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学数学课堂视角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数学课堂视角下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各因素中,教师语言是很重要的一方面。富有艺术性的教师语言全方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为系统讲授性语言和组织协调性语言,系统讲授性语言又分为讲授语和提问语,组织协调语言包括衔接语、指令语、评价反馈语等。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掌握好这些语言,以达到完满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语言;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2)09-0067-0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然而在课堂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学生语言表达不流畅、思维条理不清、学习积极性不强、学习效率低下等状况,这些现象的产生有诸多的原因,其中教师语言是很重要的一环。课堂教学的高效、顺利开展,需要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这一切有赖于教师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表达。

一、教师教学语言及其重要性

教师语言是一种以教育、教学为目标的语言表达方式。广义的教师语言包括教师在从教过程中运用的所有语言表达形式;狭义的教师语言是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包括课堂组织协调语、系统讲授语等。[1]本文将从狭义角度对小学数学教师语言进行分析,以期引导教师使用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语言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第一,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水平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用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教学语言来组织协调教学进程、系统讲授学科知识、积极评价学生的活动,不但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去探索,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第二,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水平影响着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发展。首先,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水平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课堂教学语言水平直接反映思维能力的高低,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可以紧随教师的思维,体验思维过程,从而提高思维能力。其次,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给学生树立了语言艺术的榜样,是潜移默化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最后,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水平影响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审美需要属于高层次的、对成长有重要意义的需要,教师准确、生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类及其实例分析

根据教师课堂教学语言的功能,笔者将教师课堂教学语言分为两大类:系统讲授性语言和组织协调性语言。

(一)系统讲授性语言

系统讲授语言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全班学生为对象,系统讲解和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语言。[2]系统讲授性语言又可以细分为讲授语和提问语。

1.讲授语是教师在课堂中最常见的言语行为,主要包括讲述语、讲解语和讲演语等,教师要想正确有效地把数学知识传递给学生,他的讲授语就必须具有科学性和启发性。首先,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强、结构严密的学科,数学教师的讲授语必须具有科学性。讲授语的科学性体现在语言的准确、规范、精练上。要做到这点,需要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提高专业水平,全面把握数学的核心知识。在讲解数学概念时,语言要干净利落,决不拖泥带水,例如“自然数是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如1、2、3、4、5……”在讲解相似数学概念时更要做到准确、规范和精练,如“数与数字”“整除与除尽”“位数与数位”等。教师讲授“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不能忽略“等底等高”这个前提条件。其次,教师的讲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引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语言是引发学生思考的动力,教师不能仅满足于讲清楚内容,还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积极地思考。下面是某教师执教的《打电话问题》:

老师:“一个合唱队共有15人,周末接到一个紧急演出的任务,老师需要尽快通知到每一个队员。如果采用打电话的方式,每分钟通知1人,最少用多长时间通知所有的队员?”

……

老师:“‘要想花最少的时间通知所有人’这个问题,并不是老师一个一个通知那么简单,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还是从特殊情况入手来分析吧!”

学生:“1分钟最多通知1个人,2分钟最多能通知3个人……”

解决“打电话问题”,老师并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打电话的各种方案(事实证明完全放手由学生自我探索,很难得出有效的结论),而是在学生没有方向、没有着落的情况下,适当给学生一个踏板――“‘要想花最少的时间通知所有人这个问题’,并不是老师一个一个通知那么简单,那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还是从特殊情况入手来分析吧!”教师启发性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状态,在教师的启发下,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掌握方法、发现规律进而解决问题。

2.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提出问题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给予反馈,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能从中获得有益的信息。它不仅是促进师生互动、双向沟通的桥梁,也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活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布卢姆―特内提问模式将教学提问按水平由低到高分成六种,即知识回忆水平提问、理解水平提问、应用水平提问、分析水平提问、综合水平提问、评价水平提问。[3]每一种水平的提问都与学生不同类型或水平的思维活动相联系,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置恰当的问题。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圆的周长》的片段:

老师:“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它边长的4倍,圆的周长与它的直径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呢?”

学生都抢着说:“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

老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

学生:“从书上看到的。”“别人告诉我的。”……

老师:“那么你们知道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吗?”

学生:“不知道。”

老师:“既然大家还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现在就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分组合作探究并验证这个结论吧!”……

当学生能明确地回答“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3.14倍”时,老师并没有作出直接的肯定,或者就此得出结论,而是继续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吗?”紧接着,对学生的回答继续追问:“既然大家还不知道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现在就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分组合作探究并验证这个结论吧!”教师连续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去探究、验证结论,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的思考中,保证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组织协调性语言

组织协调性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组织教学活动,协调教学关系,控制教学进度所使用的语言,包括衔接语、指令语、评价反馈语等。[2]

1.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接受反馈信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需要调整教学的进度和方式,使课堂教学能够顺利有效地进行。衔接语在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衔接语可进一步细分为问候语和过渡语。

对学生的一句简单问候,能够大大缩短师生间的距离,为构建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和积极的师生互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很多老师在借班上课时尤为注意问候语。下面是北京小学刘德武老师在一所农村小学上的一节数学课片段:[4]

老师:“我知道你们庞各庄的西瓜非常有名,我是北京宣武区的老师,你们知道宣武区的什么?”

