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有效课堂的几点策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有效课堂的几点策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新一轮课改深入发展的需要。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甚至高效呢?这是笔者在从事教学工作以来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积累一些自己的做法,以下拙见愿与广大同行商榷。

一、实验教学改革

实验作为化学教学的基础手段,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笔者在实验教学中做了以下三点尝试:

1、改变实验教学顺序。

化学实验教学通常是“讲述演示分析、归纳记忆学生实验”,这种模式虽缩短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时间,但也约束了学生的创造力。笔者在教学中将实验课顺序改为“提出目标学生讨论制订方案动手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实验,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机会,手脑并用,感知与思维相结合。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发现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在实验过程中实现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2、增加实验内容。

在课本知识的教学中,除课本中安排的实验内容外,可适当增加一些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但又不拘泥于课本的实验,选择一些与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实际联系密切的实验素材,让学生设计并完成实验内容,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学生在体会到知识价值的同时,创新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3、创设条件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动起来。

探究实验大多数要在实验室通过实验探究来完成,实验室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它对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全面开放实验室,让学生随时随地能进行各种实验。特别对于一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以后,应鼓励他们提出新问题,并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些小实验,独立地或与他人合作解决一些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实验兴趣和个性特长,使创新能力得到发展,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提高。

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笔者在教学中做了三点改进尝试:

1、创设新颖导入,激活学生思维。

新颖的导入方式往往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大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例如,在讲授《燃烧》一课题时,以小品的形式引入,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以几名乘客(由几位学生扮演)携带易燃易爆物(包括酒精、汽油、烟花爆竹等)上车或登飞机时被“安检人员”发现的情境创设引入,可活跃课堂气氛,既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又给学生进行一次生动的安全知识介绍,解决学生在生活中的实际困惑。

2、加强自主教学,增加课堂教学的开放性。

在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学本位”思想,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启发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参与者。要变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接受知识为探索知识,使学生从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对知识进行探究、注重实践的主动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其间教师应作宏观调控,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科材料多方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和学的过程变成研究和再发现的过程,使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地去发现“新”知识。随着过程的推进和问题的解决,学生兴趣盎然,整个思维过程处于激发状态,各种意识和能力相互诱导、相互激活,长期坚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均能显著提高。

3、开展讨论教学,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在讨论课的教学中,会精心设问,引发思考,将自己融入到学生中间去,积极创设一个宽松的情境,努力营造一个愉悦的氛围,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发散开来,大胆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师生间相互释难答疑,相互启发补充,所思所想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对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不可过早评价或强行向学生推出正确答案,更不能越俎代庖。

三、习题教学精心设计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在习题课教学中更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1、诱发妙思巧解。

例如:有镁铝混合粉末1.02g,将其溶于4.00mol・L-1的50.0mL氯化钠溶液,当得到沉淀达到最大量时,需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____。

此题涉及的化学反应较多,若写出全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设有关量来逐步计算,显得非常繁琐。可在学生理解反应后加以点拨:(1)沉淀达到最大量时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物质?(NaCl。)(2)NaCl中的Na+来自什么物质?(NaOH。)学生豁然开朗,欣喜地找到了关系:n(HCl)=n(NaOH)。则需要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v(NaOH) =4.00mol・L-1×0.0500L/2.00mol・L-1=0.100L

通过这样诱导启发和训练,学生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培养他们思维的创造性。

2、指导一题多解。

适当选取有代表性的典型题目,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分析,用不同的方法求解,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思考的乐趣。

例如:FeSO4和Fe2(SO4)3组成的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1%,计算硫元素的质量分数。教师可启发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常用的方法有物质质量法、元素质量比法等。通过对本题的讨论,学生会发现物质质量法比较繁琐,而元素质量比法简单易懂。然后可让学生思考:由NaHS、MgSO4、NaHSO3组成的混合物中,硫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2%,则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

3、运用一题多变。

一题多变即心理学上所说的“变式”,指的是用“变式”练习对一重点知识不断变换角度提问,使原来的问题衍生出若干新的问题,以便让学生全面理解这一知识,并且学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增强学习化学兴趣的目的。如铜和硝酸的反应:

①3.84g铜和足量的浓硝酸反应,当铜反应完毕时,求反应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

②3.84g铜和足量的稀硝酸反应,当铜反应完毕时,求反应消耗的物质的量。

③3.84g铜和一定量的浓硝酸反应,当铜反应完毕时,共收集到气体2.24L,求反应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

④用集气瓶收集③中产生的气体,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中,通入多少毫升标准状况下的氧气可以使集气瓶充满溶液?

该计算题①、②两步比较容易,属于基本的计算;③、④两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第③步根据氮原子守恒法、第④步根据电子守恒法计算比较简单。通过这种训练,提高了学生解题的积极性,活跃了思维。

四、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时代热点教学

教学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生命线,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失掉了教育。”“只有当人真正与环境相互作用时,人才能获得真知。”新课程要求教学不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提倡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通过活动与探究、调查与研究等多种形式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在进行“水的净化”课题教学时,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自来水厂,了解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并邀请水厂的相关技术人员讲解净化水的原理。学生在考察本镇自来水厂的取水口时,了解到本地的水源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污染,河道两侧的白色垃圾更让学生感到震惊,过去清澈的河已经变成了臭水沟,长江部分地段已经不再适于作为自来水厂的取水口。学生的切身体验促进了他们对环境问题的思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很多学生能在此基础上积极查找资料,对如何保护水资源、如何节约用水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并为学生今后学习《爱护水资源》、《溶液的形成》等知识提供了感性的认识,聚集了求知的兴趣。

五、加强学科渗透辅助教学

化学与其他学科的渗透较为普遍,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对此加以引导,使化学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相互促进,将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有助于学生解决很多化学计算问题,对学生化学计算能力的提高和创新解题思路大有帮助;物理、生物与化学的联系较为紧密,语文、史地与化学也有着广泛的联系。知识在学科之间的渗透既有利于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增强,对学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优化解题过程大有益处,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获取的新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各学科间相互配合、相互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很多复杂的化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