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这般错误亦动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这般错误亦动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诗歌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脱离文本,肢解文本,本人试图进行一种尝试,从语言出发,从文本出发,让学生体会美感,对诗歌进行在创作。

一、案例背景

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在世界各民族中都是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常常被称为纯文学美文学。诗歌的语文的语文典型,意蕴丰厚,需要经过细细品味涵泳才能体会其中的精妙。

高中学生虽然从小学到初中背过许多诗歌,但多是死记硬背。对诗歌的审美意识只处于一种相当朦胧的状态。而且读诗的激情日渐式微,所以语文教师有必要在课文课堂上反复咀嚼诗歌意象,培养学生读诗的兴趣,提升学生审美的情趣。

郑愁予,台湾诗人,原籍河北省,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了大江南北。抗战期间,跟从母亲辗转避难,母亲教了他不少古诗词。15岁开始创作新诗。他的新诗处处流淌着古典的韵味。《错误》这首诗写一个女子等候归人时的心情变化过程,是用现代语言写就的闺怨诗。由于它从古诗中汲取了很多养分,所以意象丰富多彩,情感深婉含蓄。因此在教学此诗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底蕴和潜在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努力打开学生尘封的心。

二、教学目标

(1)了解郑愁予诗歌创作及特点。

(2)学会抓住诗歌语言所描绘的意象,借助想象与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与意味。

(3)体会自古以来思妇等待归人和过客不归的复杂情感。

教学设想:

(1)品味诗歌意象是诗歌学习的关键所在。学生新旧知识前后相联系是强化意象认识的一个重要方法。

(2)引导学生去想象,可以实现诗歌的再创作,进而体会思妇归客的复杂心理。

三、教学实录

1.导入

播放罗大佑《错误》一歌,为课文定下缠绵哀婉的基调

2.听课文录音

3.讲解

师: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诗为什么起的诗题是“错误”呢?根据你的理解,谈谈这里隐含的一个故事,大家四人一组讨论一下。

生:诗中主人公“我”骑着马周游江南,碰到一个痴痴等待丈夫或情人的闺中女子,她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没有东风”为她传递信息,又没有漫天飞舞的柳絮为她排解心中的相思。所以,她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时刻留意青石道上的“跫音”,甚至连帷幕也不揭开,无心去看窗外花团锦簇的春景。终于,她听到达达的马蹄,美丽的马蹄声,以为日夜盼望的心上人归来了。当打开窗扉的那一刻,看到的只是一个过路人。转瞬间,这无限的喜悦变成了无限的失望。这“美丽的错误”捉弄了她,就好象上天捉弄了她一样。

师:这位同学答的好。诗人用什么来形容这位女子的外貌。

生: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师:莲花有何特点:联系我们学过的《爱莲说》

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见莲美丽纯洁高雅。

师:徐志摩诗中也提到过莲花,怎么说的?

生:在《沙P娜拉》一文中说:“最是那一低头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这表明莲花还给人的感觉是温柔羞涩的。

师:对,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显然是一个具有中国古典气质的女子。她美丽纯净,温情脉脉。

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莲花的开落”这个句式的特殊性。生:倒装句,应该是“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开落的莲花。

师:为什么要倒装呢?

生:是不是强调?

师:强调什么呢?

生:是不是强调等的时间长,莲花开又落,落了又开,说明季节的变迁,年复一年,在漫长的等待中,我们仿佛也能看见女子的容颜在憔悴。

师:说得很好,我们看到一个如莲花般纯净温柔的女子在等待她的归人,那么她的内心世界又是怎样的呢?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

生:诗中说“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说明她的内心很寂寞。

师:“向晚”的含义是什么?“向”即“接近”,“向晚”就是接近傍晚,暮色降临,有谁愿意说说在你脑海里出现的画面?

生:江南暮春时节,一女子独立幽深的巷口,从日出站到日暮。站成了江南小镇中一幅凄美的图画。年年月月,日复一日,从红颜站到白发,不变的是身后幽深的长巷,青石深深,古巷悠悠。

师:唯美的描述,故事发生在江南,提起春天的江南,总会让人想起“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景象,正如白居易诗云。

生:日出红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师:为什么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女子全然不见呢?诗中有没有揭示出某种因果关系的诗句?

生:有“东风不来”“跫音不响”。我以为“东风”“跫音”都是比喻她心目的归人。

师:说的很好,既然思念的人儿没来到,又何必揭开春帷,外面的烂漫春光与我无关,即便揭开春帷,也会如“刘禹锡所写的”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罢了,看见的只是一院的愁绪。”

师:就在这漫长而孤寂的等待中,一个美丽的错误出现了,是什么?

生:她听到“我”越来越近的“达达的马蹄声,一丝希望在她心中升腾,“达达的马蹄”不只踏在青石的街道上,更踏在女子渴盼相遇的心上。她会快步走到窗前,迫不及待地揭开窗帘向外张望,满心希望马儿送来的是“她”等候的人,心中充满了惊喜,笑容如盛开的莲花,然而一瞬间笑容却凋零了。事实上,马上的“我”只是一名“过客”。根本不是她心上的人儿,“她”只好放下窗帘,悄然转过头去,双眼已经模糊。幸福的急流袭过之后是最深深失落和悲伤。

师:请大家再想像一下,如果窗外又一次响起马蹄声。她会怎样?

生:她还会重复刚才的动作

师:的确如此,即便“过尽千帆皆不足”,但当第一千零一片帆过来之时,她还是会举目远眺,随帆移动自己的目光,无怨无悔,情至深处,“肠断白频洲”啊!

师:一个女子如此深情地等待归人,大家想象一下,归人为何不归?

生:过去战争频仍,可能是“可怜无定河边骨,犹足春闺梦里人”。

生:也可能这个归人变心了,古诗上不是说“花红易衰似即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生:也可能“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或是如大禹一样,有不得已的苦衷,三过家门而不入。

师:大家提出了各种理由,表明同学们知识面很广,好诗,将种种可能凝练在含蓄的语言,隽永的意象中,激发了读者无尽的想象,带给我们天上的精神享受。

师:郑愁予有个雅号叫“中国的中国诗人”同学们能说出两个“中国”的含义吗?

生:前一个就是中国,后一个说他有中国味。

师:能不能说的具体些?

生:第一个“中国”是从地域、国籍、血统等方面说的,第二个中国就诗歌创作的构思,选材,意象,情感,语言等而言。

师:对,郑愁予的诗选择了如“莲花”“春帷”“青石的街道”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典型意象,他从传统诗歌中吸取了丰富的养料,形成了浓厚的民族风格。

4.作业

最后,同学们齐读这首小诗,再次体味那令人心动的美丽错误。这节课作业是为本诗写一个小小电影剧本。

四、教学后记

这首诗是我喜欢的一首现代诗歌,并不是课文教学内容,我将之呈现给学生,我相信能给学生带来收获。

这首小诗里美丽而遗憾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每位同学的心,我以为之所以能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诗歌的意象,并适当结合课外诗句,进行语言的分析,理解和咀嚼。使学生体味到诗歌的美感,加之适时的联想、想象,使学生进行再创作,激发了学生创作的激情,可见一旦学生的情感被激活,想象的空间被打开,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就能得以实现,写作电影剧本的尝试也使他们空前活跃,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个人认为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但是在另一个班教学时,我发现如果从理解诗歌主题的多样性出发,学生的激情被再次点燃,而且对诗歌的理解更加深入。可见,教无止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