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二,找到了所爱的专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二,找到了所爱的专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理科也能学得很好,执念文学

高中文理分科时,我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比较优秀,综合成绩排名年级前三。我对文学非常感兴趣,喜欢阅读小说和散文,也对历史极有好感,认为学历史能知兴替、明得失。当时“重文轻理”的现象比较普遍,身边的许多同学都不假思索地选了理科,整个年级的文科生只占年级总人数的25%,其中不乏因学不好理科才选文科的同学。

我也选择了理科,但对于未来的大学专业尚无清晰的定论,只想着高考得高分。理科对我来说的确不难,我也享受解出一道化学有机题、生物遗传题的成就感,但做多了理科题后总会产生精神空虚感,只有靠文学的滋养才让我度过了紧张繁忙的高三时光。我把对文学的热情倾注在了语文上。我在诗词方面有着神奇的记忆力,对宋词尤其感兴趣,从晏殊、晏几道,到柳永、欧阳修,从苏轼、李清照,到陆游、辛弃疾,他们的作品我都能背出不少。我还买了一本词谱研究填词,并且有过几首拙作。

我2014年参加高考,这一年北京还是考前填报志愿,也是最后一年考前填报志愿。其实,不论考前填报还是考后填报,都应当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在高三下学期开学时就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关于大学的专业,我的父母也提出建议――为了就业建议学金融、会计;随大流的话,不少理科生选择计算机、建筑可我放不下那份对文学的执念。可能有人会奇怪,作为一个理科生,这么轻易就能做出大学转学文科的决定?其实对我来说,做这样一个决定并不困难。我的理科虽然能学得很好,但我并不喜欢它,对于大学的理工科课程,我也略有耳闻,并认为复杂的计算、推理不是我想要的,也并不适合我。而高中时期的迁就,正是为了大学时期能自由地学习我所热爱的东西。我很幸运,父母非常尊重我的想法,仅仅是给我提建议而不会左右我的选择。

我最想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

但是,2014年大部分高校的文学专业都不招理科生,在北京,招理科生的只有北京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前者的分数线我是达不到的,而后者又有点委曲自己。我也想过进了大学再转到文学专业,但咨询各方后发现在大学转专业十分困难,一想到转不成就要四年与不喜欢的专业相伴,我很难过。

为了选到合适的学校,父母跑了很多场高招咨询会,直到发现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它有文学和新闻两个专业,其中新闻专业是2014年第一次招收理科生,在学院内转专业是很容易的。我还查询了专业排名,发现无论是文学还是新闻专业,川大的排名都很靠前。

那一年高考我超常发挥,以659分顺利进入川大学习新闻传播。

在新闻学概论课上,老师为我们展现了新闻人手中不可思议的权力――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之所以是这个样子,是因编辑班的同学都对这份作业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有人做的是父亲的回忆录,有人做的是父母之间的情书,有人做了几十年来家信的合集。

为有人希望我们这样认识它;我们生活的世界,其实是媒体和新闻工作者营造的世界。这一描述使我深深地被新闻专业折服了。有意思的是,当老师告诫我们不要抱着天真的新闻理想、应该看清现实的时候,我反而形成了自己的新闻理想。老师说,大部分记者跑的只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有很多记者拿着微薄的工资,干着卖命的工作。不过我想,记者和媒体的任务,不就是客观地将现实呈现给大众吗?那么不管是国家层面的惊涛骇浪,还是无关紧要的家长里短,报道事实本身都非常有意义。

在对这个专业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我发现自己爱上了新闻专业,它比文学专业更适合我。文学有一种攀登象牙塔的意味,于书卷中发现真知,于阅读中升华自我;而新闻专业更加贴近现实,它本身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呈现出来,非常地接地气。文学可以作为爱好,而新闻更适合作为专业。自此我打消了转专业的念头,专心致志地学新闻。

川大的新闻传播大类分为四个小专业,分别是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在大一结束时分小专业。很多同学就是奔着新闻学来川大的,希望毕业后能进入各大媒体,做一名记者。而我在上过了各个小专业的概论课之后,认为编辑出版是我要学的专业,也是我以后要从事的工作。我天性比较安静,记者这个职业对我来说太繁忙了,总是在不停地东奔西跑。我想做一名编辑,想策划有分量的书籍。

怀揣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梦想,我选择了编辑出版专业,开始了下一阶段的学习。

而我思考很久后,决定了我的选题。

爱好,专业,两不误

自从分了专业,课业负担明显加重,但我也有了实实在在的收获。

印象最深的要属书刊设计学这门课。大二上学期一开始,老师便告诉我们,学习书刊设计不仅要学习理论,还需要动手实践,这个学期里每个同学都要亲自设计一本属于自己的书,内容也由自己定,可以是自己的日记,也可以是自己的作品合集。总之,从书稿内容到校对,从内页排版、封面设计,再到印刷装帧,除了老师会联系印刷厂外,其余的全都由自己独立完成。

编辑班的同学都对这份作业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有人做的是父亲的回忆录,有人做的是父母之间的情书,有人做了几十年来家信的合集。而我思考很久后,决定了我的选题。

我的选题还要从大一下学期的一门名叫民俗学概论的选修课说起,当时与我一起选修的还有同学院的两名同学,我们之前就认识,通过这门课我们的关系变得更加熟络,而且都对民俗学、人类学萌发了兴趣。课程结束后,我们决定一起做一个科研项目,研究汶川地震对羌族聚居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方面的影响。我们运用在民俗学课程上学到的相关知识,在半年内进行了两次对灾区羌族聚居地的田野调查,包括一次北川田野调查和一次汶川田野调查。每次田野调查结束后,我们都及时整理调查笔记和访谈录音,留下了很多文字资料和照片资料。

于是我就想,干脆就把我们的调查笔记整理成一本书!由于做书前已整理好调查笔记,书稿内容不用再花时间录入,只需将笔记整合,进行简单的校对即可。在笔记的编排方面,我按时间顺序,将整本书分成北川和汶川两个部分,并将项目申请书放在北川部分的前面,项目中期报告放在汶川部分的前面,并将北川和汶川的照片分别放在两个部分的末尾。此外,我们三人中由一人撰写序,两人撰写后记,使书的结构更加完整。在排版上,我仔细地调整了字号和行距,让版面尽可能地舒适。在书名的拟定上,我还颇费了些工夫,想要起一个又贴近田野又有文学韵味的书名。经过几番斟酌决定为这本书起名《行走云端》,因为羌族被称为“云端上的民族”,而我们则一直在行走,一直在路上。

设计书的工作持续了整整一个学期,学期结束后,我和班里的其他同学,都拿到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纸质书(非正式出版)。而我们三人的项目并没有结束,后来又进行了两次汶川田野调查,项目结题后还与指导老师共同参与了学术交流会。

我的专业――编辑出版,与我的爱好――文学、人类学,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提升。我怀着对人类学的兴趣和热情参加了田野调查,为做一本书提供了选题素材;凭借文学功底,我撰写调查笔记,做到既生动直观又面面俱到;利用编辑出版专业,整合爱好,这令我非常有成就感。我也切实地感受到,为什么一个合格的编辑需要博览群书、培养广泛的兴趣,因为这对于选题策划、审稿等工作有着巨大的帮助。

回想自己最初的文学梦不禁发现,我在一波三折地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学爱好,而是能让爱好与专业相互促进,并且还在大学中培养了历史学、人类学、艺术学、哲学等方面的兴趣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