学生:“香蕉……”

老师:“菜市场上有香蕉,但那是南方产的。宣武区有个‘菜市口’,过去是砍头的地方,你们知道吗?”

学生:“我们去不会砍我们的头吧?”

老师:“不会,那是过去的事情。纪晓岚你们知道吗?纪晓岚的故居就在宣武区,门前有一棵紫藤萝,免费参观……”

北京的特级教师到农村小学去上课,学生难免紧张,于是刘老师有了问候式的开场白,并且承接学生的“菜市场”到宣武区的“菜市口”,幽默的语言顿时活跃了气氛,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很自然地走进课堂,为后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过渡语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由一个问题向另一个问题过渡时所使用的语言。它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整个教学成为一个连贯紧凑的整体,也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尤其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尴尬场景时,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某教师在执教《条形统计图》:

教师出示草莓、甜枣、鲜橙三种水果,请同学们选择最喜欢的一种水果,统计全班的选择情况,并制作条形统计图。喜欢草莓的同学有18人,喜欢甜枣的同学有7人,喜欢鲜橙的同学有10人,共计35人(全班上课人数为36人)。

老师:“是我们刚才统计数据出错了吗?”

某学生:“老师,是我没有选择,因为这三种水果我都不喜欢”

老师:“好,我尊重你的选择。同学们,我们从合计中能看出今天参加调查的有多少人?”

学生:“35人。”……

执教老师在面对有一位学生没有参加选择的尴尬情况下使用过渡语“好,我尊重你的选择……”继而转向“正常”的教学程序,在当时紧急的情况下,老师如此处理不失为一种机智策略,也为后面的教学扫清障碍。但仔细分析,老师的“我尊重你的选择……我们今天参加调查的为35人”,言外之意:你不选择我提供的水果,那么这节课就跟你没关系,咱就35人也能将课程完美地继续下去!实际是打着“尊重你的选择”的旗号,继续着“不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老师完全可以说:“那你最喜欢什么水果呢?”并将这名同学单独统计,在统计图表上加上新的一列,岂不是完美?

2.指令语是组织和维系课堂的重要语言,是指示学生去做某件事的语言。其语言需简明扼要、果断有力,但也因此让学生感到心理紧张,所以教师使用指令语时应尽量使用委婉的语气,或者替代以请求的语句。这样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指令语包括对学生课堂行为的指令语,如“如果你能更专心些,今天的数学进步之星非你莫属了!”和教师的教学实施指令语,如“看哪一组同学又对又快地完成下列题目”。

3.评价反馈语指的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作出价值评判的语言。它既是教师调控教学过程的基本手段,也是学生获得教学反馈的主要途径,具有导向作用和激励功能。教师在评价反馈语中表露出的价值倾向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学生的后继行为。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教师应该本着教育性、公正性、激励性原则,通过恰当的评价反馈语将自己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明确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为其后续学习指明方向。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的评价反馈语言更加需具教育性与激励性。

华应龙老师在执教《角度度量》时[4],让学生画60°角,其中有一个学生把角画成了120°。

老师:“同学们看看这个角画得怎么样?”

学生:“这是120°角,不是60°角。”

老师:“不过我觉得这个同学画得有道理,这里(量角器)不是标着60°吗?”

学生:“如果从右边开始画,应该看里面的,他看成了外面的了,所以他画的是120°角。”

老师:“原来是这样啊,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我们量角器上有两个60°,究竟要看哪一圈,我们得好好想一想。”

对于学生的错误,华老师并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首先将学生的错误转化成教学资源――“不过我觉得这个同学画得有道理,这里(量角器)不是标着60°吗?”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认识正确的画法。接下来,华老师顺势评价“不过我觉得要感谢这位同学,是他画的角提醒我们”这种对待学生的错误的方式既维护了犯错学生的尊严,又让其他学生获得了知识。犯错的学生会乐于接受教师的指导与纠正,其他同学对这位犯错误的同学不仅没有偏见反而还要感谢他,因为是他提醒了大家不要再犯此类错误。

三、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教师的整体专业素养的外在体现,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提高自我专业素养,使课堂的教学语言更加科学、富有启发性,从而不断地提高教学质量。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语言在不断更新,也需要我们持续不断地研究和努力。

参考文献:

[1] 张锐,朱家珏.谈教师语言艺术[J].课程・教材・教法,1991(3).

[2]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267,268.

[3] 王坦,泽河.布卢姆―特内教学提问模式[J].山东教育,1987(10).

[4] 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