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单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单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真菌病;鼻窦炎;内窥镜检查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2-0724-01中图分

类号:R 765.4文献标识码:B

真菌性鼻窦炎是鼻科临床常见疾病,近年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其中真菌球型最多见,我科2006年1月至2007年10月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窦炎30例,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19~63岁,平均年龄41.9岁,病程20天至4年。主要症状:鼻塞、流涕23例,涕中带血3例,涕有异味7例,头痛17例,鼻胀痛2例,面部疼痛、不适5例。合并糖尿病2例、扩张型心肌病1例。前鼻镜检查:中鼻道有干酪样分泌物23例,鼻腔外侧壁向内膨隆3例,钩突肥大息肉样变8例,鼻中隔偏曲5例。30例患者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显示鼻腔、鼻窦内不同密度软组织影,其中可见密度增高斑片状或团块状钙化灶。1例双侧上颌窦发病,余均为单侧发病。23例局限于上颌窦,其中5例上颌窦内壁有骨质吸收破坏,累及筛窦6例,1例局限于筛窦。术后病理诊断证实为真菌感染。

2.治疗方法 30例均在鼻腔表面麻醉加局部麻醉下,行鼻内镜下手术。术中矫正鼻中隔偏曲,上颌窦病变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口,筛窦病变开放前后筛房,吸尽窦腔内分泌物,取出窦腔内灰黑、灰黄干酪样物,术毕鼻腔填塞凡士林纱条。术后24小时取出填塞物,全身应用抗生素两周,鼻腔局部喷糖皮质激素。术后5天清理鼻腔内伪膜。出院后定期门诊复查,第1个月,每周复查一次,第2~3个月,每半月复查一次,后每月复查一次。

3.疗效判断标准 ①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窦腔黏膜上皮化,窦口开放好,无干酪样分泌物;②好转:临床症状改善,窦腔内有黏膜水肿、肉芽形成,有脓性分泌物或真菌团块;③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息肉复发,窦口阻塞,黏膜水肿息肉样改变,并见干酪样物。

4.治疗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半年以上,治愈27例,好转3例,治愈率90%,未出现术中并发症,术后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5例,随访中予分离。

讨论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广泛存在于空气、土壤、霉变物中,通过呼吸进入鼻腔、鼻窦,可作为正常菌群而长期存在。传统观点认为,真菌在长期应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或接受放射治疗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情况下致病,此外,也可在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烧伤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致病。本组患者除2例合并有糖尿病,余患者免疫功能正常。其致病可能是鼻窦黏膜上皮纤毛功能低下、解剖异常等阻碍鼻腔鼻窦的通气和引流导致窦内微环境改变,如潮湿、低氧或pH值的改变等导致真菌繁殖[1]。老年和青年均可发病,其中女性发病率高,本组病例女性占66.7%,与李源的统计基本一致[2]。

真菌球型鼻窦炎多为单侧发病,因上颌窦的解剖特点,窦口位置高,不易引流,窦口周围易阻塞,故本病好发于上颌窦,本组30例中29例有上颌窦病变。临床上对表现为单侧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或有灰黄、灰黑颗粒状物、有异味、面部疼痛者,应考虑到真菌球型鼻窦炎的可能。鼻窦CT扫描为重要检查手段,可反映出病变部位、范围、骨质破坏情况,钙化斑最具诊断特异性[3]。

真菌球型鼻窦炎以手术治疗为主,传统手术经鼻外进路行鼻窦开放清除真菌块,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发展,现已经完全取代传统手术,本组病例全部在单一鼻内镜径路下完成。筛窦内病灶一般易清理,因上颌窦口位置高,内镜视野有局限,上颌窦内下方暴露不清,一般需扩大上颌窦开口,尽可能向前下和后下扩大开口,在不同视野内镜下配合不同角度的组织钳、吸引器,彻底清除窦内真菌块。我们的经验是,术中清理完大部分真菌块后,予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术腔,冲洗时应有一定的速度和力量,利用水流的作用使隐蔽的真菌块松动而便于清理。值得注意的是,冲洗前应提醒患者,以防误吸,冲洗时术者和助手默契配合,及时吸出冲洗液。实践证明,此方法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清理出角落的真菌块,且未出现误吸。术后综合治疗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定期鼻腔清理,清除囊泡,分隔粘连,鼻腔、鼻窦冲洗,及

时开大阻塞的窦口。

参考文献

[1]Romett JL,Newman RK.Aspergillosis of the nose and paranasal sinuses[J].Laryngocope,1982,92:764-766.

[2]韩德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7,76-77.

[3]韩德明.鼻内镜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0-81.

(收稿日期:2008-09-11 修回日期:200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