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产优质水产业的生态平衡探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产优质水产业的生态平衡探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已由数量向质量转变,尤其是我国加人WTO了以后,国外的水产品对我国的水产品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因此,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必须由原来的低产低效向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养殖品种多样,高效益、高投人的集约式养殖成为了水产养殖业的主要方向。

一、国内外“两高一优”水产养殖业现状

(一)国外集约化养殖现状

国外集约化养殖业比较先进的有日本、欧洲和美国等。50年代起,日本就开始进行网箱养殖。60年代,日本网箱养鱼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网箱养鱼无论在海水或淡水都十分发达。海水网箱以养殖颐鱼、真绸为主。1980年养殖绸科鱼类网箱有1.4万个,总产量达1.5万t,1982年网箱养创币鱼产量达14.6万t,已能利用网箱完成亲鱼产卵、苗种培育、商品鱼养殖以及饵料培养等一系列生产过程,并己利用升降式网箱系统,将网箱养鱼向外海发展。淡水网箱以养鲤鱼为主,尚有罗非鱼、香鱼、虹鳍等,一般产量达70kg寿n3水平。前苏联建立多处网箱养殖场,养殖鲤鱼和草鱼,一般产量为60kg/m2;温流水网箱养鱼产量可达115掩/山2。近年来趋向养殖名贵鱼类如缚、蝗、西伯利亚鲜、斑点叉尾创塔。美国自1964年引进网箱养鱼技术,多采用1耐正方形小体积网箱养殖斑点叉尾胡,产量最高达到600掩乃刀3。目前,网箱养鱼已扩展到欧洲、非洲、美洲等30多个国家。

(二)国内“两高一优”养殖业现状

我国从70年代初开始进行工厂化养鱼、流水养鱼和网箱养鱼等高密集高产养殖模式,经过20多年的发展,单产水平比池塘养殖高出10多倍。如黑龙江省向阳山水库,1992年用202只体积1一4衬的小型网箱养殖鲤鱼,经103d饲养,总产鱼6.5万kg,平均产鱼187.8kg而3,同年,辽宁省大伙房水库,8只lm3产鱼214,6kg。90年代后期,我国的淡水网箱养鱼种类又有了扩展,除了仍以鲤鱼、罗非鱼为主要养殖鱼类外,在广东、湖北、浙江等地,还发展了级鱼、鳗鲡、加州妒、斑点叉尾鲍等名优鱼类的养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湖北省浮桥河水库,1992年网箱养级鱼,养殖面积达100()时,产鱼7233吨,平均产鱼7.2吨而字。浙江省新安江水库,1990年网箱面积1044.9衬,经18个月的饲养,从黑仔鳗养至成鳗,产量达3.1万kg,平均产鳗为30kg/1T产。x989年,珠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在广东省肇庆养殖加州妒鱼,网箱面积589时,经7一n个月饲养,净产鱼2万kg。同年,肇关市鼎湖区水产局与湖北省机械化养鱼开发公司,采用机械化自动投饵网箱养殖斑点叉尾胡,网箱面积666.7时,放养全长Zcm的鱼苗,经17个月饲养,净产达9万kg,平均产鱼135掩八11早。

在海水网箱养鱼方面,70年代末,广东省惠阳县、珠海市开展了海水网箱养鱼试验,放养了石斑鱼、鳃科鱼类、尖吻妒等20多个种类,获得了成功,1981年转人生产性养殖,取得了显著的生产和经济效益。1984年广东省的海水网箱养殖进人了迅速发展阶段,随后在福建省平潭和浙江省的苍南一带,也出现了海水网箱养鱼的好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到1993年,海水网箱数量已超过5.7万个,养殖品种达到40多种,养殖产量近6000t,养殖鱼类有赤点石斑鱼、巨石斑鱼、蛙点石斑鱼、青石斑鱼、真鳃、黄鳍细、平绸、黑绸、尖吻妒、花妒、高体鲡、紫红笛绸、蓝子鱼等。鱼种主要依靠捕捞天然苗种,以新鲜低值小杂鱼为饵料,网箱产量为20一30kg/时。近几年海水网箱养殖有了较快发展,养殖品种也有所增加,1998年全国海水网箱总数在20万个左右,仅福建省1998年全省大黄鱼网箱养殖约6万个。

