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瓦格纳的字母之旅(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瓦格纳的字母之旅(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们来到“字母之旅”第三站。字母G代表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将音乐和戏剧融为一体是瓦格纳的艺术信条,整体艺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歌剧。H代表希特勒,很遗憾,纳粹的反犹主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瓦格纳的名誉。则代表着伊索尔德这位《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女英雄,而这部歌剧或许是19世纪意义最为重要的音乐作品。

G-Gesamtkunstwerk-整体艺术

G代表整体艺术(Gesamtkunstwerk),瓦格纳虽然把它拼错,写成“Gesamratkunstwerk”,但并未理解错这个词的意思,它可以概括瓦格纳自摆脱意大利歌剧束缚以后的审美哲学。整体艺术指所有艺术的综合,1849年瓦格纳在一系列随笔中引进了这个术语,并谴责了分裂的艺术形式,他认为整体艺术在古希腊以后一直走着下坡路。

瓦格纳抨击当时的歌剧,说它已经沦为炫耀舞台效果的工具,而不再对文化的真谛进行深刻反思。他在《未来的艺术作品》一书中写道:“迄今为止,音乐家们都未曾尝试过发明一种可以把所有艺术融为整体的形式。现存的戏剧音乐每一个唱段都是独立的,几乎不与戏剧中其他的部分相联系,这种断裂竟然就是戏剧音乐的特征。”

瓦格纳的这一观念直接体现在四联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前身为《齐格弗里德之死》)中,在这部作品里他不再采用歌剧的分曲形式,转而探寻将音乐与戏剧进行融合的方式。迈克尔·坦纳(Michael Tanner)在一本关于瓦格纳的书中提出:“瓦格纳抱怨传统歌剧,认为它们将音乐作为目的,剧本作为手段的理解简直就是本末倒置。他对歌剧的改革是颠覆音乐与戏剧的关系,如他所愿,这种效果是革命性的。”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非常钦佩整体艺术,他是受瓦格纳影响最深的早期批评家之一。在他的著作《瓦格纳寓言》中,有一段高度的评价说明瓦格纳并不追求音响效果:“即便是《指环》中属于‘古典主义’的那部分音乐,也绝没有一个小节不是直截了当地为戏剧服务的。他的戏剧中包含着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八行两韵诗那样的智慧。”这简直就是无以复加的赞赏。

H-Hitler-希特勒

很遗憾,H代表了希特勒。每一张瓦格纳作品的节目单上总会讨论到这类问题,他到底有没有反犹主义(毫无疑问是有的),他是否影响了希特勒(也许是以一种难以界定的方式),抑或他本就是一个纳粹分子(绝对不是)等等。关于最后一点,随便我们如何猜测深植于瓦格纳思想中的民族主义如何滋养了纳粹的种族主义观念,但把一个人去世后50年才发生的事情归罪于他,这本身就是很不可理喻的。

《指环》之美在于它能从多角度来解读。以齐格弗里德为例,他从某种意义上象征着纳粹党员,同时他体现出颠覆传统的革命力量,此外他还寓旨着工业资本主义势力面前勇敢的孩子。因而对《指环》的解读既可以是希特勒式的,又可以是革命性的,还可以是格林童话般的。它的多解性如同所有伟大的艺术品一样,在这伟大之下,人们对瓦格纳与希特勒之间的成见就显得庸俗了。

当然,年轻的希特勒把瓦格纳当作偶像。“希特勒的激情是无限的,”伊恩·克肖(Ian Kershaw)在希特勒的传记中说,“聆听一次演出可以使他如宗教体验般受到强烈的影响,并深深地陷入神秘的幻想之中。”然而我们在听瓦格纳的作品时也会有同样的体验,但不等于说我们都想去入侵波兰,而且希特勒也喜欢美术和建筑学,这样说来,所有的艺术都该受到谴责。

希特勒是一个幻想家,瓦格纳史诗般的作品激发了他的幻想。30年代,希特勒去拜罗伊特朝圣时曾叫人专门为他演出瓦格纳的作品,但这都不能证明纳粹主义的产生就是瓦格纳的原因。1945年春希特勒在柏林自杀时,脑中可能正上演着《众神的黄昏》,但是在战争期间,希特勒对《风流寡妇》(莱哈尔谱曲的轻歌剧作品)的痴迷明显要多于《罗恩格林》,他一直喜欢着轻歌剧,但是为什么没有人指控弗朗兹·莱哈尔(Franz Lehar)是第三帝国的思想基础呢?

H也代表爱德华·汉斯力克(Eduard Hanslick),著名音乐批评家、勃拉姆斯的好友、纯音乐的拥护者、瓦格纳的头号大敌。H也可以代表《结婚》(Die Hochzeit),瓦格纳的第一部歌剧,它写于1830年代初,当时瓦格纳只有20岁,在莱比锡大学学习。《结婚》讲述一对恋人因为社会压力而殉情的故事,作品最后被瓦格纳摧毁了,因为他的家人不喜欢剧本的内容。

I-Isolde-伊索尔德

I代表伊索尔德,瓦格纳笔下最伟大的女性角色(有人认为应该是布伦希尔德,但是在我看来,她鲜有血肉,因而更接近一种象征)。《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剧末七分钟的“爱之死”(Liebestod)打动了所有人的心,值得我们为它熬过沉闷冗长的第一幕。(开个玩笑!《特里斯坦》可是19世纪最扣人心弦、最杰出的作品。)

该剧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背景比故事本身更有意思——战争、杀戮、康沃尔骑士特里斯坦谋杀爱尔兰公主伊索尔德的未婚夫、伊索尔德复仇并失败、她治愈特里斯坦的伤并为他的身份保密。而故事是围绕这对恋人喝下爱药(去康沃尔做王后的途中,伊索尔德想用毒药与特里斯坦同归于尽,她的侍女布兰甘特却将毒酒偷换成爱药)幽会失败而展开的。但请莫抱怨,如果瓦格纳要像写《指环》那样把所有背景都叙述得一清二楚,那我们可能要花一个礼拜的时间才能看完这部作品,而不是四个多小时那么轻松了。

《特里斯坦》创作于1850年代,受启发于瓦格纳对其赞助人之妇玛蒂尔德(Mathilde Wesendonck)的爱恋——瓦格纳从不耻于追求朋友或同事的妻子。瓦格纳是否追到玛蒂尔德已不得而知,但估计是没有,因为《特里斯坦》中,主人公对性的渴望只有在“爱之死”的毁灭与死亡中才得以实现。该剧完成于1859年,但到1865年才在慕尼黑公演,由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二世提供赞助,可见路德维希并没有发疯。

剧本故事基于亚瑟王传奇《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中世纪早期的法国诗人流行的传说故事。典型的伊索尔德有着红头发,热烈、脆弱又不屈不挠,坚定而温柔,是杰出的戏剧女高音。驾驭这个角色无论在戏剧还是音乐上都是巨大的挑战,柯尔斯顿·弗拉斯达德(Kirsten Flagstad)与比尔吉特·尼尔森(Birgit Nilsson)是公认的最棒的演员,此外瓦尔特劳德·迈耶(Waltraud Meier)与尼娜·斯特默(Nina Stemme)两人对其有着现代版的强大演绎,7月11日,大家可以在BBC逍遥音乐节或广播电台进行现场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