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剖析各国文学伪译创作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剖析各国文学伪译创作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伪译文学创作翻译学术国际空间

论文摘要:伪译是一种与通常的翻译行为相伴而生的反常翻译现象。它与文学创作和翻译都有复杂纠葛的联系。对该现象的考察和研究属于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阈际空间研究议题。本文详细探究了伪译的含义,它与文学创作、翻译、学术的关系。它的成因及类型,以及它的社会价值和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作用。

1概念的提出

道格拉斯?罗宾逊(DouglasRobinson)在《翻译研究百科全书》中指出,“伪翻译”(pseudo-translation)作为一个流行于文学领域的术语至少可以追溯到安通?波波维奇(AntonPopovic)在1976年对“虚假翻译”(fictitioustranslation)所下的定义。后者说:“有的作者为了赢得广泛的读者支持,将自己的创作假借翻译的形式出版以迎合读者的期待。这些作者试图利用‘翻译’的人气来实现自己的文学抱负。从文本理论的角度看,虚假翻译可以定义为所谓的准元文本。也就是将作为元文本被读者接受的文本。虚假翻译的出现通常受主观目的驱使。

2.尴尬的灰色地带

波波维奇的“虚假翻译”即我们现在通常意义下的“托翻译之名实创作之实”的行为。而罗宾逊言下的“伪翻译”是否有同样的内涵?答案是否定的。罗宾逊认为:“由于社会或文本自己的原因,凡‘原创’或‘派生’身份可疑的作品都叫伪翻译。如此一来,那些假装或常被当作是翻译的文本因为“派生”身份可疑理应是伪译;那些常被误认为是原作的文本由于“原创”身份可疑,也该算作伪译。也就是说罗宾逊的“伪翻译”比“虚假翻译”有更丰富的含义,它包括了伪译和伪著。

伪译和伪著都属于伪翻译的断言乍听之下荒诞不经:伪译是真创作假翻译,而伪著是真翻译假创作,两者之间似乎一目了然。事实上,一个作品到底属于翻译还是创作有时会让人难下断言。例如,《生活圣经》(theL/V/irgB/b/e)的作者明确宣称他们这个诠释本虽然是根据一些原有的《圣经》英译本修改而成,但并没有参照希伯来、阿拉伯或希腊语版本,且该作品实际是用通俗易懂的日常话语对《圣经》的意义进行解释。因此它属于创作而不是翻译。但是大多数读者都倾向把它当成一个译本。从读者角度说。《生活圣经》是译本但被披上创作的外衣所以算是一种伪著;从作者的角度说。它是创作却被误认为是译本可算是一种伪译,这样,同样一个作品有了两重身份。总之,罗宾逊的观点从一个极端的角度让我们看到翻译与创作之间常常没有确然截然的分界,它们中间存在一个灰色混沌的地带。正因为翻译与创作的界限模糊才导致了伪译和伪著的复杂纠葛。脱离了这个意义说伪译与伪著都是伪翻译是不合逻辑的。我们关心的另一个问题是:伪译是翻译吗?传统的翻译观认为,伪译不涉及真实的语际转换,它与翻译之间只存在名义上的挪用关系;没有原文的“翻译”实在难登翻译的“大雅之堂”。图里却在《描述翻译学的基本原理》一文中指出:“任何目的语话语,无论基于何种理由,只要它在目的文化中被当作译本来呈现或接受,它就可以被当作‘译本”’(Tour/,,1985:20)。“伪译(pseudo-translaitons)或假译(ficittioustranslations)指那些被当作译本呈现而在其他语言中缺少一个对应原文,因此也没有实际‘转换操作’和翻译关系的文本。”“被当作译本”的文本是一种“假定的译本”(as.sumedtranslation),也就是说把一个作品当成译本呈现在读者面前首先在心理上假定了它译本的身份。对于认可伪译是某种形式的翻译的人而言,抬高“伪译”的身份,让它接近“真正的翻译”是一种角度。下面一位学者则从降低“真正的翻译”的角度缩小了“伪译”和“真正的翻译”的差距。乔治?拉多(GyorgyRado)认为,伪译指那些过分偏离原文的目的语文本(Rado,1979:187)。是否可以称作伪翻译,要视其与原作的背离程度而定,比如将小说文体的原文改编成剧本文体的译文可称为伪译。这里的翻译行为在传统译论的标准下“证件齐全”,只不过译者将原作的形式完全抛开,只留下原作的内容,这样的“翻译”又有什么道理认为自己比“定案”的伪译更有资格叫翻译呢?历史上许多被人们认可的翻译行为虽然有对应的原文,却打着翻译之名施改写之实。例如,严复把赫胥黎的EvolutionandEthics翻译成《天演论》时,突出了作者想要批判的“进化论”却省略了书的主旨,即“伦理学”。这样的翻译可以说与原文的主旨背道而驰,但有多少人否认它是翻译呢?相反,有的伪译虽没有固定的、书面的原文,但它以一些史料或口头流传的资料为基础,在内容和框架上都相当紧跟材料,未必就不符合传统译论的“忠实”标准。作为翻译历史上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文化现象,伪译在其神秘面纱被揭开之前曾一度在文化中起到与“真正的翻译”别无二致的功能,所以它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我们应该打假的对象。我们首要的任务不是开会讨论该给不给它颁发“翻译”的荣誉勋章,而是探究这种独特现象出现的社会和历史原因、了解它在当时社会所起的作用,以及它能给我们现在的翻译研究带来的启发。

