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冲孔灌注桩工序中的质量控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冲孔灌注桩工序中的质量控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由于冲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成熟,面对各种地质适应能力强,设备投入小,操作人员工作简单,在各类房屋建筑中应用广泛。本文作者结合冲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以某别墅区施工实例,针对冲孔灌注桩施工管理过程的重点及难点,介绍了具体的冲孔桩施工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及预防与措施。

关键词:冲孔灌注桩;施工工序;质量控制;预防;

中图分类号:TU473

引言

冲孔灌注桩具有入土深、能入岩、刚度大、承载力高、桩身变形小,可方便的进行水下施工等技术优点,也有冲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成熟,面对各种地质适应能力强,设备投入小,操作人员工作简单等成本方面的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各类房屋建筑中。但是冲孔桩施工过程多在水下进行,工程管理人员无法直接观察,成桩后只能进行部分抽芯和超声波无损测试等不全面的验收手段。故而施工前必须做好地质情况分析,施工过程中必须重视关键工序的把关,遇到问题有针对的采取预防措施,才能保证桩基础施工的质量。

1、工程概况

本工程拟建7栋地上三层,地下一层低层住宅,总占地面积约2300㎡,其基础采用冲孔灌注桩,本工程设计冲孔灌注桩 800mm共252根,其中2~4#栋有效桩长暂定20m,桩端要求进入中风化花岗岩不小于0. 5m,1#、5~7#有效桩长暂定15m;桩端要求进入强风化花岗岩不小于0.5m,桩采用的钢筋为HRB400、HPB235,采用商品砼为C30混凝土;桩身砼保护层厚度为70mm,桩身砼强度等级为C30。

2、地质水文

1、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特征

拟建场地貌为残丘、二冲积低地,经人工推填整平,现地形仍具较大起伏,地势开阔,地面标高最大值73.9m,最小值28.75m;地表相对高差44.84m地形地貌相对简单。

2、场地岩土分层及特征

根据对应的《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按岩土层成因类型和岩土性质自上而下分为:第四系人工填土层、第四系冲积层、第四系坡积层、第四系残积层及燕山期花岗岩共5大层。

3、场地水文条件

根据岩土层分布、岩芯观察及钻孔简易水文地质观测,场区内地下水在各岩土层赋水性及透水性均为一般,2-2, 2-4层属强透水层,地下水类型主要以承压为主,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及侧向迳流渗透补给,排泄方式主要为大气蒸发及侧向迳流,地下水位变幅受季节性降水量的影响而变化,勘探工程结束后,测得地下混合水静止水位埋深在1. 00~7. 50m之间,个别钻孔由于地势较高,勘察深度内未见地下水位。

3、施工方法

1.1冲孔桩机成孔

(1)护筒安装,护筒的埋置深度,一般情况下,在豁土中不小于1000mm砂土不小于I500mm,护筒顶面应高出地面300mm。护筒安装后,先在护筒内投入粘土,用冲击锤以小冲程反复冲击造浆。冲程大小和泥浆稠度应按通过的土层情况掌握。冲击一定时间后,将冲击锤提出,换上掏渣筒,下入孔底掏取钻渣。掏渣后及时向孔内添加泥浆或清水以维持水头高度;

(2)冲孔检查与测量,冲进过程中,经常检查成孔情况,用测锤检测孔深及桩孔倾斜度,为保证孔形正直规则,冲进中必须经常用检孔器检孔。还要注意钻渣捞取及判明冲进实际地质情况,并填入施工记录表中,并与超前钻提供的资料和地 质剖面图进行核对,发现不相符及时通知甲方、监理和设计人采取对策,保证冲孔正常顺利进行;

(3)根据冲进过程中实际土层情况控制进尺快慢和泥浆性能指标。在粘土和软土中,官采用中冲程冲进;在粉砂土、粗砂、粉砂岩、泥岩、风化岩中采用大冲程冲进;

(4)施工作业分班连续进行,施工过程一气呵成,不得中途停顿,如发生故障及时通知区问主管工程师,采取措施解决,若停止冲进时,必须将锤头提起;

(5)施工时必须详细填写冲孔施工记录,交接班时要向下一班交待冲进情况及汁意事项;

(6)在冲进过程中,必须注意补充水量(泥浆),维持护筒内应有的水头高度,防止孔壁坍塌。如发现有漏水现象,护筒内水位缓慢下降,应首先集中力量加浆补水,不得使水位急剧下降,然后再针对漏水原因进行如下处理:

①属于护筒漏水时,应用粘土在护筒周围填土加固。漏水严重时应返工重埋护筒;

②如在冲孔时一发生孔内水位骤降,很可能是遇到溶洞,必须进行处理。

1.2桩的成孔检验

(1)以桩孔冲孔实际见岩高程开始,至少进尺500mm后,可申报全岩面检验,超前钻孔柱状图揭示的岩面高程只能作为参考;

(2)查阅桩机施工记录,可将基岩进尺速度0. 1~0. 2m/h作为进入全岩面的控制速度;

(3)可观察井口钢丝绳的摆动情况,锤头触岩面时会出现轻微反弹;

