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慷慨之士”书豪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慷慨之士”书豪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慷慨悲歌”这种带有强烈色彩的个性特征一直是河北书法的基调。近年来,作为书法大省的河北书法事业正欣欣向荣地发展,书法人才辈出,创作水平不断提高,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群众基础也不断扩大。一大批富有潜力、勇于进取的青年书家脱颖而出,并在一系列全国重大展览中入展获奖,渐成为河北书坛的中坚力量。他们都具备了比较扎实的基本功,且不为传统所束缚,敢于探索和创新。执著追求,锲而不舍,这是最可贵的精神。

今选取八位河北青年书家予以介绍,以此作为一扇窗牖,让我们走近燕赵人文,感知燕赵书法恣肆的艺术品格。

仇必鳌

仇必鳌是当代书坛较有影响的一位青年书法家,在全国书法展览中射出了一支支响箭。

必鳌的作品我很喜欢。尤其是他的行草得力于对米芾和张瑞图二家的领悟,米的风樯阵马,张的方折凌厉交汇于笔端,兴至挥毫,风行雨散,朗畅清健。其线条直率,如其性情;其结体散逸,不住故常。二者相互适应,独具风采。近年又加强了对二王的学习,用笔更为丰富。他的隶书源于汉碑,能得《西狭》《张迁》的朴厚健劲,同时又化入了《礼器》的文雅,笔随情到,或旷逸,或奇峭……难得的是既保持了隶书质朴大气的汉代精神,又赋予了时代的意趣和神韵。

必鳌的为人,直坦率真,心无沉腻,行事如风。初次谋面,便能一倾心曲,口不设防,论人谈艺,畅快清白,因此我喜欢听到他不设拦截的言谈,这也是他在书界广结益友的一个优点所在。书为心画,一点也没有折扣,这种为人为事的性格大概是形成其书法个性的一个方面吧!

书法如果是耀眼的花朵,那么其美丽之养分就在深植的学识沃土里。必鳌专业工学,锐意文史,涵泳艺术,培根沃华。才学的培育,为他更高的书法追求筑下了基石。

维扬古郡,九州称雄,文融南北,天下文人艺士,心向往之。此必鳌基脉所系也。虽游学京畿,亦得古易水慷慨悲歌之风染,但江左雅韵,实在骨髓。识其翰墨者,足以证焉。叶大怀根,回乡作展,感念孕乳之情。真乃国之情也,人之情也!游子与乡亲,其喜洋洋,不亦乐乎!(张旭光)

江书学

自上个世纪80年代始,我国的书法热如钱塘涌潮,一浪高过一浪。大江便是这洪流中的弄潮儿。

大江的勤奋是大家公认的。他经常拖着病体挑灯夜战;他也曾扶着伤腰面壁疾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书法伴着他挺过了人生最难熬的时光。练书法有痛苦,但更多的却是收获和快乐。大江用过的宣纸和笔、墨已记不清有多少了,但见他的线条日渐老辣,结字愈加娴熟,“奇宕潇洒,时出新致”。

大江的灵性也是大家羡慕的。圈内人都知道,要想在艺术上取得成功,只有勤奋还不够,还要有天赋和艺术灵性,也就是悟性要高,不然空耗时日,皓首难成。大江的艺术感觉特别好,结字能力、造型能力、应变能力特别强。他能准确地把握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多种书体,运用自如。私下朋友们都戏称他是“百变书家”。写钟绍京《灵飞经》秀美灵动;写《董美人墓志》挺拔劲健;写钟繇的《荐季侄表》轻松洒脱,并以此为基调,出版了《大江书小楷乐毅论》,受到行家好评。他写王羲之的《圣教序》、《兰亭序》、《十七帖》,俊逸多姿、神完骨丰;写孙过庭的《书谱》,中侧并用、圆润流畅;写坡的《寒食帖》、《洞庭春色赋》,收放有度、潇洒自如;写王铎的《赠张抱一草书诗卷》、《行草书五律诗二十五首》奔放跌宕、遗貌取神;写张旭、怀素、黄庭坚……总之,大江是写什么像什么,一写就上手,一写就出彩儿,而且写不同风格的作品绝不“串味”,令人称奇。正因为大江苦功下到,遍临诸家,才使他能够博采众长,融会贯通,随心所欲,皆有妙造,从而奠定了自己的艺术基石,提高了自己的艺术表现力。

当然,一个有出息的书家,不能一辈子靠“写别人”过日子。写古人、写今人、写碑、写帖,最后还是要写“自我”。书法不是简单的造型艺术,她应有丰富的艺术内涵,除了造型和取势以外,还应体现出更高的艺术品位,使其传递给人们的是情、是韵、是雅、是美!看过大江最近的草书,似乎能感受到他更心仪那种狂肆、苍茫、浑厚的风格,正在向个性化的自我靠近。(杜锡瑞)

