集[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

[5]钱理群等.对话与漫游—四十年代小说研读[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