“伪译”到底是什么?译本与原作之间传统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正在受到质疑,取而代之的是“关系网络”或“互文性概念”(Gentzler,1993:138)。“只要看看人们如何使用‘翻译’这个术语,以及人们对待真实的‘原文’这个概念的态度,我们就能发现要辨别翻译行为是否发生难度越来越大”(Bsasnett,2001:39)。绝对点说,翻译与创作的不同只是在处理原料时表现形式上的隐显程度不同而已(童亮,2002:64)。创作和翻译之间没有一个结构清晰的分水岭,只有一个混沌的连续带,借用马瑞林?罗斯(MarilynRose)的话,这是一个阈际空间(1interliminalspace)(Rose,2007:8)。伪译这个具有双重特性的翻译现象正是处于创作与翻译之间的阈际空间,根据对原始材料加工的隐显程度或偏向创作一端或偏向翻译一端。伪译的本质是创作,但它与翻译的联系是内嵌式的,因此它能为作品的文学批评提供新视角;伪译在外表和功能上与“真正的翻译”相差无几,它理应属于翻译研究的范畴。韦努蒂在此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他引入“学术”作为第三维度,并指出伪译的存在缩小了翻译、创作和学术三者间的距离。他说:“翻译可视为一种创作,但是这里创作被重新定义为派生而不是自发形成的。……翻译也可看作一种学术,他们都依赖以往的研究成果,都不能完全正确地反映作者的原意”(Venuti,1998:43—44)。也就是说韦努蒂认为原创并不是自生的,而是作者利用久已存在的文化素材,经过重新整理,按照某种价值观,重新写就的,翻译和学术也同样如此。法国作家皮埃尔?路易斯的《比利蒂斯之歌》号称译自一个叫比利蒂斯(Bilitis)的希腊女诗人,后来被读者发现是路易斯的创作。韦努蒂认为这个作品虽是路易斯所写但并不是他自我感情的抒发,而是他累积资料的派生物,是学者的研究。这样伪译被纳入创作、翻译和学术三个阈之间。总的来说,伪译与翻译、创作和学术紧密相连,它与翻译的交集是功能、与创作的交集是本质、与学术的交集是过程,它是处于这三者中间灰色阈际空间的特殊翻译现象。它迫使翻译研究者考虑突破传统的规定性思维模式的束缚,探究“翻译本身”之外的许多东西。

3.伪译出现的原因及其类型

总结了五种伪译在社会文化中起到的作用:1)为文化进口新鲜事物打开方便之门,假托翻译能增加文化对偏离权威模式和规范的容忍度;2)作者能在翻译之名的掩盖下改变创作风格,而不用承担随之而来的风险;3)作者将自己的作品伪装成一种优势文化的作品以争取读者的接受;4)由于译文的外国血统及其“不在场”,审查制度对译作更宽容;5)偶尔出现的大批集体伪译反映了目的语文化的内部整合以及发生真正翻译(或者伪译)的一个特定文化分支的地位与作用(Toury,2001:41-43)。

由此我们看到伪译者的最终目的是顺利推出他的作品,手段是假托翻译的形式,客观效果是为目的语文化注入了新鲜事物。我们从伪译者与其他参与因素(读者、赞助人或批评人、目的语文化)的关系人手,归结出三个伪译出现的原因:1)伪译可以让伪译者尽量争取更多读者的支持;2)伪译可以让伪译者少受批评界与赞助界的诘难;3)伪译可以让伪译者促进目的语文化内部的整合与完善。

苏珊?巴斯奈特整合了图里的伪译概念及其出现原因,归纳出伪译的五种类型:1)伪造的原文。即不存在具体、独立的原文,“译文”的形成来自一些零散的资料。2)自我翻译。即同一个作者用两种语言创作的文本形态,其中一种被认为是另一种的翻译。3)创作的译文。即一个译者把他偶尔的创作冠以翻译之名加以发表。4)游客变译者。即旅行作家在刻画其他文化中他者的形象和对话中,刻意使用带有强烈甚至夸张的异域色彩的语言(如洋泾滨式的英语)使那些接触不到所描写的异国文化的本国读者相信它们是从外国人口中翻译而来。5)假译。即作者(通常是小说家)刻意使自己文章中的对话看起来像是发生在另外的语言中,如使用仿中世纪的英语来表达对话是从别的古老语言翻译得来而不是发生在英语语境中(Bassnett,2001:29-38)。仔细辨别发现,这种分类有些层次不清,存在重复和部分包含的现象。

首先看第一、第三种伪译。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缺乏对应的书面固定原文:从假托的原文文化中收集一些零碎的资料作为创作的素材,最后把创作的作品冠以翻译的名分。它们可归入同一类——TypeOne:无原本可参照的伪译。这里的虚假作者或者是外籍“查无此人”的虚构人物,或者是国外知名作者(常常已故),而所谓的“译者”往往是真实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