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只缘身在此园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只缘身在此园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叶圣陶老先生曾作文说:『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浏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园林的布局来看,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不但位置、形体与疏密不相雷同,而且种类颇多,布置方式亦因地制宜,灵活变化。

园内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

建筑类型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榭、舫、亭、廊等等。其中除少数亭阁外,多围绕山池布置,房屋之间常用走廊串通,组成观赏路线。各类建筑除满足功能要求外,还与周围景物和谐统一,造型参差错落,虚实相间,富有变化。就此一一赏过。

小格局,大格局

·台

台是一种高而平的建筑物,普通称之为平台或眺望台。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构为主的,为了防潮避水,也为了显示统治者的地位,都大量地以土石方垫成高台,而将宫殿屋宇建在其上,英语称为terrace。

园林中的台是用作赏景游览的,依山傍水均宜筑台眺景故称眺望台;至于水面亦常造台,以供观鱼或垂钓,俗称钓鱼台;山巅筑台,晨观旭日,称为观日台;与山景结合的台是为旱台;与水景结合的台,乃为水台,水台宜突出池岸,最适于赏月,俗称赏月台,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指此而言。

为此,《园冶》一书中进一步谈到了园林中的台,“或掇石而高上平者,或木架高而板平无屋者,或楼阁前出一步而敞者,俱为台”。在苏州园林中,台大体上分两种,一种是筑土垒石,用以登高望远;另一种是在建筑物的前面或临水之处石砌或砖铺的露台,以供观赏、抚琴、弈棋、纳凉、坐息之用。总之,苏州园林中的台,以简雅为主,不尚华丽,通常用莲柱石栏杆,或栏以石板为佳,这样既能遮拦,复可凭坐。

楼在体量高度等方面常超过周围的建筑物,自然压住环境成为主景。楼在园林中若作为重要对景,其所处的位置明显突出;若作为配景的话,则位于隐僻处居多。若临水建楼,体量应和水面相称。楼通常二层,多设在山水之间,上层高度为下层的十分之七左右,体量往往比厅堂为小,大小根据需要和所处的环境而定,面阔多为三间或五间,偶见四间,三间半,或一间半带走廊的,进深多至六界,屋顶常作歇山或硬山。

楼的位置多坐落在园的四周或半山半水之间,造型富有变化,挂落,半栏随意设计,面园一边,一般装有长窗,外绕栏杆,或凸出硬挑台为阳台,如作雀宿檐或副檐诸式,则装地坪窗。楼的底层跟厅堂相似,两侧多砌山墙,或辟洞门、空窗,或筑砖框花漏窗,楼梯可设在屋内,或从室外假山上盘旋登楼,也有在楼的两翼分别加设楼梯间,但要隐蔽。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的《滕王阁序》,把阁的美妙写到了极处。另在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就有“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诗句。考阁之起源,它是由古代的干栏建筑演变而来的,此种建筑分上下二层,底层虚空,或作次要之用,其上层则作为正当用途。因此,阁是一种小楼,形状与楼相似,但四面开窗,比楼更为轻巧多变。

阁的建筑大都是重檐二层,也有仅一层的,它的平面多为方形,或为正多边形,屋顶多作歇山式,或用攒尖顶,常建于假山或高台上,也有架于水上的,所以又有山阁水阁之别。阁在园林中,要让人登之能凭栏观赏四周的绝胜云锦,所以它常被安置在显要的地方。在苏州园林中,楼与阁无严格的区别,可以通称,但有一点楼至少两层,它的上一层可称为阁,单层的阁却不能叫做楼。

廊在园林中不仅是联系建筑物之间的脉络,而且又往往是风景游览线,是一条带屋顶的道路,通常作木构卷棚顶,让人避免日晒雨淋。它的布置因地制宜,随形而弯,依势而曲,或蟠山腰或穷水际,通花渡壑,蜿蜒无尽,变化多端地将房屋山池连成统一的整体,起到了导游路线,划分空间,组织景区画面,增加风景深度的作用。

