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4例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4例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4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用柳氮磺胺吡啶口服,并根据辨证论治应用中药口服及灌肠,15天为一个疗程,总共2-3个疗程。结果 临床痊愈54例,好转1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0.54%。结论 应用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明显。

【关键词】 中西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是一种直肠和结肠的炎性病变,目前其发病病因不明,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粘膜与粘膜下层,以黏膜充血、溃疡、糜烂为主要病理表现。临床表现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或里急后重为主,其病变过程多呈慢性反复发作。在治疗方面,主要是应用免疫抑制剂柳氮磺胺吡啶治疗,对于活动性UC患者,可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我们在柳氮磺胺吡啶口服的基础上,根据辨证论治选取不同方药口服,并配合中药灌肠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消化内科于2004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74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39例,年龄15-58岁,平均(34.5±4.3)岁。病程0.8-6.4年,平均病程3.1年。

1.2 诊断标准 根据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制定的《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疗效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下列四项:①慢性反复发作的或持续性发作的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病程多在4-6周以上;②钡剂灌肠检查示:黏膜粗乱和(或)颗粒样改变,肠管短缩,结肠袋消失呈铅管样或管腔狭窄,肠管边缘呈锯齿状,肠壁有多发性小充盈缺损和(或)微龛影;③结肠镜检查示病变多从直肠开始,肠黏膜有多发性浅表溃疡,伴有充血、水肿,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血管紊乱、脆变、容易出血及脓性分泌物附着,病变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④大便检查无特异性病原体。

1.3 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g,3次/日,饮食忌生冷、辛辣、肥腻,进食易消化、高营养食物。应用白头翁30g,丹参、地榆各15g,黄柏、黄连各10g,蒲公英、黄芪20g加水500ml,文火煎至150ml,纱布过滤后,制成灌肠液。待37℃左右进行灌肠,保留1h,每晚1次。1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5天。根据辨证分型应用中药口服,具体如下。

1.3.1 湿热内蕴型 主证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伴里急后重感明显,同时伴灼痛,口苦口干,小便赤而短;查体示舌苔黄、厚或腻;脉滑数或濡数。治则清热燥湿,调气行血。应用葛根芩连汤(葛根30g、炙甘草5g、黄芩20g、黄连5g)加减,湿偏重者,加厚朴12g、苍术15g、车前子18g;热偏重者,加连翘10g、知母15g、马齿苋18g;大便脓血明显者,加白头翁15g、紫珠12g;大便黏液较多者,加苍术20g、苡仁15g;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12g、乌药9g、枳实12g。

1.3.2 脾胃虚弱型 主证为腹泻、便稀,少量黏液或脓血,胸脘闷胀、纳差、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肢体倦怠乏力,腹痛畏寒,喜暖喜按;舌质淡胖或为齿痕舌,舌苔薄白、质淡红;脉细弱或濡缓。治则健脾胃益气,益肺气化湿止泻。应用参苓白术散(人参100g、茯苓100g、白术(炒)100g、桔梗50g、山药100g、白扁豆(炒)75g、砂仁50g、薏苡仁(炒)50g、甘草100g,莲子50g)加减。夹有食滞者,加山楂30g、鸡内金12g、谷麦芽20g;虚而偏寒者加干姜10g;便中伴有脓血者,加败酱草12g、黄连6g,广木香9g;腹痛畏寒喜暖喜按者,加炮姜9g;寒甚者加附子18g;久泻气陷者,加黄芪18g、柴胡12g。

1.3.3 脾肾阳虚型 主证为久痢迁延,脐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酸软,形寒肢冷,面色白,少气懒言,腹胀肠鸣;舌质淡胖有齿痕,舌苔白润;脉沉细或尺脉弱。治则温补脾肾、固涩止泻。用附子理中汤(附子6g、人参9g、干姜9g、白术9g、甘草(炙)9g)加减。阳虚明显者,加补骨脂15g;腹痛较甚者,加白芍12g;小腹胀满者,加乌药12g、小茴香18g;大便滑脱不禁者,加赤石脂9g、诃子12g;久泻不止者加黄芪18g、升麻6g、柴胡12g。

1.3.4 肝郁脾虚型 主证为多因情绪激动致肠鸣,腹痛欲便,便后痛减,泻必腹痛,大便稀溏或溏软不爽,胸胁胀闷,善太息,嗳气少食,脘腹痞满,矢气频作,脉弦或弦细;舌质淡红,苔薄白。治则补脾抑肝,祛湿止泻。应用痛泻要方(炒陈皮45g、炒白术90g、炒白芍药60g、防风60g)加减。脾虚明显者,加党参18g、扁豆9g;矢气频繁者加枳实20g、槟榔18g;胸胁胀痛者,加青皮15g、小茴香12g;大便加黄白色黏液者,加黄连6g、木香15g;久泻不止者加黄芪18g、升麻6g、柴胡12g。

