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加强农牧民教育培训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加强农牧民教育培训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加强媒体资源建设,是在新时期提高内蒙古全区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切实解决贫困地区小康社会建设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有效智力支持。媒体资源建设是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这种新型教育方式的优势是:实现了教育在空间上的拓展,给学习者就近学习提供便利;突破了教育在时间上的限制,给学习者自主安排学习提供了机会;提高了教育的社会效益,使受教育的对象扩展到全社会不同群体;发挥了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使学校教育资源迅速辐射,让学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使国内外教育资源得以共享。它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是构筑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内蒙古市、旗(县区)两级农广校按照农业部开展的新型农民培训规划的要求,结合国家科技部农民科技培训、自治区新型农牧民培训和星火学校建设项目的实施,以提高农牧民科技种田水平和基本创业技能为重点,不断丰富农牧民教育培训媒体教材,通过科技培训网络、广播与有线电视网络、光盘与录音带的传递以及“直通车”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进了农牧民培训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每年开展农牧业实用增产技术指导与培训达300万人次左右。主要做法是:

一、发挥媒体和科普宣传材料作用,促进农牧业科技推广应用进程

农广校通过“农牧民致富之友”、广播电台的“塞外田野”和“法制天地”等专栏,累计发表和播出科普技术稿件800多篇,在内蒙古远程教育网、科技网、星火计划网上有关种植业、养殖业科普知识及有关政策法规953篇。如:2000年以来,通辽市开鲁县农广校与县广播电视局联合举办“农科天地”和“畜牧广角”电视栏目(现在合并为“乡村在线”栏目),主要播放由农广校负责编辑制作的实用技术、相关科普知识、有关技术和市场信息,每周播放两次,每次播放10~15分钟,年累计播放了100多期节目。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农户收视率达到90%以上。从81户的调查结果来看,有47户农牧民把从电视节目上接收的农牧业科技知识作为农牧业技术的第二来源,占调查总户数的58.02%。

为了扩大培训的覆盖面,提高培训效率,体现农广校的职能特点,从2003年开始,包头市农广校在包头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绿色农业”栏目,每周二播放奶牛饲养、蔬菜种植技术、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法律法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农民热点问题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2007年,包头市农广校在包头人民广播电台开办了“农技讲堂”栏目,每周三21:50分播出,每次10分钟。内容包括种植、养殖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新农村建设等农村生活指南、农民进城务工常识等内容。“农技讲堂”已成为包头电台最受欢迎的栏目。同年,与包头土右旗电台共同开办“农民之友”栏目,每天11:00-11:25播出,覆盖了东起金川开发区、南至准格尔、西到包头东河区的600多个村,使30多万农民能够收听该栏目。内蒙古自治区农广校由最初提供录音带到现在提供播出效果更好的CD光碟,共组织232套节目。真正满足了农民足不出户就能学到科技知识的愿望,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2008年10月,包头市农广校与固阳县电台共同创办的农业科技教育专栏正式开播,截至2009年,已播出132套农业科技实用技术节目,播出的节目内容与固阳当地经济紧密结合,播出质量上乘。

在宣传科普材料方面,截至目前,学校共编辑印发《配方施肥技术》、《农药选购与使用基础知识》、《稻鸭混养生态栽培技术》、《地区主要病虫防治方法》、《金山种业玉米品种介绍》、《绿色农产品栽培技术》、《羊的人工授精技术》等科普系列宣传册17类30多万册、宣传单10万多份。

二、开展“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

2003年,包头市农广校选择有线电视基础条件较好的九原区莎木佳镇,开展“农村科技电波入户工程”试点工作。莎木佳镇经济发达,村村有有线电视插转设备,具有控制本村电视播放的功能,镇领导也为开展“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提供了条件。根据当地农业种植、养殖结构,学校精心准备了奶牛养殖技术、小尾寒羊饲养技术、蔬菜种植技术、食用菌栽培等60多套VCD光碟,每天晚上6:00-7:00在莎木佳镇部分行政村试播,受到了农民的普遍欢迎。半个月后,“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在莎木佳镇6个行政村正式全部开通,近3万农民受益。“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的实施,填补了包头市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作的空白,实现了农民科技培训方式的新突破,提高了培训质量和信息入户率,有效地解决了农民居住分散难以集中的问题,及科技人员下乡时间短和农民对科技需求强的矛盾,实现了科技培训经常化,降低了科技普及成本,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农民的欢迎。此项工作还受到新闻媒体的关注,内蒙古电视台、包头电视台、包头广播电台、包头日报均作了报导。当年内蒙古农广校又在九原区沙尔沁全面开播了“农业科技电波入户工程”。