刘国强

国强兄是我所接触搞书法的朋友中感触最多的一位。在他的眼中,生活、工作等等一切皆与艺术相通,完全以游于艺的心态去把玩笔墨,体验笔墨给自己带来的新奇与幻想。

他注重个体生命的感受,不斤斤计较或纠缠于点画的得失。他不过分强调、沉迷于某种风格模式,而更注重当下书写状态。在几次微醉之后,他的书写状态让我颇有感慨:毛笔在他手中已经不是笔,完全是在宣纸上激情宣泄的心中意象,“大雨疾风泼墨,淡云微月吟诗”。张扬与宁静、端详与舞动,任情恣性,自然天成,每一幅作品都有各自的面目,移步换景,美不胜收。

喝酒,吟诗,作画,品茶,品味生活,玩味艺术,惨淡经营,在他身上散发着不可复制的艺术光芒,相信他会走得更远。 (若一)

潘海涛

我曾在《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作品集》中,见到过河北省书法家潘海涛获得一等奖的那幅作品,至今印象深刻。

5岁时,潘海涛即跟随身为教师并能写会画的父亲学书。每天早晨天不亮,他就起床开始了日课。因家境不富裕,他大多时候都是用毛笔以水代墨在报纸、木板、方砖或父亲用过的备课本上写大字。他初临柳公权《玄秘塔》等唐楷,后习晋帖、魏碑,多年来,一直临池不辍,这些为他书法创作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潘海涛是幸运的,在书艺求索的道路上遇到了熊任望和黄绮两位先生。前辈们对他的谆谆教诲使他受益匪浅。

在河北大学就读期间,他拜熊任望先生为师。熊先生待人和蔼,但对学生要求甚严。潘海涛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勤奋努力、刻苦认真,几乎每到周末都会拿着习作请熊先生指导。如今,他虽已毕业十多年了,并早已离开了保定,但还经常拿着作品回到河北大学请熊先生指导。

潘海涛毕业后,刚到石家庄参加工作,就去拜访了著名书法家黄绮先生。黄老先生对他临写的《兰亭序》很是欣赏,并给予了一些建议。之后,他在黄先生指导下临习了《爨宝子》、《龙门二十品》等名碑。由于受黄先生的影响,他对魏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书法创作过程中,坚定执著地努力寻找碑帖结合的新途径。

书法艺术的关键所在是旋律美、形体美、意境美三方面。潘海涛在不懈地探索笔墨语言的过程中,经常对前人的碑帖反复思考、研究。他对传统艺术既尊重又不盲目崇拜,既扎扎实实地学习传统的东西,又注重个性的张扬。他以“二王”为根基,又参以魏碑笔意,把传统的笔墨和自身感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海涛擅写大字。他运腕悬书,从容舒展,笔画沉着,变化巧妙,章法精熟,结体气魄雄峻非凡。其笔势开张收缩自然,点画飞动,无拘束、窘迫之感。我们看他这里的大字楹联,用笔雄厚而飘逸,集刚劲姿媚于一身,金石气息浓郁,显示出书者强烈的个性。康有为曾评魏碑有十美: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跃、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血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满。观潘海涛书作,不难发现其 “魏碑精神”,并可窥见其运笔实源于柳公权、王羲之等楷、行诸帖之法,并巧融魏碑之妙,兼纳个人体悟。

纵观书史,刻意求新的书家何止万千,而真正得以开创新风的书家却是寥寥无几。又恰是由于这些少数的开创者成为书法艺术的潮头,不断地推动着书法这门古老艺术濯古来新,滚滚向前。愿海涛不断努力,再攀新峰,取得更好成绩。(王逸君)

郭立军

一次和朋友谈话中,知道了省体育局的郭立军曾经带过两个学生,并分别考上了南京和海南的书法大学。自此我认识了他。

立军相貌堂堂,健美的身姿,清秀的面庞,一派儒雅君子之风。他的经历与其年龄不很相符,先后在中专、中学、政府等五个单位任过职,经历可谓坎坷,用他的话来说,教过书,放过牛,从大学的书协主席开始,他便踏上了对书法艺术孜孜不倦的探索之路。这些经历无疑对其书法的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来到省会后,随着眼界的拓宽和思路的开放,其对书法的理解日益深刻。立军非常重视传统书法的滋养,上自魏晋,下至明清,凡是历代经典作品都进行了精心揣摩。近年来,尤其醉心于明清书法,对王铎、傅山情有独钟。其线条的凝重、婉约,章法的自然天成,整体韵味上,既有明清人的洒脱,又有汉魏碑刻的雄浑大气。

立军崇尚“书之妙道,神采为上,人之处世,修养为上”。在繁忙的公务之余,他更是把书法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他认为参展固然是好事,但决不会根据展览的规则去刻意“做”一些作品出来,他说,倘若一味为了参展而参展,往往会失去一些自身本真的东西,这体现了立军的心态和对待艺术的态度。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尊重艺术的原创性和开拓性,毕竟在艺术面前任何人都来不得半点虚伪。

在最近的几次笔会上,他的作品深深打动了我:用笔干湿浓淡,润燥相间,整体上就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画。我暗自叫好,也祝福他在艺术之路上走得更远。(关羽)

霍威

第一次见霍威,给我的感觉是憨厚、质朴而又阳刚。第一次见他的作品,我眼前不禁一亮,他的书法取法二王,兼涉明清,字法严谨,兴之所至,豪情毕现。看他的书法给人以典雅不失现代、守法而不失豪迈的感觉。