1.3.5 寒热错杂证 主证为黏液血便伴便下不爽,腹痛绵绵,喜温喜按,口渴不喜饮或喜热饮,倦怠怯冷,小便淡黄;舌质红或淡红,苔薄黄;脉细缓或濡软。治则温阳健脾,清热燥湿。应用乌梅丸(乌梅肉120g、黄连48g、人参18g、当归12g、附子(炙)18g、桂枝18g、川椒12g、干姜30g、细辛18g)加减。大便伴脓血较多者,去川椒、细辛,加秦皮15g;腹痛较甚者,加徐长卿12g、元胡15g;久泻不止者加黄芪18g、升麻6g,湿偏重者,加厚朴12g、苍术15g、车前子18g;热偏重者,加连翘10g、知母15g、马齿苋18g。

1.3.6 热毒炽盛证 主症为急骤发病,暴下脓血或血便,腹痛拒按,口渴欲饮水、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发热、腹胀,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苔黄腻;脉滑数。治则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应用白头翁汤(白头翁6g、黄连6g、黄柏6g、秦皮6g)加减。便下鲜血者,加生地榆9g、生地;高热者,加水牛角粉12g、金银花12g;汗出肢冷者,加附子18g、人参20g;腹痛明显者,加白芍12g;小腹胀满者,加乌药12g、小茴香18g、枳实15g。

1.4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大便成形(每天1次),结肠镜检查示肠粘膜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大便成形,每天2-3次,结肠镜检查示肠粘膜溃疡及炎症明显好转。无效:症状无变化,结肠镜检查示肠粘膜无变化或加重。

2 结 果

74例患者经过2-3个疗程的治疗后,痊愈52例,好转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9.19%。

3 讨 论

目前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病因尚未完全明确,认为主要与免疫异常有关,亦可能与自身免疫、感染、遗传因素及精神因素有一定的关系[3]。研究发现参与发病的炎症细胞及免疫细胞均释放多种抗体、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等一系列物质,这一系列物质引起组织细胞进一步破坏及炎性病变。传统医学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属“泄泻”、“痢疾”、“肠”范畴,其中慢性复发型又属传统医学的“休息痢”范畴,慢性持续型属传统医学的“久痢”范畴。其发病之本是脾胃虚弱,多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感受寒热湿毒之邪,饮食劳倦或情志不遂,部分因外感寒热湿毒之邪或饮食劳倦所伤或情志不遂而进一步导致脾胃受损,致热、湿、痰邪客于肠道,阻滞气血,肠络失利,脂膜受损,下利赤白而发病。泄泻的病因,在邪气方面,与“湿盛”关系最大,多因湿斜伤脾所致,即所谓“湿盛则濡泻”;在脏腑方面,与“脾虚”关系最为密切,因脾虚湿运,水湿内生,而导致泄泻。肝与肾与泄泻亦有关系,但均需在脾胃虚弱的基础上才能发生。因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常常反复发作腹泻,因而常常存在伤阴的病症,临床表现为口干,舌燥,少苔、舌有裂纹等,需仔细辨别,随着时间的延长及病情的迁延不愈,阴液亏损后难以恢复。所以,临床治疗上尤其需注意津液的保存,尽早发现及时纠正阴液亏损。

溃疡性结肠炎的一个最常见的证型是湿热内蕴型,热伤阴,湿伤阳,在辨证论治时,需分清湿重于热,或热重于湿,或者湿热并重。在辨证论治清热利湿时应考虑阳气与阴液,如若不然,症状虽然得到缓解,疾病容易复发。若阴伤明显,湿热仍羁留体内,治疗较为棘手,取清热利湿而不伤阴的药物加于方药中,如芦根、冬瓜子、蒲公英等。本病易虚易实,尤其是部分老年患者,如辨证属湿热内蕴型之泄泻,若单纯用葛根芩连汤服用,患者服药后常出现舌淡胖、有齿痕,胸脘闷胀、纳差、不思饮食、泄泻等,症状往往无明显好转。辨证脾肾阳虚型者,单纯使用附子理中汤,部分患者可出现舌苔黄腻。因此,治疗时,除辨证用药外,还需注意该病伤阴与湿热、易虚易实的病理特点。灌肠给药可使药物有效成分直接在肠道吸收,提高了病变部位的血药浓度,并可改善局部血运,促进溃疡愈合。

综上所述,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减少疾病的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全国慢性非感染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溃疡性结肠炎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2] 陈治水,危北海.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14(4):239.

[3] 杨冬华.消化系疾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