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酒再品知深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酒再品知深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有深度的语文课是有魅力、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如何将语文课上出“深度”?文章结合《皇帝的新装》具体教学课例阐述这样几点认识:备课时心中有“度”,能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要求达成的目标,基本明确学生知识面貌和能力水平状况,对课文教学适宜达到的“深度”有精准的把握;课堂教学巧妙设问,教学走进文本深处;使学生思维深入活跃,才是真正的“深度语文教学”。

【关 键 词】 深度语文教学;精准备课;巧妙设问;相对深度

“每一节语文课,都是一次奇妙的语言之旅、思维之旅。没有人拥有真理,我们从各自的理解出发,走向精神的共鸣;我们越过喧哗与骚动,走向更广阔的未知之境。我们共同生活在语文的深度里。”(铁皮鼓《语文课》)有深度的语文课,才能使语言文字更有魅力,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使学生们真正被语文所吸引,思考、理解、运用语文,达到语文教学的理想旨归。

如何将一节语文课上出“深度”来?

一、备课时需心中有“度”

心中有“度”,是准确把握施教需要达成的目标。全面深入阅读把握《语文课程标准》,

《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教学目标都有明确规定,教师应该了然于心。深入研析文本,确定文本适用学生培养某方面语文能力,明确文本解读的重难点所在,对文本做深入个性化的解读,挖掘思想上的深度,拓展思维上的广度。

心中有“度”,也是对学生已有知识面貌、能力水平的基本了解。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准备,才能将将要施教的内容与之“无缝对接”,避免过多重复旧知,费时耗力使学生厌烦,失去探求新知的兴趣。

心中有“度”,还是对“深度语文”合理精准的把握。语文课的“深度”,应该是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的一步有效的深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多数学生思维能力所能达到的深度,是学生思维再“跳一跳就能摘到的果子”,而不能无止境的深挖、无边际的拓展。唯有建立了这样的认识,“深度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不是语文教师个人才华过分地展示表演。

这学期一节教学研究课是《皇帝的新装》。这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各个方面都有值得研究学习的地方。从思想角度说,作品批判虚伪与自私,引导儿童保持真诚的天性;从文学体裁角度说,它是一篇童话,可以作为学生了解童话形式特点的一篇典型范文;从阅读和写作的学习角度,可以研究它塑造人物的方法等等。

《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的经典童话之一,很多学生在幼儿时代就听过,对童话故事内容非常熟悉。这篇课文的传统教法一般是先理出皇帝爱新装,做新装,看新装,穿新装,展新装,揭新装的情节脉络,然后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性格形象,再从骗子之所以得逞的探究中得出这篇童话的主题。毫无疑问这样的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教学是可以完成课文的教学任务的,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则难以被调动起来,当然这个“皇帝裸奔”的童话故事本身的趣味可以吸引学生,但这不是来自语文教学激发的兴趣,这样的兴趣和学生小学阶段读到这篇童话的趣味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我们在中学阶段这样的教学并没有让学生在思维发展上有所提高。近几年,《皇帝的新装》还有一些比较新颖的上法,如课本剧,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孩子们笑声一片。但这仅仅说新瓶装老酒,用新的形式继续讲述学生熟悉的故事,学生的思维还停留故事本身这个表层上,思维是浅层次的。

语文课要有“深度”,深度是学生思维的深度,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一定能引导学生思维在原有层次上有所突破、有所深入才行。就这篇文章而言,哪里可以深入探究,哪里值得深入探究?学生对故事内容很熟悉,但对这么有趣的故事怎么写成的不是很了解,因此写法可以深入研究一下;故事的内容是一出滑稽闹剧,作者仅是写一出街头闹剧吗,作者的写作目的很值得深究。这也就是教学难点所在。要让初中学生能逐步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接受具体形象的信息到理解分析抽象深刻的内涵,从而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二、课堂巧问引深思

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学科,提出问题始终是语文教师推动课堂的最主要的手段。如何巧妙地提出问题,使学生关注的对象由文本原生的内容转向对文本内涵思想等非文字表面的东西,是让这节语文课上出“深度”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先由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话题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要求速读课文六分钟,用一句话概括故事。近几年中考往往喜欢在第一题就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从而也起到促使考生认真阅读文本再进一步答题的作用。用一句话高度概括一篇长文,这一点确实有一定难度,尤其对于初一学生而言。我以《羚羊木雕》为例教学生概括叙述类作品的基本方法,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句式来加以提炼概括。学生模仿后把《皇帝的新装》概括为“一个酷爱新衣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欺骗,光着身子举行游行大典,最终被一个孩子道破。”我进一步提出用一句话概括《西游记》的要求,学生概括为“唐僧师徒四人历经磨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概括能力,又熟悉了文本为后面深入探究做了铺垫。

我顺势问学生:“整个故事的制造者是谁?”

学生没经太多议论就得出是骗子的结论。

我进一步问了句:“这篇课文里有几个骗子?”

W生几乎是齐声回答“两个。”

我追问:“到底几个?”

这下只有几个声音稀稀拉拉的说两个,其他的学生则陷入思索,于是,渐渐有声音说老大臣是骗子,诚实的官员也是骗子,皇帝,许许多多人都是骗子。

我点头表示肯定,然后板书“______是______的骗子”,概括出这些骗子的性格形象的特点,并填写在空格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作品中的人物描写依次概括出了这些人物的共性与个性特点。

我问:“会有这样一个国度,除了一个小孩,其他人都是骗子?会有一个国家的君臣愚蠢到这样的地步?这是什么手法?”从而自然引入了对童话的特点的研究。实际上作为童话最重要的手法,想象和夸张又是课文所在单元的学习重点。最后由“童话起到对儿童的教育作用”这一特点展开对本文思想主题的深入讨论。

这堂课的教学,学生不自觉地往深层次思考,思考分析问题能力明显有提高,教学效果比我自己以往教这课要好很多。反思这堂课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取得,我觉得一是教学流程安排比较合理;二是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难点的问题设计比较巧妙。这个问题和前面教学衔接较紧,自然引入,由浅入深,有层次感;问题呈现难度很小,学生愿想敢说;问题似浅实深,包容性很强。教师巧妙的问题设计,其实就是引导学生打开深入思考大门的钥匙。语文课的“深度”,是建立在语文教师深入研究文本,精思巧问的基础上。这也往往是一节语文课能否上得有深度出彩的关键。钱梦龙老先生的教学示范课《愚公移山》中就有很大精巧的提问,是我们语文教师学习的典范。

三、语文课的“深度”,是学生思维探究得到的“相对深度”

“有深度的语文课”不是“有难度的语文课”,超越学生学习能力的深度拓展和挖掘,都是没有价值的。语文课的“深度”,必须是学生积极思考,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而达到的相对深度。也就是说,这个“深度”必须是学生自己思考得来,不能是教师灌输的。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使学生学习投入、主动思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使学生的视野从原生态的文本走向更广阔的空间。

《皇帝的新装》这篇老课文,采取这样的新思路教学,挖掘了内容的深度,使课堂教学丰厚起来,增加了语文课堂的魅力,更有意义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对有深度的问题表现出来思维热情和思考有所得时兴奋的神采。这些都让施教者获得了极大的内心愉悦。这节课可算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田国瑞. 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有深度的语文课[J]. 语文教学通讯,2016(3).

[2] 徐建利,房胜强. 《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J]. 语文教学通讯,2016(C2).

[3] 梁顺芳. 例谈童话、寓言类文章的教学策略――以《皇帝的新装》为例[J]. 广西教育,20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