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前戏剧艺术样式间的融合与排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戏剧是综合性特征最为突出的舞台艺术。特别是我国传统戏曲,集中了歌、舞、诗、念、唱、打等诸多表演方式,保持和延续了东方戏剧特有的综合融通、浑然一体的审美魅力。而我国的话剧是“舶来品”。它与戏曲品格不同,完全以人物对话为根基,通过台词和动作推进剧情发展,舞台风貌与戏曲截然不同。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人们普遍不满意话剧严格摹仿现实、还原生活幻觉的表演体制和以对话推进剧情的叙述方式。呼唤话剧从单调沉闷的对话手段中解放出来,借鉴传统戏曲念、唱、做、打,甚至原始宗教戏剧的面具、傩祭等手法,恢复戏剧原始性、综合性、假定性的基本特征。通过20年的探索和实验,当前的话剧已经充分借鉴了歌舞、音乐、哑剧、木偶、电影、雕塑、绘画、时装等艺术门类的表现方法,把单纯的台词对话表演,拓展为立体的、综合的复合型表演。并且,衍生出“音乐话剧”、“史诗话剧”、“时装话剧”、“摇滚话剧”、“环境话剧”、“社区话剧”、“街头话剧”、“酒吧话剧”等名目繁多的话剧概念。与此同时,传统戏曲也在话剧改革风气的浸染下,不甘古老和寂寞,纷纷在灯光布景、音乐设计、人物唱腔、武打表演等方面,借鉴话剧的逼真写实、雕塑的立体造型、舞蹈的时尚套路、时装的现代风味、歌曲的流行旋律……特别是在灯光布景上还原自然环境,追求生活幻觉,以期满足当代观众快节奏、重娱乐、求互动的审美需要。戏剧舞台从未象今天这样丰富驳杂、多元共生。戏剧艺术的融合性、边缘性、模糊性、杂生性态势十分突出。
当前,戏剧艺术样式之间的高度碰撞和融合,给舞台带来许多新的生长机会和陌生面貌。
第一,恢复和确认了戏剧的“假定性”特征,创造了更灵活的舞台时空。
过去话剧的“四堵墙”理论,要求舞台,包括道具、布景、灯光最大限度地模仿自然,为演员提供逼真的生活环境,通过演员的表演摹拟生活情景,给观众造成幻觉真实。这种戏剧理念长期影响并制约我国话剧发展。而现在的舞台,推倒“第四堵墙”的呼声很高。剧作家和导演从戏曲写意得到启示,尝试用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方法去阐释舞台真实。突出的特征是:对舞台时空的调度更加自由灵活。很多戏设计现实时空与虚拟时空迭合,尝试无场次戏剧模式,摆脱传统的分幕分场,完全用传统戏曲景随情移,以人带景的技巧,内容上则穿越时空,沟通古今,把历史人物与现实人物进行特殊组合,形成完全开放的舞台构架;还有很多戏剧,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逻辑联系和发展过程,用各种表演形态进行组合。有话剧片断,有哑剧摹拟,有现场访谈,有声乐舞蹈,有时装展览……情节变化和跳跃极大。特别是舞台上开始出现大量的非理性戏剧情节,诸如回忆、想象、梦境、幻觉、联想以及来自远古上苍的千军万马,游梦惊魂式的故事、传说、寓言、象征……都要通过音乐、舞蹈、面具、史诗、哑剧、对歌、雕塑等方式,转换为舞台上观众可感知的戏剧语汇。
在转换话剧幻觉真实的过程中,戏剧界对“间离手段”的使用,有独特的理解和把握。一是舞台上大量使用“叙事体”。比如引进歌队、舞队、解说人、说书人等。他们不是“代言体”演员,而是剧情的解说者、调侃者或连缀者。有的话剧一边安排演员进行哑剧式表演,一边用解说演员进行戏弄或解说,在一种特殊的舞台规则中实现语言与表演的剥离。二是演员不担任固定角色,而是根据情节需要,随时转换身份。个别演员甚至戏里戏外,“跳”出来,又“跳”进去,自由连缀,任意穿插。类似于传统戏曲中的“二丑”,常在舞台前“打背供”。加上现在各种面具的使用已很普遍,演员或带上动物的头饰,或带上古老的傩面,装扮性很强。观众也在戏剧的“迷醉”与“清醒”之间找到欣赏的恰当定位。