二、我国“两高一优”水产养殖业存在问题

与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仍有一定差距,最主要的技术问题是水质控制问题。水生动物生活在水中,其生产性能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生态环境是否平衡。在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中,鱼类生长快,疾病少,肉质好,相反,在养殖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失去平衡,造成养殖对象病害频繁发生,产量降低,而影响养殖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是饲料。目前,我国水产饲料厂很多,但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生产出来的饲料还存在一定问题:

1.生产工艺不合理。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水产饲料主要为膨化饲料,比较注意合理的比例,饲料系数一般规定不高于1:1,减轻了环境污染;现时我国目前水产养殖业主要以硬颗粒饲料为主,在目前的养殖模式下,一般鲤科鱼类在整个养殖周期中的饲料系数为1.8一2.2。饲料系数高,饲料利用率低,粪便过多,加上颗粒饲料不便于鱼类摄食,残饵较多,沉积于水库,容易造成池底淤泥过厚和水体富营养化,影响鱼类生长,同时滋生大量病原菌,常暴发鱼病。

2.粗蛋白的含量过高,氨基酸不平衡。一些饲料厂在生产过程中,常用低价位菜粕、棉粕蛋白源取代鱼粉和豆粕等价格较高的优质蛋白源,结果饲料的粗蛋白比需要的高得多。例如:鲤鱼料(30馆以上)粗蛋白含量达36%一38%,而实际需要为30%左右,鱼种料(100一3009)粗蛋白含量达38%,而实际需要为35%。根据氨基酸平衡理论,当必需氨基酸不平衡时,尽管蛋白质含量很高,但实际消化利用率低,而且还存在以下弊端:

(l)高蛋白饲料养鱼易诱发代谢疾病。如诱发脂肪肝,破坏肝功能,破坏鱼类正常的生理生化代谢。

(2)消化能低,粪和粪氮多,破坏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由于过多采用菜粕和棉粕作蛋白源,导致饲料消化能低。例如:草鱼对菜粕和棉粕的总能消化率分别为52%和46.8%,消化能分别为2.44千卡奄和2.28千卡馆;鲤鱼对二者粗蛋白消化率分别为85%和81%。所以,鱼排粪多,粪氮也高,水易肥,导致水中微生物和浮游生物尤其是蓝藻、绿藻等生长过快,易造成水体缺氧,影响养殖鱼类的生长发育,也易暴发鱼病。

(3)用于生长的蛋白质减少,作为能源消耗的蛋白质增多,影响鱼类生产性能。菜粕和棉粕作蛋白源,菜粕中的限制性氨基酸较少,主要为赖氨酸和精氨酸,棉仁粕中的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胧氨酸含量也较低,因此,吸收率低,影响鱼类生产性能,而且排泄氨增加,造成水体氨氮升高,富营养化,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3.用磷酸氢钙作磷源,鲤科鱼类利用率低,污染水体环境

鲤科鱼类无胃,无胃酸分泌,对磷酸氢钙消化率较低,如鲤鱼消化率为46%,其余54%磷随粪排人水体经长时间的积累,将会使水体营养化,特别是在湖泊和水库网箱养鱼中最明显;而池塘养鱼时使水变肥,不得不经常换水,否则,池水生物量大,晚上和阴雨天耗氧大,鱼因缺氧而浮头,影响摄食和生长,常换水无形中污染了水资源,再者,用磷酸氢钙作磷源使饲料有效磷不足,鱼生长缓慢,饲料效率低和骨骼矿化不良,鲤鱼肝脏糖无异生酶活性增强,体脂增加,水份减少,血磷水平下降,头和脊椎变形及体形较粗。

4.过量添加防病促长药物

欧美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健康养殖,如挪威大西洋鱿的养殖,经常进行品种选育,以保证养殖良种化,网箱养殖的大西洋蛙80%以上是人工选育的品系,开发疫苗与强化鱼体免疫功能的增强剂,如多糖类药物,从亲体、幼苗,直到养成各阶段均可使用疫苗,使养殖成活率大幅度提高,减少了药物使用量,娜威1987年全国平均生产1t鱼需Ikg抗生素,而到1993年,几乎很少使用抗生素。1996年全国年产30万t鱼仅用了h抗生素。而我国一些饲料厂家利用低值原料,甚至霉变原料生产鱼饲料,为了降低饲料系数,追求高利润,在饲料中超量添加抗菌素或激素(如喳乙醇、黄霉素、生长激素等)促进生长。短期看,鱼生长较快,饲料系数降低,但是夏季高温季节,鱼不耐低氧,应激能力差;冬季捕捞时也大批死亡。有的还添加人类使用的氟呢酸、磺胺等药物防病,致使残留药物危害人体健康。

