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vV •O2max\V•O2maxPD 等指标在有氧耐力评定中的比较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vV •O2max\V•O2maxPD 等指标在有氧耐力评定中的比较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并比较最大摄氧量速度(Velocity associated with V•O 2max, vv •O2m ax)、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摄氧量持续时间(Time thatv•;O2max was susta ined, tlim)和最大摄氧量平台时间(V•O2max Plateau Duration, V•o2maxpd)等在中长 跑耐力评定中的意义。方法:16名中长跑运动员分别进行了跑台递增负荷测试、持续负荷测 试、不同距离场地计时测试等,采用MAX-Ⅱ运动心肺分析系统测试vV •O2max、V•O2maxPD、V•O2max、VT(通 气无氧域)、RE(跑步效率)、Tmax等指标。结果:vV •O2max、V •O2maxPD和不同距离中长跑成绩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介于0.63 7~0.796和0.801~0.876, 相关具有高度显著性(p0.05)。结论: V•O2maxPD 反应了机体保持高强度的 能力,是一个有效的反映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指标;而vV •O2 max反映了 机体达到V•O2max的临界状态的耐力水平,可以作为中长跑有氧耐力 的评价指标。

关键词:有氧耐力;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速度;最大摄氧量平台;跑步 效率

中图分类号:G8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10)03-0050-06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vV •O2max and V•O2maxPD In the Evaluation of Endurance Performance

HU Guopeng1,WANG Renwei1,LIU Wuyi1,WANG Zhen2

(1. Shanghai Sport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8, China;

2. The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Huaqiao University, Quanzhou 362021, Fu jian 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define and compare the significance ofthe vV •O2max(Velocity associated with V•O2max), V•O2max, time(Time that V•O2max was sustained) and V•O2maxPD(V•O2 max Plateau Duration) in the evaluationof the endurance performance in the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ace. 16 athleteso f middle and long distance race engaged in the incremental treadmill test, the c onstant running test and RE test. The Cortex Biophysik Metamax system(MAX-11) w a s adopted to analysize the indicators ofV•O2max,VT,vV •O2max RE and V•O2maxP D. It is found that vV •O2max and V•O 2maxPD has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 n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the 1 500-10 000 m race.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sbetween 0.637~0.796 and 0.801~0.876. The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p 30%) and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other endurance indicators . RE has no linear correlation with the performance as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 e nt is not significant(p>0.05) between the athletes at different levels. Inc onclusion, vV •O2max and V•O2maxPD ar e effective aerobic endurance indicators t o the performance of middle- and long-distance running events. The former refle c ts that the body’s endurance has reached the critical condition of V •O2max. Th erefore, it can be an indictor of the aerobic endurance of the middle and long r ace.

Key words: aerobic endurance; V•O2max;vV •O2max;V•O2maxPD; Running economy(RE)

机体摄取并利用氧的能力是有氧运动耐力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因此,围绕运动中机体摄氧 能力衍生了许多重要的有氧耐力评定指标如最大摄氧量(Maxmial oxygen uptake, V•O2max)、无氧阈(anaerobic threshold,AT)、乳酸阈(lacticacid thre shold,LT)、通气阈(Ventilation threshod,VT)、最大摄氧量平台[1](Maxmialoxygen uptake Plateau Duration,V•O2maxPD),临界功率(Crit ical Power,CP)[2]等。还有一些生理学家从摄氧量的动力学变化的特点来研究运 动员的运动能力的特点,并提出了摄氧量动力学(Oxygen uptake kinectics)[4,8] 多相理论,从摄氧量快慢时相的变化率来研究运动能力。在过去的训练 中,V•O2max、无氧域(AT)以及相关指标在运动训练计划制定和 监控中被广泛使用。V•O2max

投稿日期:2009-08-05

基金项目: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编号:S30802);侨办科研基 金资助项目(编号:09QSK10)。