第二,强化和突出了戏剧的“综合性”特征,拓宽了更丰富的表演思路。
如今人们“操作”戏剧的主观愿望很强烈,戏剧的个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舞台主观色彩突出的表现,是剧作家和导演“嫁接”戏剧的胆量越来越大,改造戏剧的手段越来越多,驱使戏剧走向更新阶段的“综合”。现在的话剧加上音乐表演,已是司空见惯。有个获奖剧目就标明是“音乐话剧”。整出戏用优美悦耳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江南歌谣共同演绎,主题音乐和主题唱词流贯剧情,萦绕舞台。给话剧主要人物配置主题音乐,也不是个别现象。甚至有一出“话剧”,主要角色无一句台词,由演员怀抱吉他演唱完成,尽管音乐都是原创。话剧中大加形体表演,包括雕塑的造型、定位手法,也不稀罕。大量的摸、爬、翻、滚、打充斥舞台。有的导演改造翻新传统经典话剧。原作中的“停顿”、“沉默”、“旁白”处,或在背景中安排飘逸的人物幻形,或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帮衬歌声。话剧加上适当的朗诵表演和整体造型,就称之为“史诗话剧”。其特征是气势磅礴,舞台壮阔,浮雕感强。当然,与一些话剧忽略台词做法不同,有的话剧对语言的渴求,又到了极致。有出话剧满台都是顺口溜、绕口令、民谚、俗语、笑话等,精美滑稽的语言像晶莹剔透的珠子满台滚。有出话剧全场用750句“我爱……”汇成高低不同的声浪,变形的语言着实让舞台“爱”了个够。戏剧和电影、电视联姻就更普遍。让人不敢想象的是,话剧和网络也发生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网络话剧应时而生。而戏曲革新的步伐也不慢。人们都希望在传统的演出规则或模式上出新招。有出黄梅戏的舞台背景完全借助安徽著名民居西递村系列版画,以黑白两色相间对比,加上舞台灯光刺激,给观众极大的观赏冲击和想象空间。尽管有人担心京剧成“京歌”,黄梅戏成“黄梅歌”……但地方戏曲揣摩唱腔与流行音乐的糅合仍乐此不疲。特别是在传统曲调中改造掺入适当的西方音乐和通俗音乐,吸引了大量的青年观众。戏曲也在加快进程寻找舞台新的生长点。
第三,营造和渲染了戏剧的“现场感”特征,开通了更便捷的观众参与途径。
戏剧的独特魅力,体现在观演之间共同享有的信息、情感、心灵交换时空。演员和观众之间直接进行的气息相通、声色互感的立体交流,是电视、电影等平面屏幕艺术不可比拟的。而今戏剧的改革与重整,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方设法光大戏剧的优势。现在无论什么剧种,都在想尽办法缩短与观众之间的现实距离。拆除“第四堵墙”,或者把“第四堵墙”移到观众席后面去。舞台设计方式也在发生深刻变化,导演们尝试中心舞台、弧型舞台、伸出式舞台、T型舞台等,就是要把舞台伸到观众席中间去。少数戏剧甚至别出心裁,让演员在台下演,观众在台上坐。灯光照射的范围已经包含了观演共享的空间。演员与观众的情绪互相感染,互相激荡,双向互动,更加密切。而且,有的戏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当观众陆续进场,看到舞台上演员陆续搬道具时,戏就开始了。演出过程中,演员甚至从观众席间出场。如果观众有兴趣,甚至可以上台,以特殊的身份、特殊的方式,完成导演设置的多种情节戏路的选择。不管什么剧种,观众熟悉的“折子戏”和传统精彩片断成为新的宝贵的演出资源。观众熟悉的著名唱段或唱腔,经常被花样翻新地填上新词或变调演出。炒作观众熟悉的戏剧内容是宣传剧种、传播剧情的最佳途径。不少戏剧在这方面常能赢得观众不厌倦的喝彩。至于把京剧、越剧、评剧、川剧、秦腔、豫剧、粤剧等等多种唱腔糅串在一起,则是戏剧晚会常用的“套餐”。互融的戏剧走下舞台,走出剧场,回到车间、校园、营区、社区、庙会等地。有浓郁职业特色的区域戏剧逐渐露出头角,甚至酒吧、迪吧、茶座也成为剧场。戏剧的种子不声不响撤回民间。人们也不知不觉地发现:戏剧已经越来越降低专业化,而走向通俗化、边缘化、娱乐化。只要你有热情,随时都可以搭起戏台,装扮角色。戏剧的确给了我们一个“可以不是自己”的机会。