直廊,修长平直,给人以稳重端庄的感觉;曲廊,多迤逦曲折,在转折处是曲尺形,小部分依墙而筑,大部分向外转折,和墙构成若干不同形状的小院,布石栽花,略具丘壑,添加了无数活泼可爱的小景;复廊,又名双廊,即两廊合为一体,一墙隔于中间,两面均可行走,把园景分成一分为二,而墙上又开有漏窗,所以使两个景区既分又合,增加了景深。人们通过漏窗观看,两面景色若隐若现,自然而又含蓄,令人遐思无限,作为内外景色的过渡;爬山廊,建于地势起伏的山坡上,从而将山坡上下的建筑联系起来,由于廊随着地势时起时伏,所以显得轻巧灵活,别具自然之趣,从而丰富了园景;水廊,凌跨于水上,真所谓浮廊可渡,将水面的空间半通半隔,增加了水源深度和水面的辽阔;回廊,即一座建筑物的四周有廊接通,称之回廊;空廊,两旁脱空不沿墙或贴靠其他建筑物而建,便于左右观赏;楼廊,亦称边楼,是上下两层的立体交通,可供人们在上下两层不同高度的廊中多层次地欣赏园林景色,常用于楼厅附近,也有从假山通过边楼同楼厅相联系的,从而有助于丰富园林建筑的体形轮廓。

咫尺之内再造乾坤,园林最大的看点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

拱桥桥身隆起,宛如驼峰,桥洞高敞,悉可借景。网师园小山丛桂轩东侧,有一别致的单拱石桥,名“引静",桥长仅二米,三步便能跨过,却造得娇小玲珑。桥下削壁深涧,葛罗悬垂,确为精致的园中小景。园中建桥,或为楼台亭阁的陪衬,或为水面的点缀,烘托倒影,增添无限佳趣。苏州园林中木桥少见,石桥为多。

桥的多少和长短主要根据水面的大小和多少而定。它的类型常见的有平桥、曲桥、拱桥之分,桥栏又有木、铁、石质之别。平桥又称梁式桥,常用一至数块条石并列搁置在桥墩上,取其质朴轻快。留园清风池馆南侧的平桥,无柱无栏,野趣自生。曲桥即平桥分作几段,有三曲、四曲、五曲、九曲等,统称为曲桥。拙政园中部的曲桥,以及西园湖心亭两侧的曲桥。

人行桥上,七转八弯,每每却步,景移物换。桥上建廊者为廊桥,可供游人遮阳蔽雨,桥上覆盖着波形廊,桥下清水一泓,水波荡漾,小桥倩姿,倒映水中,宛若彩虹,画意盎然,诗意洋溢。苏州园林中还有堤梁石桥,那是用石块垒聚在水中形成的,供人步行过水。在平静清幽的水面上,用贴近水面的曲桥或平桥,给人有一种碧波荡漾的感觉,人行其上,恍同凌波微步。

《园冶》

《园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总结和阐述造园法则与技艺的著作,它从选址、规划与设计建筑物、叠山理水、铺装地面、选择石材和借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造园的各环节都做了深入具体的总结和阐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造园的智慧和艺术追求。书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深得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之精髓。本书注释力求详尽、准确,译文流畅,点评独到,并配以精美插图,美文美图相得益彰。

上海微建(Vjian)建筑空间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首席设计师,80年代开始从事室内设计,在酒店、老建筑改造、博物馆设计等方面见长。崇尚自然,在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探索与发展。

宋微建小时候就住狮子林对面,常常跑进园子里去游玩。对于小孩子来说,一片曲径通幽处的空间、几处可以攀爬的奇石足矣,彼时他还不知园子之美。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自己学了建筑和室内设计,他开始惊叹于幼时常见却忽略的景致。如今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世界一体化,民族差异变得弥足珍贵。

谈园林,意境很多,手法很少,而作为设计师更倾向于探询“为何这样造”。

巧于因借,静在体宜,比如曲,曲是能做到深,不仅仅是平面,上下也有变化。隔,最重要的是“欲则屏之,嘉则收之”。屏就是隔,造园的人都懂,空间是越隔越大,越拆越小。你窥不得尽头,探不得角落,便觉空间为大。另一方面,人要与自然相通,长窗,屏门,屏窗,可以隔出空间,也能看见自然。园子里的东西,没有孤立的,房子就是一把伞,没有绝对的遮挡,也没有结束的路,总在一个角度仍有漂亮的景观,隔而不断。

借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最高境界是: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古人不是考虑怎么建屋子,而是借天力。比如背弄,很黑,没有窗。一个功能是下人走,另一个功能是空调,这里没有阳光,会与热空气产生热冷对流,穿堂风就是这么来的,不是刮风了,而是热能交换。园子里的水干净也是一样,照不到太阳的阴水与阳水形成冷热对流。

园中以小见大,用小空间表达大空间。宁古勿时,宁朴勿巧,宁简勿俗。在观察苏州园林的过程中,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尤为贴切。浏览东方的“天人合一”与西方的“以人为本”,不同的世界观,在同一个世界造就了不同的“视觉”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