作者简介:胡国鹏,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监控与健康 促进。 是中长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的生理基础,但是,高摄氧量 并不意味着成绩优秀,因为 它还与运动员对能量的利用效率也就是跑步效率(Running Economy,RE,也有翻译为跑步 经济性或节能跑)有关[6-7]。1984年,Daniels[8]等提出了“Velocityassociated withV•O2max”(vV •O2max,最大摄氧量速度) 的概念,并认为这是整合了V•O2max和跑步效率 (RE,running economy)等参数的又一有氧运动能力评定的有效指标。自vV•O2max的概念 提出以后,许多学者围绕vV •O2max等指标在耐力评定中的生理意 义和训练中生理反应做了 许多研究,以期为这些指标的合理性作一科学的解释。高水平运动员的V•O2max和运动水平 的提高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强度训练后机体的适应性改变,因此必须保证运动员有足够的时 间在V•O2max强度下训练,大强度间歇训练则被认为是达到这一目的 的最有效途径。已经有 研究表明,利用vV •O2max作为负荷强度、vV •O2max维持的时间(Tmax)%Tmax作为负荷时 间,可以有效提高vV •O2max、V•O2max和R E等[9-11]。vV •O2max维持的时间(Tmax)及达 到V•O2max后持续的时间(tlim)也可以反映机体有氧无氧方面的耐力 水平[9-10]。但是vV •O 2max与其他耐力评定指标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研究比较这些耐力评定指标之间的关系并 揭示它们之间的生理意义,将有助于 我们更加全面了解限制运动耐力的生理因素,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完善运动训练监控的科学性 ,这也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本研究在参考大量国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比较vV •O2max、V•O 2maxPD、vV •O2max维持的时间(Tmax)及达到V• O2max后持续的时间(tlim)与V•O2max 、通气无氧域(VT)及耐力成绩之间的关系,为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耐力评定和训练提供参考 。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6名男性中长跑运动员,其基本情况如下表1所示:16名受试者中,国家健将级、一级 和二级运动员共10名,接受专业系统训练,平均进行6年以上的专业训练(6.2±3.6)a; 三级及其三级以下运动员6名,只接受一般业余训练。

表1 受试对象基本资料

身高/cm体重/k g年龄/岁训练时间a专业组174.6±3.962.3±3.620.6±3.86.2±3.6业余组176.2±4.163.4±6.819.8±1.45.2±0.8总体平均值175.1±3.962.6±4.620.3 ±3.25.9±3.0 1.2 主要测试仪器及测试指标

主要测试仪器:德国生产的Cortex Biophysik Metamax system(MAX-11)运动心肺功能测试 系统,德国h/p/cosmos公司专业运动跑台。实验室主要测试指标:最大摄氧量(V•O2ma x),最大摄氧量相对值(V•O2max/kg),潮气量(Ve),每分通气 量(VE),气体交换率 (RER),心率(HR),呼吸当量(VE/V•O2),二氧化碳当量(VE/ VCO2),最大摄氧量 平台时间(V•O2maxPD),最大摄氧量速度(vV •O2max),最大摄氧量速度持续总时间(T max),最大摄氧量持续时间(tlim),达到通气无氧阈(LT)时的速度(vVT)、最大摄氧 量利用率(%V•O2max)等。运动现场计时测试指标:1 500 m、5 000m、10 000 m成绩(单位:秒)。

1.3 测试方法每名受试者进行三次实验室跑台测试(其中有四名受试者因各种原因不能完成所有测试 ,统计分析中按缺失值处理,统计中标明样本含量)和三次不同距离的场地计时测试。实验 室测试第一次为递增负荷力竭测试,主要测试V•O2max、vV•O2max、VT和V•O2maxPD;第 二次为vV •O2max持续负荷的力竭测试,主要测试Tmax、tlim,研 究V•O2的动态变化;第三 次为跑步经济性(RE)测试。测试前48 h内受试者不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且保证正常饮食 。两次测试之间至少间隔48 h,且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时间进行,实验室测试室温控制在18~ 25℃,相对湿度在45%左右,每次跑台测试前,按照运动心肺测试仪说明书进行标准气体校 对,标准气体中CO2=5%,O2=21%;流量调试中,误差控制在3%以内。每进行一个跑 台测试后,要再次进行标准气体自动调试,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运动现场测试在塑胶田径 场进行,风力一级,具体方法如下:

1.3.1 递增负荷力竭性跑台测试受试者进入实验室休息3 min后,测试身高、体重、心率、血压等常规指标,随后以10 km/h 速度在跑台上准备活动5 min,使心率达到150 次/min以上;下跑台安静休息3 min、心率 下降到90 次/min后,受试者戴面罩及安全带上跑台进行正式测试。跑台预设方案如下:初 速度为12 km/h,运动3 min,然后速度加到14 km/h,运动2 min,然后速度每1.5 min增加 1 km/h,直到运动员力竭。跑台坡度始终为1%,同时用polar表监测心率,用心肺功能测试 分析仪每10 s提供分析V•O2、VCO2、VE、呼吸气体交换率(RER) 等数据结果。达到最大摄氧量的判断标准为[12-14]:

1) 心率大于或等于180次;

2) 气体交换率大于1.1;

3) 摄氧量随运动强度增加而出现平台(继续运动时,相邻两负荷之间摄氧量的差别在15 0ml/min以下或2ml/kg/min以下。变化幅度不超过5%);

4) 受试者已发挥最大力量并无力保持规定的负荷即达到力竭,经激励仍无法进行预定负 荷。

以上标准满足三个或三个以上即可判断受试者达到最大摄氧量。

vV •O2max的确定:根据提供的跑台传送带的速度,诱导V•O2max产生的最低速度记为vV •O2max。

V•O2maxPD的判断:随着运动强度的递增,V•O 2的增长逐渐落后于VE的增长,达到一定程 度后不再增长,呈平台状态,与VE出现分叉,根据分叉情况并结合V•O 2max的判断原则确定V•O2maxPD[1,20,22]。

通气无氧阈(VT)的确定原则:心率(HR),氧当量(VE/V•O2)、 二氧化碳当量(VE/VCO2)、通气量(VE)等的非线性拐点[12-14]。

1.3.2 vV •O2max持续负荷的力竭测试每一名受试者以第一次测试中确定的vV •O2max速度进行力竭性跑 台测试,主要测试Tmax 、tlim。跑台坡度为1%,同时用polar表监测心率,用气体分析仪每10s提供分析V•O2、VCO 2、通气量(VE)、呼吸气体交换率(RER)等数据结果。同时测试V•O2max,记录 力竭的总时间Tmax和达到V•O2max后的维持时间tlim;运动过程中鼓 励运动员运动到力竭。

1.3.3 RE的跑台测试运动员进入实验室后,以10 km/h的速度准备活动5 min,休息3 min、心率下降到80次/ min 后进入正式测试。速度为14 km/h,运动8 min。用心肺功能仪分析测试呼吸气体,分析数据 每10 s提供一次,取第5~7 min的平均V•O2/kg作为RE值[6-7 ](单位:ml/kg/min)。

1.3.4 运动现场测试在以上实验室测试的同时,由教练协助,测试每位受试运动员1 500 m、5 000 m、10 000m成绩,测试在田径场进行,每个距离的成绩测试分开在不连续的三天内进行,实验室测试 和场地测试间隔至少一天,确保受试者从上次测试中完全恢复过来。

1.4 统计方法 实验数据采用SPSS统计软件处理,所有数据均采 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不同水平受试者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显著水平p

2 结 果

2.1 递增负荷相关数据测试结果

16名受试者的V•O2max及其相对值分别为(4.73±0.66)L/min和(69 .9±10.3)mL/kg/min,达 到V•O2max的速度vV •O2max为19.5±1.3 ,其它指标及不同训练水平的具体情况如下表2所示。

表2 递增负荷时相关数据的结果

分组V•O2max/L•min-1V•O2max/kg mL/kg•min-1vV •O2max/km•h-1VT%V•O2max vVT/km•h-1专业训练组4.72±0.3675.6±5.620.2±0.576.9±6.415.7 ±0.5业余训练组3.60±0.5057.2±5.618.1±1.167.0±3.914.6 ±0.2总平均值4.73±0.6669.9±10.319.5±1.373.8±7.315.3 ±0.67N1616161616 2.2 vV •O2max持续负荷时有关指标统计

在以vV •O2max为负荷持续运动时,达到的最大摄氧量时各指标如 下表3所示,时间指标Tmax 、tlim 和Tmax-tlim(到达最大摄氧量所需时间),专业训练组明显高于业余训练组,差异 显著(p

表3 vV •O2max持续负荷时相关指标结果

分组V•O2max/mL•min-1V•O2max/kgmL/kg•min-1Tmax/stlim/sTmax-tlim/s专业训练组4.70±0.4274.1±5.1340±106179±94161±41业余训练组3.62±0.4657.1±3.8179±94100±44138±17总平均值4.71±0.6867.0±9.8294±104146±85152±34N1212121212注:4名受试者未达到力竭前放弃测试,故N=12。

2.3 不同距离中长跑的成绩 各距离段中长跑计时成绩如下 表4所示。

表4 不同距离的中长跑成绩

1 500 m5 00 0 m10 000 m成绩241±14917±181 942±108N141414注:2名受试者因参加比赛未能参加全部场地测试,故N=14”

