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听余映潮老师上课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听余映潮老师上课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年8月,听了余映潮老师的两节课,这两节课有简洁明晰的思路,干净亲切的语言,新颖实在的创意,巧妙有效的训练,积累丰富的活动……亲临现场亲密接触的收获真是非同一般,余老师那举手投足间传递给我们的信息太丰富了。聆听大师的教诲,盘点听课的收获,我心潮澎湃。

一、 积极启思,营造沉思默想的课堂

余老师在执教《济南的冬天》时,在“文意理解”板块中,学生针对主问题“‘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语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的冬天’的特点”交流时,都说得比较概括,余老师一直看着学生微笑,亲切地对他们说:“应该还有话说!”这句话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上。

首先,因为这句话语诙谐亲切,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坐在高高舞台上背对着五百多位老师的孩子们心中的紧张感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释放干净,课堂气氛融洽起来,孩子们开始活跃起来了。再者,这句话传递给我们的信息也很丰富:这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和肯定,这是老师对学生的热切期待,期待孩子能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得更完美些;这是老师对学生的耐心等待,等待孩子能自主表达出来,这是老师对学生的宽慰,让孩子答不完全也没有压力,这更是对学生的热情鼓励!

想想我们的课堂,遇到此种情形,我们要么冷冷地打断:“坐下,再想想!”要么是不耐烦地追问:“就这么简单吗?要说得具体点!”要么是急不可待地换人:“哪一位同学帮他一下!”要么是急不可待地开讲:“想不出吧?听老师来讲吧!”……有几人能像余老师这样亲切地说:“应该还有话说!”仅有耐心够吗?不,欠缺的东西太多太多。

正如余老师说的那样,有很多老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最不能忍受课堂上学生安静地深思默想。余老师说,一直热闹的课不是好课,最起码在思维深度上不够,语文课堂应该动静结合。

余老师在课堂上还有一句话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那便是“还可以这样说!”这是在学生的答案不完善需要老师点拨时说的话。余老师从来不将自己的答案强加于学生,而是用商量探讨的口吻,和学生交流,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老师的准确完善的表达,让学生的认识得到有效的引领。

余老师用这两句话向我们阐明这样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尊重每一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发展。课堂上师生双方是平等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引领者、启发者、合作者;学生是平等中的主体,是学习活动的实践者,创造者。

这样的话听起来平常极了,因为我们已经听了许多年,说了许多年,可是真正落到实处,很难!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怀着‘学生主体观’进入课堂,可是一旦进入教学,就会情不自禁地钻进‘教师中心论’的窠臼,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教学道具和思想俘虏”。

余老师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一书的第八章“教案设计的艺术”中,强调教学方案的设计需要渗透的重要理念之一,便是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余老师这样说了,也是这样做的,研读他的课堂实录,即便小小的细节也能读到他对学生的尊重和爱;他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求之一是学生活动充分,在他的课堂上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展开,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今天的课堂上,余老师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尤其是那看似平淡却令人回味无穷的两句话!

二、 巧妙设计,进行切实有效的训练

余老师执教的《济南的冬天》一课中“美段细读”板块可以说是一堂纯粹而巧妙的“习题训练课”“试卷评讲课”。练习之前他有明确的时间规定:“下面请同学们用三分钟时间做几道精美的练习。”然后余老师以PPT形式出示4道语段阅读练习题:(1)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2)画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3)说说“顶”字、“镶”字为什么用得好;(4)品析“给山们穿上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的表达之妙。习题完成后有教师的检查、评改,还出示了教师提供的“参考答案”。

可以说这是不折不扣的习题课,然而课堂的“巧”妙之处又让听课者觉得这是一堂层次较高的“赏析课”,离应付考试甚远。

余老师的习题课“妙”在训练形式“说有还无”。“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课堂上少了平时考试训练的心理暗示,消除了考试的紧张,忘却了分数的得失,淡化了激烈的竞争,这里充满探索的喜悦,合作的愉快。

余老师的习题课“妙”在训练题表达用语的温馨平和:“诗意的命名”诗意洋溢,“一个字”讲究斟酌,“为什么”带有悬念色彩,欣赏“表达之妙”激发探索兴趣。

余老师的习题课“妙”在“精讲”与“精练”的有机结合。语文课需要“讲”,更需要“练”,在阅读课上采用特殊的“练”,练习锤炼语言的功夫,练习分析欣赏的能力,才能保证习题课的有效与高效。

余老师的习题课还“妙”在训练过程主要是通过师生合作商讨答案。学生的回答精彩则以学生表述为准,学生的答案欠缺则以教师的点评提升,学生的思考有遗漏则以教师的答案弥补。这里有“教学相长”的智慧,没有以分取人的功利。

三、 术语点评,夯实语文素养根基

余老师上《荷叶母亲》时,把术语点评作为一个板块,他先对“术语点评”法作了一番解释:“什么叫做术语?就是语文的话语。比如‘联想’‘高潮’‘开门见山’‘篇末点题’‘悬念’‘伏笔’等。”并举了课文第2、3段为例。“这两段从全文脉络来讲是插叙,同时也是对第一段内容中的莲花展开了联想,这里的‘联想’和‘插叙’就是语文的术语。”在余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顿时活跃起来了,从宏观到局部,从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甚至标点符号,不断地争抢着发表他们的看法。比如说:“两缸莲花,用白莲衬托,凸显了红莲”,“第4段,写红莲的开放,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了伏笔”,“第4段,‘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用漂亮的白描,一笔勾勒出红莲的形象”, “第9段卒章显志,篇末点题”,“第4段,白莲已谢,红莲刚开,形成对比,红莲更显生机,为下文蓄势”……学生们一下子说出了很多术语,在孩子们发言的过程中,余老师很细致地又对“升华”“蓄势”等语文术语进行引导解释。学习活动之后,余老师小结本文的写法:“从全篇来看,总体构思,以物喻人;手法上,写物抒情;写作过程中,融情于景;线索以红莲贯穿全文,一线贯珠;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结尾卒章显志;第2、3段巧妙穿插,前后做到生动照应。”最后,余老师对学生强调:“用语文的术语解读文章是一种习惯。”

整个过程学生回答问题踊跃积极,整个活动一气呵成,水到渠成,整个环节既有语文的味道,天然质朴,同时又十分巧妙,天衣无缝。这堂课,让我尽情领略了余老师在课堂教学上的绝妙艺术以及对教材文本的多角度感悟、深度思考。我们不禁感叹,对一篇不足600字的文章,余老师仅从一个活动环节就能有效地将学生引领到文学的殿堂,进行短文深教,这要归结于余老师有一双独具的慧眼,总能让学生从文本中挖掘出一颗颗知识的珍珠,而他教给学生捡拾珍珠的方法便是语言的品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文本的不断品读,借助于“语文的术语”这个表述工具,来找,来析,来悟,来练,来品,学生能充分活动起来,从而进入一个全新的阅读世界。我们在阅读训练时,也应该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长远、全面的发展,有效地利用“语文的术语”这个抓手,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