经过接触,我更深一步了解了他。在井陉职教中心,作为一名教师,他的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多次获得市区表彰。对书法,他坚持“取法乎上”为根本原则,深入临摹传统碑帖,钻研书法临摹的规律。他认为,抛开传统,丢弃继承,另起炉灶,闭门造车,只能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只能表现出自己的浅薄与无知,永远地徘徊于书法艺术的大门之外,难以登堂入室。对传统碑帖入之愈深则书法创作愈能获得自由广阔的表现空间。反之,则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他的性情之作,我认为是在共性的基础上,寻找个性的突破,在理性高原的大道上挥洒性情,追求非理性的任意驰骋。“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没有了人的精神内涵,书法只能沦为“形而下”的技法表现,毫无意义。坡有言:“书必有神、气、血、骨、肉,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

“古为我用,不为所困,深入经典,道法自然”,霍威正朝着这个方向大踏步迈进。 (郭立军)

刘世斌

一个初秋的下午,我们都是去探望恩师赵逢明先生的,世斌仁兄先我而到达听琴书屋。之前我在好友那儿见到过他的书法,听恩师多次讲过他的学书旧事。那年我还在大学读本科,而他已经主持多年的高校政工工作了。后来很自然地喊他刘老师,我窃喜今天在这篇小文中能呼他为兄,却自忖也并不生硬,因为还真是同出一个师门。

说正事吧!我们平时过从不是很多,但只要与他有过交往的人都会留有深刻的印象。世斌兄中等身材,微微发胖,其人宽厚儒雅,简庄谨严,有古代名士之风。十年如一日,矢志于艺术品质的砥砺和陶炼,可谓“执意”;乐于此道,乐此不疲,是为“倾情”。

每次拜观世斌兄的书法我首先要被他的认真折服,自愧不及。就说他的临帖,恪守古法,不为时弊所浸染,实属不易,似乎透过他的字可以亲见其对古贤毕恭毕敬的神情。他临《石门颂》,笔笔着力,无一画虚过,铿铿有金石之声;他写《集王字圣教序》,字字精研,笔法纯熟,颇得王字神理。

仁兄多于情之所至时濡墨作书,故其所书纸帛绢素皆古风今意,撼人眼心。记得几年前在展厅里看到了他的一幅行草作品,字与字连绵相属,行气排宕,且多取纵势,一气贯注,有明人风范。近年来,他的探索发生了一点变化,主要表现为两个取向:一是对秦碑汉石的临写揣摩,故能在字间散射出高古意气;一是对晚清民国名家手札的反复玩味,所以其作品气息萧散,布局疏朗,生动自然。

世斌兄是一个很有生活情趣的人,每有赏心快事即会吟哦成诗。他在工作上已经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可他仍旧是一丝不苟,从来不会在办公桌上弄墨。下班回家后他则会关上书房门,读书写字,偶来兴致还会作几帧水墨小品,很见专业水平,他笑着说是画着玩。

我想,世斌兄不是为了书法而书法,他是通过这种艺术形式去漫游和体味人生的。 (张明才)

王猛

习书者无非三类,一靠岁月累积经验技术专攻其形质,二凭天资专怡精神,三用形质积淀体悟其精神,亦或由精神驰骋砥砺形质。只攻形质者,容易上手,但作书难免板滞,既能自欺或可欺人;而仅跋扈其精神者终流于浅薄,实恶习之源。二者皆不能履正途。唯使精神与笔墨相发,方可见其于经典取舍之智慧,于笔墨表现当下生命状态之郁郁生机。余以为猛子书法既能积淀形质又能体悟其精神,在他笔下每一根线的姿态跃然纸上,都如磁铁般引你沿着其线脉读下去,与其特有的节奏一起律动。 v

2003年,我第一次参加唐风艺社活动时与猛子相识,猛子看上去敦厚朴实、中规中矩,而一开口讲话,却诙谐幽默、淡然大度,着实可爱,正如大家都叫他猛子一样,由衷地喜欢。那时他正临习黄山谷,当时我并不是十分理解和喜欢,总觉黄之行书终为帖学小道。然不久便发现猛子学书正如其心胸一样,能知规矩却从不死守规矩,他总是能从另外的一个高度观照其所面对的经典。他于山谷的取舍从一开始便舍弃了其形质,而是把其不激不励的节奏纳于自己笔下。后来猛子多方猎取,专攻何绍基、参悟二王帖学之风度、上溯魏志、造像书法,而于每一经典总是能够游刃有余地在具象与抽象间取舍,信每必有悟,颇资神质。

历代前贤莫不行正道而归大美之圣境,二王、鲁公诸家尽然,诚如佛家所讲“真实不虚”,道家所奉“道法自然”,殊途同归,终要到一个“自然大美”的禅境。

近观猛子书作,皆撼吾心,神魂飞动又能质体坚韧,厚古而不薄今,不可多得。我坚信他目前已找到了一条形质与精神相“蒸腾”之正道,而正在勤加辅习、深刻思索,我由衷地祈愿并等待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