2.4 V•O2max、VT与不同距离中长跑成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统计分析表明(表5),V•O2max、V•O2ma x/kg和成绩呈线性负相关(图1),V•O2max 、V•O2max相对值与1 000 m,5 000 m成绩的相关性更显著,显著水 平p

2.5 V•O2maxPD与有氧耐力 如表6所示,V•O2maxPD和V•O2max/kg、 %V•O2max、V•O2max及计时成绩呈现不同程 度的相关性。V•O2maxPD和V•O2max/kg的相 关系数为0 .715,相关具有显著性(p

表5 V•O2max、VT与中长跑成绩的相关关系

1 500 m 5 000 m10 000 mV•O2max:r-0.67**-0.68* *-0.54*V•O2max/kgr-0.796**-0.789** -0.637*%V•O2maxr-0.870**-0.935** -0.864**vVT: r-0.777**-0.773**-0.802** N161616*p

表6 V•O2maxPD与耐力评定指标和中长跑成绩关系

V•O2max/kgV•O2maxVT/%V •O2max/kg1 500 m5 000 m10 000 mV•O2maxPD: r0.7150.6630.704-0.842-0.816-0.864 p0.002**0.005**0.002**0 .001**0.001**0.000**N161616161616**p

如果把受试对象中主项为3 000 m以下的划为中跑组,把5 000 m以上的划为长跑组[14 ], 那么各组V•O2maxPD平均值如图1所示,中跑组(105±7)s明显低于 长跑组(135±9)。按 不同训练情况来分组,专业训练组的V•O2maxPD(127±20)s明显高 于业余训练组(80±7)s,差异显著(p

*p

图1 不同专项和运动水平之间的最大摄氧量平台情况2.6 RE和中长跑成绩

受试者RE值为(2.93±0.43)mL/kg/min,统计分析表明RE与1 500 m、5 000 m、10 000 m 成 绩无相关性(p>0.01)。专业运动组RE(3.01±0.50)mL/kg/min和普通对照组RE( 2 .77±0.25)mL/kg/min差异也无显著性,但是如果把V•O2max相差 不大的受试者归一组(CV

表7 RE与成绩的相关关系

1 500 m5 00 0 m10 000 mRE:r0.3240.3080.458p0.035*0.033*0.019*N666*p

2.7 vV •O2max与有氧耐力

vV •O2max和V•O2max、VT、V • O2maxPD都呈现高度相关(表8),但是,vV •O2max和Tm ax 相关并不显著(r=0.275,p=0.387>0.05)。如表8显示,vV •O2max和各项耐力跑成绩 高度负相关,其相关程度高达0.876。但是主项为中跑的vV •O2ma x(19.2±1.2)km/h比 主项为长跑组的vV •O2max(20.6±0.5)km/h明显要低,差异具 有显著性(p

表8 vV •O2max和V•O2max 、VT、V•O2maxPD的相关比较

V•O2max/kgvVT%V•O2max V•O2maxPD1 500 m5 000 m10 000 mvV •O2max:r0.7830.7250.6270.7 69-0.801-0.825-0.876p0.000**0.007**0.009**0.001〗

3 分析与讨论

3.1 V•O2maxPD、V•O2max、Tmax、tlim等 在评价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耐力意义的比较

长期认为,限制中长跑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是心脏泵血到运动肌肉的氧运输能力,所以 近几十年的研究一直集中在训练对心脏、毛细血管密度、V•O2max、 AT以及其它影响氧运输 和利用的指标如血红蛋白等的研究。许多学者也一直认为在众多因素中,V•O2max是限制中 长跑的首要因素,运动生理学家们把最大摄氧量(V•O2max)作为衡量 人体有氧能力水平的首 要指标。也有学者研究了不同项目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时发现,运动持续时间长的运动项目 ,例如滑雪、长跑、自行车、划船、游泳等项目的运动员的V•O2max 要比其它项目的大,耐 力项目运动员的V•O2max可达到6.3 L/min和85 mL/kg.min。糖和 脂肪是耐力项目运动的主要 能量来源,运动的持续时间愈长,靠有氧供能的比重愈大。例如:10 000 m跑时有氧代谢 供 应的能量可达到90%,马拉松运动项目中,V•O2max水平愈高,运动 成绩愈好。Honbonko早 在1967年就报导了V•O2max与100~10 000 m跑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 ,发现5 000~10 000m的成绩与V•O2max的相关系数处于0.79~0.82,而在800~1 50 0 m项目中相关系数在0.47~0.4 8,在100~400 m的项目中相关系数处于-0.05~0.14。本次研究的中长跑运动员的V•O2max 为4.7±0.4L/min和74.2±5.8 mL/kg/min,V•O2max相对值和1500 m、5 000 m、10 000 m的成 绩相关系数在0.64~0.80之间,与Honbonko报道的相关系数略低,但基本保持一致,和冯 连 世[15]公布的中国中长跑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的值(4.72±0.43 mL/kg/min,74. 6±4.2 mL/kg/min)基本一致。

