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艺术创作中的自然辩证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艺术创作中的自然辩证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艺术与自然是紧密相联的。任何艺术创作都是源于自然的,但又不能停留于自然,经过创作者的加工、提炼使其超越自然,并最终回归自然。本文通过对《黄河大合唱》创作时的历史现状、作品的再现以及演出后所引起的人民大众的共鸣三个方面的描述,浅谈音乐创作中的自然辩证法。

关键词:黄河;爱国;保卫黄河;民族精神;二度创作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061-01

艺术创作过程中,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创作阶段是词、曲作家合作谱写作品的音乐创作,我们称之为“一度创作”。这一阶段创作的艺术产品,只是停留在谱面上的东西。后期创作阶段是由演奏或者演唱者将创作作品变成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艺术到舞台上为观众表演,我们称之为“二度创作”。这一逻辑完全符合自然所具备的双重属性。第一种是原始的、粗糙的因而有待改进和美化的自然,第二种则是自然的更高一级,它是在不违背美学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经过美化加工,从而达到合乎生活真实与情感真实的自然之美。

艺术与自然是紧密相联的。任何艺术都是以自然这个大的环境为创作前提的,同时又不能停留于自然的水平,我们必须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使其美化从而超越自然,否则便无法取得艺术的真正效果。无论对自然的美化还是对自然的超越,最终的效果就是必须给人一种“自然”的美感,否则便是画蛇添足,过犹而不及,使艺术的效果被不自然的美化所扭曲甚至葬送。

一、《黄河大合唱》创作时期的历史现状

《黄河大合唱》原名《黄河吟》,词作者是光未然,歌曲创作当时正是我国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11月,武汉沦陷以后,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东渡黄河时,亲眼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黄河的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情景,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深深感动了他,并激起了他的创作欲望。当晚他三次提笔创作,泪流满面,激动不已,船夫们与黄河的那种惊涛骇浪英勇搏斗的场面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给了他太多的感动。1939年初,回到延安后,光未然饱含激情地写下了长诗《黄河吟》,并在同年的除夕晚会上朗诵表演,感动了所有的干部战士。冼星海听完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之后,仅用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作品。

二、《黄河大合唱》作品的再现

《黄河大合唱》共由八个乐章组成,每一个乐章都相对独立,但是它们却表现着同一个主题,那就是爱国。合唱的一开始便如同千万民众在怒吼,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黄河崇高的敬意,也表达出了黄河的雄伟磅礴。后面也接二连三地发出了人们对黄河的歌颂,“啊,黄河”,“啊,黄河”等语句也在歌颂中时不时的出现,表达了中华民族对黄河无上的敬意。突然,歌声从悠扬的歌颂慢慢的变得越来越深沉,最终变为了愤怒的音符。原来,日本开始了对黄河的侵占。紧接着的是《河边对口唱》,在乐曲中采用了民间锣鼓伴奏的一些手法,音乐旋律由两个乐句构成,它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反复叙述了两位老乡的悲惨遭遇,让人们感到了无比的悲痛。这首曲子虽然缓慢、悠闲,但到了后来,却变得异常愤怒。曲中的两人萍水相逢,但他们却因为一个共同的目的而结识并一起努力,为的就是保卫黄河,表达了中国人民对黄河的热爱。到了大合唱的最后一个乐章《怒吼吧! 黄河》,表达了我们中国人民的愤怒已经达到了极点,已无法再继续忍耐下去,便如同黄河潮水愤怒起来,不再忍耐,不再躲避,勇敢的站起来,与外界抗衡。

三、《黄河大合唱》所引起的共鸣

《黄河大合唱》引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鸣,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它号召人民大众参与到抗战当中,写出了抗战的理想、抗战的希望和抗战的憧憬。它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音乐形象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同时描绘了在抗战的紧要关头,在两军对垒的千钧一发之际,只有高亢激昂的人生进发,才能把人的精神最大限度的振奋起来、凝聚起来,把人的斗争行为高度的组织起来。它号召整个民族一致团结抗敌救国,充分表现出中华民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显示出中华民族底蕴无穷的伟大气魄和力量,也显示出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英雄气概。“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毫无疑问,从第一自然进到第二自然,是一切艺术的必经之路。音乐创作也不能例外。从自然的大前提出发,在改造自然基础上达到更高更美的自然的自然辩证法,贯穿于音乐创作的每个环节和层次。就像《黄河大合唱》一样,作词、作曲家用音符的方式客观的记录了中国当时的历史现状。并且经过雕琢之后,作品一经演出便立刻引起共鸣,再现抗战情景。

参考文献:

[1]黄钟.论革命音乐.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谢南南.阐释音乐教育的和谐功能.艺术教育,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