(4)使用细目筛网捞取岩渣,岩屑含量50%~70%,且含泥、含砂量小于1%时,认为入岩。

4、混凝土灌注质量控制

(1)混凝土施工前要有有资质的试验室出具的配合比报告,混凝土要有良好的和易性,坍落度控制在180mm士20mm。

(2)钢筋定位,第二次清孔完毕,检查合格后,下导管,并检查气密性,长度符合要求,保证底端距孔底300~500mm,最好在30分钟内开始灌注混凝土,不能停留时间过长,以免塌孔。第一次灌注的混凝土量必须保证封底成功。

(3)混凝土灌注必须连续作业,不能中断,严禁导管提升过猛或导管埋入过深,造成断桩。混凝十灌注量要有专人记录,混凝土灌注时的充盈系数应控制为大于等于1.05。

(4)灌注桩的顶面标高应比设计标高高出一定的高度,一般为0. 5~1. 0m,以保证桩头混凝土的强度,多余部分必须凿除。

(5)混凝土试块留置,每根桩留置试块不得小于3组9块、且每个工作班不得少于一组。

5、灌注桩质量施工控制、检查及检测

(1)灌注桩施工质量检查、检测必须按《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94-94的要求进行;

(2)抽芯试验时,使用地质钻机取桩身混凝土芯样作抗压强度试验,同时检查桩尖沉淀土实际厚度和桩底土层情况。要求钻进深度超过桩端进入持力层1. 2m,钻取芯样直径为110mm。

(3)对进行超声波检测的桩,预埋超声波检测管,检测管标准长6m,外径57mm,接头采用焊接,上端应高出桩顶50cm,下端用钢板焊接,不得漏水,浇注混凝土前在管内灌满水,上口用塞子塞住。每桩设置检测管3根。

(4)桩身检测,通常检测承载力采用单桩静载试验或高应变动测法、而桩身检测一般通过钻芯取样或低应变反射波法进行检验,由于冲孔灌注桩在地下,质量问题不可能直观地反映出来,抽样检测具有局限性,静载荷试验只能以点带面,数据比较直观,高应变只能对桩的承载力做出估计,小应变只能分析桩的完整性。

6、施工质量控制及体会

质量控制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在工程施工中,笔者认为事前控制尤为关键,施工时最为有效的控制手段,应该采取主动控制。工程开工前,应组织相关人员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熟悉设计图纸,依据设计图纸及相关的施工验收规范和施工组织设计、工程勘察单位提供的地质勘查报告,编制冲孔灌注桩专项施工方案,制定泥浆护壁冲孔灌注桩施工工艺流程,经监理单位审批后组织实施。

(2)确定合理的冲孔施工机械设各,以满足冲孔要求。

(3)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技术人员、施工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使施工操作人员充分了解灌注桩的施工工艺特点,熟悉本工程的地质情况,掌握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技术要求、质量标准。

(4)施工过程中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①测量定位,测量班放线后,由现场主管工程师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复核、校对无误后报监理审批。

②冲孔作业,连续进行,检查施工人员施工记录,经常对冲孔泥浆进行检测和试验,不符合要求时及时纠正,注意土层变化,在土层变化处提取渣样,进行对比分析。始终保持孔内具有规定的水位和要求的泥浆相对密度及孰度,成孔达到设计要求后,及时请各方验孔,合格后方可进行第一次清孔。

③泥浆制备,在冲孔过程中,为防止塌孔,稳定孔内水位及便于清渣,采用豁土制备泥浆护壁。泥浆护壁是利用泥浆与地下水之间的压力差进行护壁,以确保护壁的稳定。

④第一次清孔,清孔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清孔是在冲孔达到设计要求经自检合格,报监理复核。同时对孔深、孔径、垂直度全面检查。桩孔换浆、抽浆、掏渣等方法清去沉渣,清孔必须彻底,作为第二次清孔后测定沉渣的依据。

⑤钢筋笼制作安装。

⑥安放导管,导管使用前一定要进行水密承压试验,确保导管口密封;导管安放前应计算孔深和导管的总长度,安放时应保持导管在孔中的位置居中,防止碰撞钢筋笼骨架:放到孔底,然后提起300 ~500mm,进行第二次清孔。

⑦第二次清孔,在混凝土灌注前,必须保证孔壁的稳定性,不能有缩颈或孔壁塌落等现象发生。根据健筑工程桩基技术规程》(JGJ94-94)的要求,沉渣厚度端承桩 50mm,泥浆指标在混凝土灌注前,孔底500mm以内的相对密度 1.25,粘度 28S,含沙率 8O%,用无收缩水文测绳、标准锤测沉渣厚度,确保了各项指标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7、结束语

泥浆护壁冲孔灌注桩的施工工艺比较复杂,环节较多,质量控制点也比较多,尤其是在不良地质条件下施工,稍不注意,就会造成质量事故、安全事故。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上部结构的安全使用和沉降,因此施工中必须重视每一个环节,对冲孔灌注桩的施工全过程必须严格控制,以预防为主,加强主动控制,按施工规范和设计要求精心组织施工,确保泥浆护壁混凝土灌注桩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3]《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 94-200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