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一种从容的智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种从容的智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董桥的散文彰显了其鲜明的个性特点,他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周作人的美文风格而又有新的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小品散文风格。

关键词:董桥;小品散文;写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039-02

董桥的散文小中见大,能够将琐细的材料综合起来,挖掘出深邃的内涵,他的散文注重智慧的“铺陈”和材料的“变奏”,无论是题目还是内容都有“意”有“趣”,兴味盎然,以现实和叙事相协调的姿态出现,以感受为支点,平衡在事实与哲理之间,同时又和周作人的散文有着某些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散文平朴,淡雅,智识,理中带趣,涩中生津,“儒雅中有些调皮,斯文里不乏放浪”,“有文采,有思想,有情怀”,营造出了独特的董桥风格。

董桥的小品散文,每篇千字左右,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语),这种小中见大的写作模式内化了一个厚积薄发的精致的语言世界。徐懋庸在1937年6月发表的《鲁迅的杂文》中说:鲁迅杂文文笔的第一个特色是“理论的形象化”,与之相比,董桥更多的是一种“形象化的理论”,暗示了以形象化为前提和理论的最终凸显,这就赋予了文本一种非原始的,人为的张力,一端指向“圆锥之顶”,即精炼而意味深长的素材,一端指向“圆锥之底”,即深沉而广阔的哲理世界,贯穿二者的,是作者对独特个性和叙述方式的执著。

董桥的文章几乎每一篇都要使用大量的材料,不用材料只是言情表志的文章极其罕见,并且他往往把材料放在文章的开头,或许因为它作为专栏小品必须抢占读者市场,抢夺读者的眼光,但是这不仅是一个形式上的问题,也不仅是一个市场化的问题,这里隐含着一种深刻的含义,体现了董桥散文独特的魅力。这种写作方式往往会使读者误认为这则材料就是文章论述的中心,至少也是众多材料中最为典型的,与论点密切相关,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就像《风雨中的外交家》,文章开头展示了外交家李肇星的敏捷智慧和机智言语,然后又谈到了乔冠华,到最后竟写到了乔冠华夫人章含之女士写的《十年风雨情》,从一个外交家到另一个外交家夫人的一本书,只是七百多个字的距离,文体之疏散可见一斑。因此可以想见,有的时候,文章的材料并不是用来说明理论的,而只是他山之石。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董桥旨在写乔冠华的潇洒机敏和万般才情,以及对他牺牲于政治的种种无奈和惋惜,然而从开头的材料中我们并不能读出这一点,也就是说只看起首那一段引人入胜的陈述,读者丝毫不能对作者接下来的叙述路径有一个透彻的预知和领悟,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董桥的散文是先文后题,而非先题后文。

董桥散文以现实和叙事相协调的姿态出现,以感受为支点,平衡在事实与哲理之间,如何使二者相互调和,相生相荣,他的散文提供给我们的不是一个问题,而是明确的答案。

董桥的散文没有大起大落,大悲壮和大怜悯,也没有在“死亡和暴力的场景中提炼的伟力”,它只是在众声喧哗过后凸显的一己独白,是浸透着抒情的写实文字,是一种调侃众生,警醒世人的随笔,一种真正的小品。董桥的文字古色古香,韵味悠长,明显地受到了以古诗词为基本表现形态之一的古典文化的影响,但是他“站在政治边缘上关怀与呼吁”的出世意识又使他只能在强调家国意识和个人性情的古典诗文传统中选择后者,这是淡雅的情致融合西方现代文化之后所产生的必然的,“文质彬彬”的选择,因此其散文更有一种心外无物的内敛气质。

相比当下泛滥的小女人散文,“纯艺术”散文,董桥的文字更有一种才子的风度,与余秋雨的文化大散文有几分相像却又没有后者那么高远和大气,董桥散文更多的是一种自由,通脱,顺当,无所顾忌处尽显所指的狂欢。

董桥善于用调侃的话语表达这种反讽的特性,例如在《“言而至此,再无言矣”》一文中他写出了自己对繁复文字的独特的心理感受,并且使用了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

人跟文章一样,最怕油嘴、滑溜。“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已经够低的了,维吾尔族竟有一支民歌说:“把天下的树木都变成笔,把蓝天和大地都变成纸,把江河和海洋都变成墨,让天下的人都成为诗人,也唱不完的恩情。”王蒙说:“言而至此,再无言矣。”

结尾用别人的话代替自己加以评论,于不动声色之中写出了讽刺的味道,一针见血。

总体上说,周作人的文章“密”而“雅”,董桥的文章“疏”而“俗”(他收得不紧,带有卖弄的成分)。

就“涩味”而言,周作人的散文语言本身就有“涩味”存在,如果说董桥的文字也有“涩味”的话,那么更多的是文白相杂的这种叙述组合和老式老派的英文穿插所营造出的味道,而非语言本身。从知识性这一角度来比较周董二人的散文风格,可以看出,周作人在举例引证的同时能够通过画龙点睛的连接性语句把材料和文章相融合,而董桥的散文却相对缺少这种串联性,他往往用自己的语言给出生动的事例,把读者的思维拿过来充当糖葫芦中的那根竹签,有时缺少必要的逻辑陈述。如果说董桥的散文由事实和道理两部分组成的话,那么有人就会说,摆事实讲道理不是议论文的特点吗?其实也不妨这样说。这也正是董桥散文的一大特点,也就是说它比其他文人散文更具有议论性,他通过议论来表情达意。就事实这一方面来说,他的陈述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纯粹的原文征引(大多是古文),二是用自己的语言加以简洁地概括,董桥写了二十四五年的文艺专栏,每篇专栏通常是千字左右,因此董桥对文字的要求十分严格,力求不繁缀一字,精益求精,这从他的散文集《文字是肉做的》当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因此他摆事实的时候讲求整理,讲求省约;在写议论性感触的时候,更是如此,同时他还往往用纯理性的心态去关照,避免个人强烈的情感流露,往往欲言又止,才言已止。

《史通・叙事》曰: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董桥散文就十分符合这一特点,它的流行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两三栏就读完的简短的文章”,“于定期刊行物很便当”,而是缘于独特的写作模式和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以及“意美,音美,形美”的语言外衣,董桥继承了周作人小品散文的衣钵,在当下通俗文学日益扩张的文化语境中,始终坚持自己的“神圣的领地”并把这一文字样式发扬光大,这是一种艰苦的,有“创造性的,有尊严的”写作,其结果给柳苏那句著名的话――“你一定要看董桥”做了最好的注解。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罗蒂.偶然、反讽与团结[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中国画研究院编.李可染论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3]刘军.绘画中的“黑”与“白”[J].美术大观,2003,(12) .

[4]艾柯等著(王宇根译).诠释与过度诠释[M].北京:三联书店,1997.

[5]张一兵.问题式、症候式阅读与意识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6]郭军、曹雷雨.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3.

[7][德]瓦尔特・本雅明.德国悲剧的起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8][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语言的牢笼[M].天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5.

[9]【英】戴维・弗里斯比.现代性的碎片[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0]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M].上海:三联书店,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