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既有来自大学生方面的,主要表现为:人格因素,价值观因素,归因方式。也有来自外部环境方面的,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因此,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四方面的共同努力。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干预研究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3014002

幸福,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感受,由于个体的差异,每个人对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因此幸福具有主观性。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幸福感时,一般采用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一Being简称SWB)这个概念。主观幸福感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问世以来,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国内外研究者们对主观幸福感的状况、测量工具、产生的原因及干预对策做了大量研究,但是这些研究集中在一般人群,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研究并不是太多。事实上,如今的大学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特别是就业压力,已经由曾经的“天之骄子”转变为“天之焦子”。对幸福的需求依然存在,但是对幸福的感受已经发生变化。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影响自身的成长成才,也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因此关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具有现实的意义,还具有长远的意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既有来自大学生内部方面的,也有来自外部环境方面的。因此,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学生等的共同努力。

1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1大学生方面的影响因素

(1)人格因素。众多的研究表明,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其中人格是幸福感最可靠和最有力的预测因素。性格开朗、活泼外向的人往往乐观、自信,更能体会到幸福,而内向、孤僻、忧郁的人往往不易体会到幸福。

(2)价值观因素。当前社会处在转型时期,传统价值观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大学生群体也不例外,如人生观、世界观、金钱观、婚姻观等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也会影响到大学生对幸福的体验。

(3)归因方式。归因方式是指个体对事件发生的原因习惯上倾向于作怎样的解释,具有个性特点,通过个体对多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判断来评定。不同归因方式自然也就带来不同的问题感受,个体对幸福的体验也就千差万别了。

1.2外部影响因素

大学生幸福感外部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家庭和社会两方面。家庭方面主要有: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家庭教养方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为民主、放任、专制、溺爱。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氛围,社会支持系统等。社会方面的因素主要有:社会的价值观,社会风气,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特别是就业环境对当前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一个很大的影响。

2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

2.1学生方面

(1)正确理解幸福,树立健康的幸福观。

虽然幸福是个体内心的一种主观感受,但是对幸福理解的正确与否也会影响到幸福的感受。一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健全的人必然对幸福感的理解也是不健全的。因此当代大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开阔自己的视野,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顺境中,不沾沾自喜、洋洋得意,在逆境中,也能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用一种健康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面向未来。

(2)调整期望值,提高幸福指数。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说明,人类有两大需要:物质的需要和精神的需要,因此幸福既包括人们对物质生活的满足感,也包括对精神生活的满足感。期望指数越高,幸福指数越低,因此,大学生要合理降低自己的期望值,要知道大学生活不是世外桃源,就业市场也不再是供不应求,大学教育已经趋向大众教育,有理想、有追求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还抱着“六十分万岁”的思想去学习,持着大学生高人一等的姿态去找工作,一定会大失所望的,这种心态又怎会体验到幸福呢。所以大学生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合理调整自己的期望值,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幸福、体验幸福。

(3)搞好人际交往,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

法国小说家雨果认为:“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是坚信有人爱我们。”人际关系不和谐容易引起猜疑、妒忌、自卑、孤独等负面情绪,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压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社会支持指数越高,主观幸福感越高,因此,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是非常必要的。这就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帮助来源的同时,也获得喜爱、尊重和帮助,从而获得更多的自我满足,得到价值感实现的幸福感。

(4)学会合理认知,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合理情绪疗法认为,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解释和评价引起,如果改变非理性观念,调整了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领悟到理性观念,情绪困扰就消除了。消极的认知和消极的应对方式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幸福感的获得。因此,大学生应该学会理性思考,合理认知,消除不良情绪,获得积极情感,运用积极的应对方式解决问题,从而顺利实现目标,获得满足,增加自己的幸福感。

2.2学校方面

(1)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在学习上、情绪情感上、人际交往上,特别是就业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另一方面大学时期也是其“三观”形成时期,个性不稳定时期,容易产生情绪易变、敏感多疑、自尊自卑等各种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因此高校要全方位地关注学生的成长,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保健,开发其各方面的潜能,合理组织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传授他们良好的交际能力和自我控制自我负责的行为能力,养成健康的人格。一方面,学校要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服务部门、配备专业咨询人员,在校园网上创建相关心理网站或网页,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及时宣泄不良情绪,正确体验对事件的感受,学会通过放松训练自我排解不良情绪,及时调整心态;另一方面,要根据情况开展经常性的、主动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和指导,定期举行心理卫生健康讲座,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开展课外活动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体验。

目前,积极心理学在世界范围受到重视,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做了很多研究,因此高校可以借鉴国内外经验,采取相应干预措施,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体验。第一,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对于一些幸福感体验较低的学生,集中起来进行团体训练,效果更佳;第二,开设积极心理学、幸福学等相关课程,培养大学生体验幸福的能力;第三,借鉴国外的一些训练,如心境训练干预,灌输幸福等。第四,在学校成立心理健康维护机构小组,开设心理健康及技巧课程、发展和利用社团力量等的心理健康服务措施,对于促进幸福感体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效果明显。

2.3家庭方面

(1)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上的足够的安全感对于大学生的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帮助,而安全感的来源正是家庭。如今的大学生特别是“95”后的大学生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生活比较空虚,来自城镇家庭的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同伴;来自农村的大多父母外出务工,成为留守儿童。前者容易导致溺爱、苛责、过度保护等不良教养方式,后者缺乏与父母生活的经历、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所以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缺乏安全感,容易把物质的满足当成心理的安全感,形成对幸福感错误的认知,也就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感了。所以当孩子出生时,家庭就应该承担起安全感、幸福感的培养,尽量避免“隔代养”,杜绝溺爱、苛责等不良教养方式,家庭教育应以民主为主,家庭成员彼此尊重,信任,宽容,理解,让孩子在亲密融洽的家庭氛围学习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独立自主,体验幸福感。

(2)为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保障,情感上关心孩子。

对孩子来说,家不仅仅是避风港,更是维系感情、保持幸福的纽带。良好的家庭保障不仅仅是充裕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丰富的情感,父母之间的情感、父母之间相处的方式、甚至父母体验幸福的方式对孩子也会有影响。所以只有积极、乐观的父母才能营造幸福的家庭,才能在情感上真正关心孩子,才能让孩子对幸福心生期待,才有更多幸福的可能。

2.4社会方面

(1)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在给人们带来充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的迷茫,甚至一些腐朽堕落的思想。随着网络的普及,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权钱交易、负面新闻也充斥着大学生的耳膜,当理想遭遇现实,大学生们再也不是上个世纪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了,而是担心就业对未来生存早早有压力的天之“焦”子了,何谈幸福?!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整个社会也应该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社会环境。

(2)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保障大学生的权益。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保障大学生的权益,帮助大学生解决一些难题,例如对贫困生的资助,使其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积极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减轻其心理压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贷款、税收优惠政策等,为其创业成功提供更多的服务;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从情感上、心理上帮助其实现自立。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n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0,55(1):3443.

[2]苗元江.影响幸福感的诸因素[J].心理学,2004,(7):3740.

[3]廖敏红.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09,(1):88.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编号:132400410939。

作者简介:卢琰(1971-),浙江富阳人,讲师,黄河科技学院,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