Helen等研究发现,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最大摄氧量的增加不大但是他们的成绩的确在进 一步提高,也就是说,对于一些长期训练的高水平运动员来讲,除了V•O2max是限制成绩的 因素外,还存在其它的限制因素,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V•O2max利用 水平问题[16-21]。研 究发现,优秀中长跑运动员达到AT时的V•O2占V•O2max的百分(%V•O2max)比一般运动 员要高,AT时的%V•O2max与成绩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8~0.89之 间,与V•O2max相关系数 在0.85~0.92之间。在本次研究中,VT(通气无氧域)时的V•O2m ax%与中长跑成绩呈负相 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64、0.935,和V•O2max的相关系数为0.8 45,和过去的研究基本一 致。如果把V•O2max,AT作为耐力评价的指标来讲,V• O2max代表人体氧化能力的最高水平 ,是一项综合指标,不仅与心肺功能,还与氧的运输能力,肌肉(慢肌和快肌)摄取和利用 氧的能力密切相关,更体现运动员的整体耐力水平和耐力的最高发展潜力,而AT更反映了中 长跑运动员的专项耐力,代表慢肌纤维的氧化能力,与专项成绩的关系更加密切[15] 。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中长跑运动员能够保持高速度的能力是决定比赛的关键,因此产 生了另外一个评价耐力水平的指标-V•O2maxPD,它反映了机体的速 度保持能力或称速度耐 力[1,22]。在我们的研究中,V•O2maxPD为(113±32)s,高 于高炳宏等的研究结果(108 ±38)s,这可能与测试方法和受试对象不同,高炳宏使用的是功率自行车,同时受试对象为 优秀的自行车运动员。我们研究发现,V•O2maxPD与各个中长跑的成 绩高度相关;专业运动 组明显高于业余训练组,分别为(137±16)s和(80±7)s,差异具有高度显著性(p

3.2 vV •O2max、RE、V•O2maxPD等在评 价有氧耐力中的比较 V•O2max是决定中长跑成绩的重要因素,但高水平的V •O2max并不意味着成绩优秀,因此 许多研究认为,RE是与中长跑成绩有关的另外一个因素[6-7]。RE从一定角度反映 的是机体 对氧的利用效率,Daniel从理论上通过次最大强度时摄氧量-速度的关系提出了vV •O2max 的概念,认为它能把V•O2max和RE两个指标综合起来反映耐力水平并 可以用来预测成绩。随 后,Morgan等人也证明,vV •O2max和10km跑成绩相关。由于对该 定义理解的差异,产生了 不同的测试计算方法,产生了不同的名称如最大无氧速度[23](maximal aerobicvelocity ),临界速度(ctitical velocity)[24],最大摄氧量速度,最大速度(MAX)等 。随着研究的深入,vV •O2max的研究测试分为两种有代表性的方 法,一是以Daniel[8 ]为代表,通过间接推算法推算vV •O2max;另外一方法是以Bil lat[11,25-27]等为代表,在实验室通过递增负荷 测试直接得出vV •O2max。在我们的实验中,为测试的准确性和简 单性,采用了Billat的直接 递增负荷测试法,即递增负荷中诱导V•O2max的最低速度。为了能和 这些研究比较,本实验的 递增负荷方案和Billat等人的研究相似。从我们的研究可见,中长跑成绩和RE无相关关系。 对于最大摄氧量相近的同质群体(CV

