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张僧繇的绘画美学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张僧繇的绘画美学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张僧繇是齐梁之际杰出的画家,他敢于变革顾恺之“春蚕吐丝描”如发丝般纤细,无粗细变化的缺憾,创造了节奏变化的“疏体”,打破了战国秦汉以来这一线条程式在画坛千古不变的地位,开创了新的线条美学为中国画以线造型奠定基础。同时他一改魏晋以来以瘦骨清像的社会审美风尚,顺应时代和社会审美潮流创造张家样。本文通过对张僧繇的绘画成就的分析感悟其对待绘画和传统的态度以及对今天的我们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疏体;张家样;创新

张僧繇是齐梁之际著名画家,与顾恺之,陆探微,吴道子并称“画家四祖”。中国画中线条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从出土的战国帛画《人物御龙图》《人物龙凤图》可见以线造型成为中国画的重要元素。这种线条在战国时已有,马王堆西汉帛画证明,这种线条在西汉已经成熟,历经东汉,逾三国,经西晋,至东晋发展出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这一程式线条在中国画坛占据几百年。张僧繇是一位具有开创精神的画家,他不困于既定的传统与规范,创造崭新的艺术样式。他最早解放了春蚕吐丝描式的线条,在顾恺之,陆探微所创造的“笔迹周密”的“密体”基础上创造“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疏体”,开创了“点,曳,斫,拂”的形式,疏体绘画技法的新开创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唐代画家吴道子创造的“莼菜条”翻卷起伏,节奏感强烈,加强描摹对象的立体感,所绘人物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他的艺术风格被称为“吴家样”。吴道子的线条正是继承张僧繇而有所发展。张怀说吴是“张僧繇后身”。吴道子之后的山水画技法渐渐丰富,勾,皴,点,染,直到五代,宋才成熟,正是有这些画家的努力,不断改进才创造中国画的辉煌,其中关键的改革家就是张僧繇。

张僧繇的用笔不同于前人的“密”而被后世人相对称为“疏”,他能以“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的造型,配合简练概括的笔法,完成笔不周而意周的统一。《历代名画记》记载张僧繇吸收书法用笔于绘画中,“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钩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顾、陆之神,不可见其吟际,所谓笔迹周密也。张、吴之妙、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画。” 他在顾恺之、陆探微周密、精微的线条基础上开创了“点,曳,斫,拂”的线条新形式。张僧繇的线条已经不是粗细均匀、从头至尾的规整、单调的线条了,他引书法用笔中的“点、曳、斫、拂”等方法入画,于是线条就有了视觉和情感的变化,在转动着笔锋随时变化,一变齐整规矩为错落有致和浓淡变化,大大丰富了中国画的技法,同时也给画面带来了新的形式。为与顾、陆紧劲绵密的一笔画相区分,张僧繇的这种画法被称作“疏体”。从此,一种新论画规范建立了,这种新原则、新规范的确立,张僧繇功不可没。这些技法是基于对传统艺术书法中汲取营养,并加以创造提炼而成的。张僧繇对待传统的态度和绘画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历史的积淀,地域辽阔,形成色彩纷呈的民族传统文化,这些多样的传统文化被视为中国绘画发展前进路上的绊脚石,被许多艺术家沉重批判,摒弃,而一味地膜拜西方,追求所谓的“国际准则和潮流”。这种对待传统的态度是错误的,它严重伤害了中国绘画的民族之魂,同时也置于中国绘画变态的发展道路。今天的我们在对待传统艺术的态度确实不及古人,应该认真反思。张僧繇对待传统的态度不是静止的,单一的观点和方法,而是把艺术当做开放的,不断流动的,并创造出多种表现手法,多层次的描绘对象的本质和底蕴,这些创作理念,对于今天的艺术工作者来说是非常值得学习和思考的,在当今激烈多元的艺术氛围中,中国艺术的发展道路必须在艺术实践中去尝试,探索,既要扎根于民族土壤,根据自己民族艺术元素和审美特色来反映本民族的生活和情感,又要突破民族的狭隘性,片面性,把民族文化和当代精神融合起来,创造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

张僧繇的另外重要贡献在于他将外来的佛画题材与技法巧妙运用和改造,“以天竺遗法作凹凸花”,“远望眼晕如凹凸,就视即平”,将孔子像与佛像同画在天皇寺内,让中国圣贤进入佛教圣地“张家样”的形成既有借鉴外来艺术成分又有顺应社会审美的因素。印度笈多佛像的特征是额头方整,面形圆润,轮廓清晰,神态温和表情丰富、生动,体态优美。张僧繇的绘画风格就受到了明显的印度笈多美术的影响,他的人物画明显区别于当时流行的顾、陆式“秀骨清象”,他的人物画不再像顾、陆那样刻意塑造“形销骨立”的形象,不再把追求人物形象的清高的风神气度作为首要目的,而是开始追求一种健康、自然之美.张僧繇的人物形象追求的是现实世界的世俗美而非理想世界的虚幻美,因此才有人物形体丰腴美艳。同时,促使“张家样”这种人物形象的出现还与整个社会的审美风尚转变密切相关。齐梁时期,门阀世族制度的渐趋衰落和寒门庶族政治、经济地位的上升,伴随着这一变化而来的是社会审美风尚的转变,他们都是从社会底层而来,他们追求的是更世俗化的现实人生之美,玄学、精神对他们而言太深奥也太难以企及,他们更热衷于追求现实的、感性的美,追求怡情悦目的。张僧繇创造的张家样是佛教绘画艺术的典型,影响力极为广泛.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符合大众审美趣味,善于借鉴外来艺术之精华,并融合本民族艺术特色是张僧繇成功的重要原因。我们今天丰富多元的艺术环境就像一个大染缸,当然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艺术进步的重要原因,但是在这样高度艺术交流和碰撞中就会迷失方向,在中国艺术发展到今天,对我们蓬勃发展的最大阻碍就是在外来艺术的冲击下我们应如何处理传统和革新的关系,传统和革新并不是两个不相容的对立面,革新的发展是在传统的完备发展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突破,没有传统的发展,就很难有革新的出现.千百年祖先们给我们留下如此弥足珍贵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却被我们弃置甚至遗失,这是多么巨大的文化悲剧,对于外来艺术的吸收不辨真美,统统顶礼膜拜,这是外来文化对我们的文化侵略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自杀,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文化,就会在这个世界消失.而中国艺术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有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中国是千年文明古国,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浩瀚如星,只有艺术家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对外来艺术吸取精华,我们的艺术道路才能代表中国特色文化,也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人民的考验.传统也不是贬义词,很多人常常把传统视为老旧腐朽的东西,和新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这是严重的偏见,传统文化是代表国家文化和精神的灵魂,是国家的命脉.我们只有很好的了解传统文化,运用传统文化并代代传承传统文化,我们的民族才会有活力,艺术的道路才会越走越远,繁荣昌盛。

张僧繇的伟大艺术创作成就背后有许多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他不受原有传统艺术牢笼的束缚,在接受传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改革创新的创作理念值得我们学习.他又把社会的艺术审美与外来艺术审美融合创新创造出伟大优秀的艺术.他对待传统和创新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 李建杰.论张僧繇的艺术成就[J].飞天,2011(10):82-83.

[2] 陈传席.六朝画论研究[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3] 李晖.画龙点睛――浅析中国古代画家张僧繇的艺术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5).

作者简介:裴倩妙(1992―),女,山西晋中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绘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