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情感细腻,音色妩媚,典雅轻巧,富有情趣的作品。作曲家主张内容与形式并重,在追求完美的演奏技巧同时,致力于表现蕴藏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使小提琴艺术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三乐章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德国浪漫主义音乐早期杰出的代表,他在音乐、绘画、诗歌、古典作品研究、神学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他的多才多艺都得益于其富裕并且非常有文化的犹太家庭。门德尔松的祖父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父亲是一位成功的银行家,母亲是钢琴家,同时也是门德尔松的启蒙老师,姐姐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钢琴家和作曲家。门德尔松从小成长于家庭富裕,亲情浓厚的优越环境下,因此他的作品中没有激昂的斗争音调,也没有忧郁哀怨的旋律,更多的是充满生命活力,富有情趣和典雅的意境。

1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背景

这首协奏曲是门德尔松创作的最后一首协奏曲,也是写给小提琴家大卫・菲狄南,1845年3月13日首演于莱比锡音乐厅。这首协奏曲从创作初期的构思至最终完成总共酝酿了六年时间,在此期间,门德尔松与大卫定期通信,信笺的内容包含友好的催促与自谦及关于小提琴技术创作的细节,这样的合作关系开了小提琴名家“参与创作”的协奏曲的先河。[1]

大卫的演奏风格与身为钢琴家的门德尔松有相似之处,二者的演奏风格并不突出炫技性,而是完全着重于音乐表现,因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既表现了作曲家的优雅风格、旋律天赋及种种创意,也在演奏技巧方面做出了善解人意的安排,全曲不乏能让演奏家彰显才能的华丽乐段,但在总体难度也不会让独奏者特别为难。这部作品所蕴含的美使其诞生至今深受听众及音乐家们的喜爱,同时作曲家在演奏技巧方面的创作展现出新颖手法,以下将简单介绍这部作品的第三乐章的演奏技巧分析。

2 小提琴演奏技法分析

2.1 换把

协奏曲的第三乐章中出现了多次的大跨度换把,换把是否准确决定于我们手、臂等部分的感觉对所要移动的距离的精确把握,我们可以通过媒介音的练习提高换把音准的质量。媒介音符也可以称为辅助音符,它对于嗜返娜范ㄋ要移动的距离极其重要,这种练习可以使手指按下的地方误差很小,手指能够不费力地、不被听出地作纠正动作,当媒介音运用熟练后,我们在演奏过程中不应该听出媒介音符,不能破坏音乐的“艺术性”。

2.2 震音

我们在演奏震音时经常会发现手指不能做到持续的颗粒性,其原因有很多,例如:在演奏过程中的拇指紧张;左手腕僵硬;做震音的手指抬得过高或不够高;不参与震音动作的手指僵硬,这些都会让震音的速度减慢且乏力。我们可以以下几种练习方法提高震音的音质:

第一,为了避免左手拇指紧张,在做作震音练习时可以取消拇指的持琴,帮助肌肉的放松。

第二,在打震音时,加上慢的颤指动作,可以帮助手腕放松,防止手指僵硬,如用2指奏震音时,让3、4指也跟着它颤动,但是不要伸直,而是松懈地下垂,避免不参与动作的手指僵硬紧张。

2.3 换弦

换弦是我们在演奏过程中最常见的技术,如果演奏不得当会出现碰弦、杂音、旋律因换弦不够连贯等问题,因此在演奏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换弦所必需的肩、下臂或手腕各部的动作不要过多,应尽可能小,小到仅够由一弦转入另一弦即可;

第二,为了防止旋律线条不会因为换线而切断,换弦的动作应呈波纹线而不是波角线。

第三,上弓或下弓应与上行换弦或下行换弦相适应。

2.4 跳弓

跳弓在小提琴的右手演奏技术中可以说是较难掌握的一种。每次运弓之后弓子会离开琴弦,上下作弹性的跳跃,这时我们就称之为跳弓。[2]因此,跳弓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在弓杆的支点上拉出的一种自动跳跃的短的分弓而已。我们可以用同一个乐段先练习拉短而快的分弓,逐渐提速后不加压力,使弓子自动跳跃。

在跳弓的种类中还有一种琶音跳弓值得学习,这种弓法在协奏曲的第一乐章中出现过。琶音跳弓是指用跳弓奏分解和弦,即从两根弦到四根弦,一弓奏一个和弦的弓法。练习方法应先完全用连弓练习,然后找出弓子的支点,尽量少用弓,速度逐渐加快,换弦应完全用自肩关节处起的上下转动动作。

2.5 飞跃断弓

指在一次运弓中奏出许多短的音符,同时每奏完一个音符,弓子都要离开弦,因此这种弓法可以说是“顿”,“断弓”和“击”或“跳”断弓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弓法。[2]从纯技术的角度看,它与普通的断弓不同,属于“原位”的断弓,演奏技巧是用腕子一弓拉一连串较慢的击弓,每演奏完一个音后手或手臂又无声地回到原来开始运弓的那个位置,因此看上去在演奏中根本没有消耗弓长。

这种弓法是用来演奏音符比较多而且速度不太快的一连串断音。演奏过程中除了必要的手腕动作之外,还必须在每次停顿时加上抬的动作,弓子每次都要像指在弦上的样子,运用这种弓法时应该小心不要让弓根的银环触弦,以免发出杂音。

3 德国浪漫主义早期的音乐风格

追溯至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初期的创作本源,是以舒伯特、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音乐家共同的审美倾向。绝对地反对炫耀技巧,把本民族的理想主义精神在浪漫主义时期再现,是当时德国音乐家们的共同信念。音乐这高尚无比的艺术,表现的是高尚的理想和心灵,除此之外其他都是多余的。这种内省的审美特征使他们创作出具有高尚深刻感情的艺术,因此,从内心深处挖掘美,这一特点极大地影响了德国演奏学派的风格和审美。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足以证明19世纪以来的弦乐作品在形式内容和数量上都出现了极大的飞跃,独奏乐器更富于鲜明的表现力,感人的歌唱性,高难度的技巧性,色彩性,情感的渲染以及想象力朝向深奥渺茫的境地“追求,无止境的追求”。

参考文献:

[1] 古典音乐欣赏入门――门德尔松交响曲协奏曲[J].三联爱乐.

[2] 卡尔佛莱什.小提琴演奏技术(第一卷・第一部分)[M].姚念赓,冯明禁,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3] 拉斐尔・布朗斯坦.小提琴演奏的科学[M].人民音乐出版社.

[4] 韩里.欧洲弦乐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5] 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6] 莱奥波尔德・奥厄.小提琴经典作品的演奏解释[M].谌国璋,译.人民音乐出版社.

[7] 张蓓荔,杨宝智.弦乐艺术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8] 蔡晖.论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分析与演奏[D].云南艺术学院硕士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