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西欧中世纪大学给予中国现代大学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西欧中世纪大学给予中国现代大学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今中国大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世界通用人才?有必要借鉴早期大学的成功办学经验,以此进一步提高教师,学生水平,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高要求。

欧洲在11世纪随着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振兴,东方文化随着贸易的发达,从西班牙传入西欧。沟通了东西方文化,把东方较发达的文化传播到了西方。在11世纪,阿拉伯人的数学、天文学都达到了东方高水平,并且保存了古代的希腊文化,如自然科学、医学、哲学,这极大地扩大了西欧人的视野。在这种条件下,中世纪大学十分活跃。

最早的中世纪大学,产生于意大利南部的萨勒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矿泉水可供治病。这里有一所著名的医学学校――萨勒诺大学。意大利北部诸城市由于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掀起了研习罗马法的热潮。波伦那大学吸引了各国青年前来求学,这个大学的特点是由世界各地的来这里学习法律的学生自行组织起来的,他们自聘教师一起组成了波伦那大学。南方诸国,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纷纷效仿。12世纪的法国文化气氛活跃,巴黎大学、蒙彼利埃大学应运而生。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从巴黎大学分出,剑桥大学1209年从牛津分出,成为独立大学。欧洲大学当时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生大学”,由学生管理学校,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大学里,学生选举校长,并参与管理,包括聘请教授和安排课程;另一种是“先生大学”,一切由教师来主持管理学校。后来,欧洲南北方纷纷以它们为模式。和中世纪社会等级森严的特征相悖,中世纪大学组建团体和协会,目的在于保障团体每个成员和团体本身的利益。因此,每个成员之间权利平等。正是这种民主化、国际化的特点,为当时各个领域的学者提供了活动的舞台,更重要的是它造就了一大批科学家、哲学家、改革家,培养了新的一代学者,如哥白尼、牛顿、伽利略、培根等。他们繁荣了科学、学术,为人类做出了贡献,有力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

中世纪大学的学生更多的来自市民或农民家庭而不是贵族家庭。许多学者闻名遐迩但却无人知道其出身门第,这与大学的民主、自由气氛不无关联。大学还可以自由举校迁徙。这种民主性和平等性在以后的几百年中一直保持,并形成了一种传统,对现代大学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今天,中国大学也建立行业协会和学术组织,有利于学术研究。但在官本位体制下考察任命权还是由上级决定,因此,造成了大学的各级官员不得不只惟上不惟下,更由于大学的经费来源于财政拨款,再加上大学还得经常应付各级行政部门主导的评比考核,在这种体制下的大学领导和大学教授,就像是一个唯命是从的小媳妇,不在政府婆婆面前做个柔顺的婢女又能如何?他们哪想奢望保持什么学术独立性?怎么会谈到造就出大批世界名人?而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大学是一个探索未知,追求真理、自由开放的地方,学术不需要依附于政府或其它社会势力,学术研究应当受到尊重,教授们应当有说真话的权利和勇气,唯有此,这个社会才能不断革除旧弊,不断创新发展。如果大学校长和大学教授们都丧失了说真话的权利和勇气,一切都照官员的意志行事,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就隐含着极大的危机了。我国大学内部管理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很小,像设计什么样的学位,教什么样的课程,招多少学生等等事项,都不能由大学自主决定。不重视考虑学生的评价,教师的权利。受行政垄断的牵连,大学“近亲繁殖”、大学的家族化现象十分严重,甚至名牌大学招生也以本地户口为主。某种程度上已从全方位形成垄断。严重危害了人才的培养,非常不利于学生、教师的互补和合理流动,也严重危害了学术自由。必须改变这种现状,应打破“垄断”、封闭,提倡学术自由,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使大学学术交流经常化、广泛化、国际化,教育和国际接轨。中世纪大学国际化,是超越国家、地区和种族的团体,不受地区与种族的局限,吸收不同地区、国家和种族的学者,对智识进行探讨和传播,使学术超越了地区和种族的利益。中国现代大学要增加国际交流,请进来走出去,互相欣赏,学术规范,做到学术成就有效比较,拓宽眼界。杜绝孤芳自赏,固步自封、自订标准的现象。培养的学生要被世界所接受,人才被世界所承认,接纳。做到培养的学生是通用人才,也解决了国内就业难的问题。

中世纪大学具有私立性质。私立学校已在世界范围内成为一支有生力量,为人类培养人才做出了贡献,例如牛津、剑桥、耶鲁、早稻田等无一不是世界大学的翘楚。他们的科研、教学、服务质量都是一流的。中国虽然有13亿人口,但私立大学很弱小,数量、质量不可和上述大学同日而语。因此,私立高校的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教育部门应该为私立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管理、办学环境,通过各种途径支持私立大学的发展。

总之,欧洲中世纪大学的国际化、独立化、民主化、建立行业协会和学术组织,破除“家长式”垄断,学术的自由以及大批大师级学者的产生为今天中国大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有力的推动了中国大学走向世界,教育和国际接轨,培养通用人才。

参考文献:

戴本博:《外国教育史》(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连 华:东北电力大学。

连书琦:北京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