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妙笔点染写景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妙笔点染写景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世界文化史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其艺术成就,不仅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而且景物描写也富有特色, 既有“三言二语” 的妙笔点染,简明白话的传神勾勒, 也有借助诗词韵语诗化描写,堪称是中国古典小说写景艺术的一个高峰。为引领同学们从《水浒传》中汲取描写景物技巧等方面的营养,让我们一起走进水浒,学习借鉴景物描写的方法。

一、三言两语 妙笔点染

《水浒传》景物描写内容广泛, 从人间的民俗风物到梦幻中神地仙境, 从阴晴雨雪、风云雷电到荒坡野岭、山川湖海, 从亭台楼阁、宫殿庙宇到村庄山寨、陋室草屋, 从鸟兽花草到城镇市井等。但作者无意为写景而写景,为了表现人和事而点缀景物,往往三言两语,妙笔点染,把景、人和事,构成一幅图画。所谓点染,原是绘画的一种常用技法,后来被成功地移用到写作中。即先点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着意渲染之。

例如,《水浒传》第十五回中,作者这样写石碣村景:

只见枯桩上缆着数只小渔船, 疏篱外晒着一张破鱼网。 依山傍水, 约有十数间草房。”

作者先点出中心物象“石碣村”,对一个渔村来说, 可写的东西很多, 但富有特征性的莫过于“渔船”、“鱼网”和“草房”了,作品抓住这几样东西,染出渔村的特征。而且这寥寥几笔, 还有力地衬托出居住主人的生活境况和社会经济地位。

点染法, 用语少,笔墨省,却有神韵、有情趣、有风味。从目的上看,着眼点在人不在景,是“为人而设景” 。从方法上看, 是着重对富有特征的景物或景物的特征性作传神而简略的勾画。因而“点染”具有形象的高度集中的概括性。

二、诗词韵语诗化描述

用诗词韵语的描写景物,不但语言生动, 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且是作品文采斐然。如,《水浒传》第六十二回,卢俊义被发配去沙门岛的途中, 所描绘的悲秋景色:

“那堪又值晚秋天气, 纷纷黄叶坠, 对对塞鸿飞, 心怀四海三江闷,腹隐千辛万苦愁,忧闷之中,只听的横笛之声。俊义吟诗一首:

谁家玉笛弄秋清,撩乱无端恼客情。自是断肠听不得,非干吹出断肠声。

这里用诗词韵语,借助玉笛悲鸣之声的渲染, 写尽了萧飒静寂的秋色, 且深沉有力地供托出“ 断肠人” 卢俊义备受冤屈, 落难怨愤的心绪。

又如,第四十四回里的饮马川景色:

“一望茫茫野水, 周回隐隐青山。几多老树映残霞, 数片彩云飘远怕。荒田寂寞, 应无稚子看牛,古渡凄凉, 那得奚人饮马。只好强人安寨栅, 偏宜好汉展旌旗。”

这突出了“ 茫茫野水” ,“古渡凄凉” 的特征性事物, 写了山水的秀丽, 又传出一片寂寞的意味,并反衬出梁山英雄不甘寂寞,偏宜展旌旗的情怀。

有时,作者还引用前人优秀诗词,为作品的景物描写增色添彩。

三、以人物观景 融入感情

《水浒传》景物描写的一大特点就是由人物的眼睛看出,随着人物视觉的移动,空间景物逐一显现出来。作者尽可能避免直接叙述。这样既增加了景物的生动性,又自然流露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和性格色彩。

如,《水浒传》第十回,写林冲上梁山时登岸所见:

“林冲看岸上时, 两边都是合抱的大树, 半山里一座断金亭子。……靠着山口才是正门, 两边都是耳房。”

这里作者通过林冲的眼睛第一次正式描写梁山泊的形势,这样写,一是避免了平铺直叙“客观” 描写的乏味;二是具有特定的审美意义。此时林冲,已有国难投,有家难归。梁山泊是他打算从此安身立命的地方,故不能不在胸中多次揣测它的样子。上岸时冷眼查看,是他的心思,是他的精细。

由于人物心境和眼中所关注的东西不同,即使大致一样的景物,在不同人物的眼里便会有不同反映,由此起到以景衬情的作用。

如,第四回写李忠、周通引鲁智深游览桃花山, 鲁智深看了道:“果然好险隘去处”鲁智深是一个胸襟博大的英雄,但又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莽汉,他对山水虽有无限的感受,也只能用喝采惊叹的只言片语来表达,而无法仔细分鉴。唯独这样,方是粗鲁大汉,方是粗鲁大汉胸中的山水。

而第三十二回里宋江游清风山,则是另番笔墨,写得比较从容充分,带有欣赏山色的意味。

“从人物眼里看” 景物的描写法,有其独特魅力:好像是人物在诉说自己的见闻、感受,不仅使景物本身有“动” 感,使情景交融,而且有助于读者和作品中人物的交流感情。

四、融入情节,以叶衬花

茅盾先生曾说过:“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还是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地联系了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如,《水浒传》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将景物(风雪)描写同人物的行动揉合在一起,此环环相扣,推动情节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屋才会被压倒,林冲才被逼到山神庙安身;才听到陆谦等人的谈话,促使林冲杀敌复仇。

同时,景物描写和人物活动紧密揉合在一起,还有力地映照了人物的性格发展。如,刚开始时对那时而明、时而灭的“火”的描写,就映照了林冲心潮的起伏。待亲闻陆谦等人的陷害阴谋后, 林冲怒火迸发之时,“只见草料场里火起, 刮刮杂杂的烧着。” ―― 正写出了林冲此刻心底怒潮的奔腾发动之态。林冲铤而走险后,性格变得果断、大胆,且带有三分粗暴,判若他人。此刻,“地炉里而焰焰地烧着柴火”。火光反映在他的眼睛里,显得这样明亮、活跃――更衬托出他,积愤发泄后的痛快惬意。这里作者将那风光、景色、物态全都溶化在故事中、人物的思绪、动作、性格中。情景交融,妙合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宏山《论的纲》(《中国社会科学》19 8 0 年第4 期) .

[2]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报) 1984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