三、发展“两高一优”养殖业和维持生态平衡的主要措施

养殖业与生态平衡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只有解决好这对矛盾才能使“两高一优”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生产中,既要发展“两高一优”养殖业,又要维持生态平衡,以生态平衡促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应采取如下措施:

(一)优化养殖模式

养殖模式是影响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重要技术关键。现行的水产养殖模式多从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出发,品种搭配不够合理,养殖生产方式单一,结果非但达不到所追求的高产高效,反而造成自身养殖环境的恶化,影响了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时还对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应当在传统综合养鱼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和模式,使品种结构搭配合理,投入和产量水平适中,养鱼和种植业、禽畜养殖业有机结合,通过养殖系统内部的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达到对各种资源的最佳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养殖过程中废弃物的产生,在取得理想的养殖效果和经济效益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环境生态效益。

(二)投喂高效饲料

饲料是水产养殖生产的重要因素,饲料质量的好坏和饲料投喂技术是否合理,是影响水产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饲料质量低下不仅影响鱼类的正常生长,而且会在养殖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物,恶化养殖环境。因此,必须科学地配制饲料。

1.准确地预测养殖对象的营养需要。营养物质供应过量是导致排出比例增加的直接原因。准确预测养殖对象的营养需要和饲料的营养价值,采用多阶段饲养,就能正确配制饲料,减少排出量。

2.利用理想蛋白质技术配制饲料,降低蛋白质水平,减少氮的排出量。一般而言,饲料中添加第1一3限制性氨基酸,蛋白质降低2%一4%,氮排出量可减少20%一30%。

3.应用生物活性物质,提高养分消化和利用率。可在饲料中加酶制剂、有机微量元素化合物、微生态制剂、除臭剂等,可提高养分消化和利用率,提高氮沉积率,减少氮的排出量。微生态制剂还可以维持水产动物体内的微生态平衡,抑制病原菌在肠道内的附着和生长,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有益微生物还可以经水产动物排泄到水环境中,利用水环境中过多的有机物合成菌体物质,从而降低环境中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净化养殖水环境。

4.改善饲料加工工艺,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把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工艺有效地结合起来,优化饲料的饲养效果。如使用饲料的膨化加工工艺,不仅能大幅度提高淀粉的糊化度以保持饲料在水中的稳定性,有利于鱼类摄食并减少了残饵对水体的污染;而且能改善蛋白质和粗纤维的物理结构,改善饲料的适口性,提高饲料的消化率;在高温、高压、高剪切力的作用下,膨化还能有效钝化植物蛋白中的一些抗营养因子,消除某些有毒物质。

5.改进投喂技术。根据不同养殖品种摄食习性、摄食生态和行为等进行科学投喂,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减少饲料的浪费和对水体环境的污染。

(三)科学病害控制技术

病害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生产中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根据特定养殖方式下养殖种类不同生长阶段和生产管理时期的特点,在采用合理的养殖技术和模式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水质管理和调控技术,尽可能维持良好的养殖水体环境,减少发生病害的条件。

(2)生态防治。水产养殖中的许多病害,不仅与病原微生物的存在有关,而且和养殖水体微生物生态平衡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投喂或向水体投放微生态制剂,使水体中有益微生物群大量繁殖,抑制和消灭病原菌,同时,还可以分解水中过多的有机物,达到净化水体和维持生态平衡的目的。

(3)发展无公害鱼药。目前养殖生产中使用的鱼药大多由人药、兽药配制而成,针对性不强,不少鱼药的残留严重,长期使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将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必须发展针对性强、低毒、无残留、无公害鱼药,尤其是中草药制剂。

(4)培育抗病、抗逆养殖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害及抵御不良环境能力的养殖品种,不但能减少病害发生机会,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效益,同时也可以避免大量用药对水体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因此,应该应用遗传育种和生物技术培育抗病、抗逆性强的养殖品、种,以适应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