虽然本实验很难说明vV •O2max是整合了V•O 2max和RE的有氧耐力指标,但是实验充分说明 ,vV •O2max与有氧耐力有关,它与1 500 m,5 000 m,10 000 m成 绩高度相关,同时和V•O2max/kg 、vLT、V•O2maxPD几个耐力指标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0、0.747 、0.842。V•O2maxPD和vV •O2ma x相关性更高,和其他研究结果高度一致[28-29]。研究结果表明,vV•O2max和tlim、Tmax没 有相关关系(p>0.01),所以vV •O2max可能表明机体达到V •O2max的一种临界状态或者最大状 态。而V•O2maxPD是反映受试者维持高强度运动能力,与受试者的耐 乳酸能力,心理品质有关 ,它们是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受试者机能状况。Mrogan[29]等还利用vV•O2max建立了函数方程 推导中长跑运动成绩,并通过跑程推导运动中平均速度来控制训练。由于受实验样本的影响 ,本次研究没有建立方程,但是从中长跑成绩和其高度相关(r>0.80)的情况来看,v V •O2ma x应该可以预测跑速,且与长跑的平均速度更接近。同时,与其它指标相比,vV•O2max在中长 跑耐力评定中,提供了一个强度指标,该指标与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速度结合起来,更适合 中长跑运动员的耐力评定。

一般来讲,把1 000 m、1 500 m及3 000 m的项目称为中距离跑,把5 000 m、10 000 m的项 目称为 长距离跑[14]。它们的供能方式有一定差异,中距离跑的无氧供能占30%左右,而 长跑和超 长距离跑有氧供能占绝大百分比。所以从这方面分析,中跑和长跑运动运员的生理机能有一 定的差异。但是在本研究中,按主项为中跑和主项为长跑分组后,中跑组vV•O2max要比长跑 组的vV •O2max要低,但是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所以本实验还不能从各个项目 中看出vV •O2max在不同专项中的差别,这可能与专项的划分及受 试者的情况有关。本次受试 中,受试者的专项划分并不严格,一些运动员既参加中距离跑比赛,也参加长跑比赛,所以 专项的划分有一定的难度,这也增加了研究不同专项运动员vV •O2 max的专项特点的难度。 但专业训练组vV •O2max(20.2±0.5)km/h明显比业余训练组vV •O2max(18 .1±1.4)km/h要高(p

4 结 论

1) V•O2maxPD与中长跑成绩高度相关(r>0.80),与V•O2max、VT相关系数介于0.67 ~0.72之间,是一个有效的反映中长跑运动员有氧耐力的指标,反应了机体保持高强度的 能力;V•O2maxPD和tlim生理意思相似但测试方法不同,其中关系须 进一步研究。

2) vV •O2max与中长跑成绩相关系数介于0.801~0.878之间,与 V•O2max等其它有氧耐力评 价指标等呈中度相关(r>0.6,p

3) RE个体变异较大,且受影响因素较多,虽然和中长跑成绩存在一定关系,但是在耐力评 定中的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陆绍中.人体有氧代谢能力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9,21(1):1-12 .

[2] Tyler Barker, David C. Poole, Lerry Noble M. et al. Human critical power -oxygen uptake relationship at different pedalling frequencies[J].Exp Physio l,2006,91(3):621-632.

[3] Poole DC, Jones AM. Oxygen uptake kinetics in sportexercise and medici ne[M].London: Routledge, 2005: 298-328.

[4] Mark Burnley, Andrew M. Jone. Oxygen uptake kinetics as a determinant ofsporte performance[J].European F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07,7(2):63-79.

[6] Conley DG. Krahenbuhl. Running economy and distance running performanceof highly trained athletes[J].Med. sci. sports,1980,12(5):357-360.

[7] 胡国鹏,刘无逸,向剑锋.跑步效率(Running ecocomy)的影响因素[J].浙江体育 科学,2005,27(2):69-72.

[8] Daniel M, Landers Daniels JT, et al.Elite and sub-elite female middle an d long distance runner[M]. In: Sport and Elite Performers,D. M. Landers(Ed.) .Proceedings of the 1984 Olympic scientific Congress. Champaign, IL: Human Kinet ics Publishers,1984(3):57-72.

[9]Smith, Timothy P, Mcnaughton, Lars R, Marshall, et al. Effect of 4-WK tr aining using Vmax/Tmax on V•O2max and performance in athlet es[J].Med.Sci.sports.Exerc,1999,31(6):892-896.

[10] Demarle AP, Slawinski JJ, Laffite1 LP et al. Decrease of O(2) deficit isa potential factor in increased time to exhaustion after specisl endurance trai ning[J].J Appl Physiol,2001,90(3):947-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