三、发挥优势,举办“空中课堂”

“致富早班车”广播站充分利用乡村大喇叭让农民学习到实用技术,增长农民经营技能。学校充分发挥广播媒体为“三农”服务的优势,引进了“致富早班车”录音带1350种,共2050盒,CD光盘132套,内容涉及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内容。并为偏远落后村购置录音机、扩音器、大喇叭、麦克风等播音设备,赠送了种植和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劳动力转移、农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录音磁带700盒,CD光盘300盘。每个广播站都制作了广播站牌匾,举行了由自治区、市、县农牧局领导参加的挂牌仪式。为了把此项工作落到实处,2009年,内蒙古农广校对全区所有的“致富早班车”广播站进行了一次调研,检查了广播站工作情况,收集村民的反馈意见,对没有按照要求管理录音磁带和播放节目的村进行了整改。截至2009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已建成335个“致富早班车”广播站,夏季6:00-7:00,冬季9:00-10:00农民在田间地头都能听到科技节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年,内蒙古农广校充分发挥中央校“致富早班车”节目下乡进村工作开展的有利时机,向335个重点嘎查(村)发放由中央农广校提供的各类实用技术录音带9403多盘,并利用嘎查(村)的“大喇叭”,不停地播放有关节目,进而有效地提高了科技入户率。

内蒙古自治区总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361.1万人,蒙古族人口达412万人,占总人口的17.2%,牧区少数民族人口约192万人,约占全区蒙古族人口的47%。随着内蒙古自治区现代远程电波教育覆盖面的不断扩大,为解决自治区乃至全国部分地区蒙古语广播节目资源短缺等问题,农广校积极组织科技信息资源,保障“致富早班车”进村需要。各级分校在及时将中央校制作的音像和文字资料发放到村广播站的基础上,还积极组织编制大量适合当地具体生产特点的实用技术资料和信息送到村广播站,进一步满足广大农牧民需求。

四、积极推进蒙语节目,满足广大农牧民需求

1.充分发挥蒙汉双语远程教育网络的优势,积极扩大网络的覆盖面。目前,46个嘎查(村)的2052户牧民已覆盖广播网络;在不通电的牧业嘎查(村)通过流动直通车、微波设备和光盘设备开展“光盘教育”。通辽市科尔沁区莫力庙苏木小街基嘎查,通过建立农牧民广播站的形式,组织农牧民收听蒙语节目;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右旗、东乌珠穆沁旗也开始使用新译制的蒙语资源;新巴尔虎左旗乌布尔宝力格苏木查干诺尔嘎查,组织养殖大户收听奶牛、肉牛饲养管理节目,提高牲畜品种改良、畜产品生产加工等方面的科技含量,他们还探索建立“远教+基地+项目”经营模式,推进实用技术成果转化进程。

2.整合资源,拓展全区蒙语播出市场。内蒙古农广校通过加强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的联络协调,充分利用高校设备资源及蒙语人才资源,提高了译制水平和层次,实现了资源共用共享。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来推动译制基地规模建设,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译制主要以为自治区远程教育管理机构等有偿提供蒙语资源为主,逐步落实了译制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劳动报酬。逐步丰富了资源储备,提高了制作水平,紧紧抓住以民族语言为背景翻译制作这一教学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先进地区新的教学资源,把各类信息和实用技术传递到基层,推广到有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的地区。工作中,学校以进一步丰富自治区蒙语资源储备为目标,切实解决自治区乃至全国部分地区蒙语广播资源短缺、对牧区生产生活指导性不强等问题,辐射带动了内蒙古地区现代农业远程广播教育。

另外,针对内蒙古地区蒙古族聚居的特点,为使广大蒙古族农牧民更好地收听节目和接受农牧业技术指导,内蒙古农广校将蒙语节目制作列为工作重点,积极进行筹备,2007年已翻译录制完成33集;2008年已翻译录制完成20集;2009年已翻译录制完成30集。今年将继续翻译蒙语实用技术资料,译后将陆续发放各广播站。

通过加强农牧民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建设,推进现代远程科技教育建设进程,一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农牧民的思想水平、农业生产水平,切实转变贫困地区农牧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学到必备的实用技术;二是可以通过项目建设整合农牧业教育资源,为贫困农牧区培养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科技推广人员和农牧民科技骨干,组织并带领广大农牧民依靠科技创业实现脱贫致富达小康的目标;三是可以通过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有效地解决贫困地区严重缺乏高层次农业专家和农业科技人员的现实问题,并通过“网络课堂”,建立农牧业专家系统,广泛、快捷地传播农业技术、科普知识,及时解决农牧业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这将对农牧业的发展、经济的振兴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