戏剧各艺术手段之间的融合,给舞台带来了新的生长点。但值得注意的是,艺术门类的独立生存,正是在这种相互融合但又相互排斥的辩证统一中获得各自独立的生存空间。没有差异性,就没有独特性。戏剧艺术样式间的过分融合,给戏剧发展也带来了消极影响。
第一,舞台运作的随意性明显,戏剧特有的约束机制松驰。
话剧的写实,戏曲的写意,是在观众长期欣赏并认可的情况下,代代承传,观演之间达到艺术默契。破坏这种艺术规程,肯定给舞台带来诸多尴尬。而当前突破戏剧规范和程式的趋势越来越强烈。特别是情节的编排随意性大,跨跃度大,使很多戏剧的内在张力和凝聚力降低,情节承续力不强,人物关系松弛。戏剧内容的思想深度和哲学境界普遍不够。而歌舞形体手段大量充斥舞台,使部分青年演员习惯于现代歌舞表演,追求动作幅度和美观,表演的基本功降低,个性化逐渐丧失。现代时装也不声不响侵占戏剧舞台,着装的时髦掩盖了角色的个性。戏剧艺术的最大魅力,是一出戏的几个主要演员,甚至一个演员,能够充分领悟和掌握本剧种的表演精髓,并通过他(她)极为出色的装扮和创造,淋漓尽致地展示这门剧种的无可替代的艺术功力。当前不少戏剧,导演利用辅表演手段或辅舞台设计,随意增添帮腔、伴舞、科浑、解说,掩盖主要演员艺术功底的贫弱。由于舞台手段过分花俏和包装,使一些有功底的演员也不能充分展示其才华。应该说,演员的创造潜能不能发挥出来,导演有很大的责任。
第二,戏剧的边缘化取向明显,戏剧特有的舞台手段淡化。
在戏剧各艺术样式不断嫁接、融合的趋势下,剧种特有的艺术功能不断退化和萎缩。边缘化取向越来越明显。特别是话剧,支撑舞台的台词对话水平下降。欧洲近代话剧,是在逐渐剥离了古希腊戏剧的合唱、舞蹈、面具、歌队、宗教仪式等因素后,只剩下语言;而我们今天的话剧,在捡回了久违的合唱、舞蹈、面具、歌队、宗教仪式等因素后,又剥离了语言。台词疏离剧情、缺乏个性,辞不达意的现象十分突出。缺乏人物对话的特殊机制,就难以形成完整统一的对话流程。对话在话剧中逐渐丧失了推进剧情的主渠道地位,而沦为与歌舞、形体、音乐、武打甚至灯光、道具、造型效果同等重要的舞台语汇。而象京剧这样的国粹艺术,程式化又逐渐变成通俗化、平民化。特别是唱腔设计,引进了摇滚、西洋民歌、通俗等流行腔调的音乐语汇,使京剧唱腔的京味变淡,韵味变淡,而走向流畅、通俗、易懂、易记。京剧确有变成“京歌”的危险。
第三,戏剧的复合化趋势明显,戏剧特有的演出重心迁移。
当代戏剧是在与电影、电视等大众传媒争夺观众市场的动力下发生艺术变革的,因此,戏剧一是要尽量降低本身的专业化水平,追求内容和形式的消遣性、时尚性、商业化特点。强化观演之间的交流、碰撞,使戏剧也走向娱乐、益智、休闲和消遣。当前,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戏曲等充分分化和重组,出现了多种复合型舞台模式,甚至和广告设计、时装表演、摇滚乐、城市雕塑、流行歌曲相互渗透,戏剧内涵和外延都在扩展;二是戏剧不能再回于剧场演出。当前职业特色鲜明的小剧场演出勃兴,观众根据职业特点、文化层次、审美情趣而分类。另外,酒吧、迪吧、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街心花园、旅游景点等大众娱乐空间成为新的准舞台。观剧活动与度假、休闲、购物、旅游等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戏剧生存和发展争取到更大的空间。戏剧有可能成为消费社会的新亮点,但经典化程度降低,演出重心迁移。不管怎样说,戏剧在21世纪的生存和发展,还有一段陌生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