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信息技术在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让无味的古诗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呢?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能帮忙做到!它可以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我们只要把它合理地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古诗文教学质量。在本文中,笔者就浅要谈谈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古诗文课堂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119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向上有着重要意义。但现行语文课本中,古典诗词作为教学基本篇目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并且大多仅作为单元或整册教学之后的课外诵读内容,因此往往被有些语文教师忽视。目前,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古诗词教学存在着两大误区:一是学生“学”的误区。很多学生觉得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学那些在日常交际中很少用到的古诗词,没有多大的价值,无非是考试时的几句默写、做几道赏析题。二是教师“教”的误区。其一,把古诗词课当作文言文来上,以读懂字面意思为目标。教师引领学生解释词语,找出特殊用法,甚至把诗词翻译成白话文。这样,学生只能获得一些表面的东西,掌握一些支离破碎的文词,至于作品的意境、感情就无从得知了。其二,把诗词课当作背诵课来上,让学生死记硬背,对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作品表现风格、作品体现的意境等不加任何分析。其结果不但将古诗词最具价值的神韵剥离肢解,而且也使得相当多的学生对古诗词兴趣索然,乃至厌学。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可见,古诗文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如何让无味的古诗文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呢?笔者认为,信息技术能帮忙做到!它可以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先进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只要我们把它合理地运用到古诗词教学中,其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唤醒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古诗文教学的质量。概括起来,笔者认为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生古诗文课堂学习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以课件形式呈现给学生自学古诗文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笔者认为,掌握以下几点对教授学生自学古诗文有较大的帮助:1. 读准字音,把握节奏。2. 借助注释,初解诗文。3. 深情朗读,图文结合。4. 抓住字眼,体会情感。5. 想象前景,体会意境。
例如,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在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的基础上理解体会意境时可抓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本联写作者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二、运用信息技术尝试古诗文吟诵形式的多样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古诗文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古诗文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吟诵不再仅限于个体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固有形式。我们还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的音效尝试一些更新颖的吟诵方式。例如:1. 运用配乐进行师生配合读,这样能激发学生有感情地吟诵。2. 渲染气氛下生读师和法,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 结合视觉画面手舞足蹈法,这一形式动感活泼,适合中低段学生。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在诵读这一版块的形式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多读了对古诗词的感悟自然也就更深了。
三、古诗词的学习要借助图片等让学生有画面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古诗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根据诗句去想象画面,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更要巧妙地运用多媒体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情境。那形象、直观的效果可以增强对学生的感官刺激,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如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达到以情激情的目的。
例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借助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此诗所描绘的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直观感受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人情美的手法。诗人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四、利用信息技术关联学习相应的古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生囿于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等方面的原因,对古诗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肤浅。在这种情形之下,多媒体技术则能变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的视觉画面,丰富自我感知,拓宽生活见闻,实现“情境教学”,从而顺利地再现古诗文中的人、事物,便于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古诗文教学,可以在形象的大小、远近、虚实、动静、繁简、抽象与具体之间实现转换。而且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有效地渲染气氛,制造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引起教师、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利用信息技术,将时代背景、学习方法或呼应等关联学习其他古诗词,能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例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由《游子吟》的学习关联出示孟郊写的另一首诗《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这一关联学习,学生对母亲思念儿子的感悟就更加透彻了。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诗,还连带学习掌握了意境相同的另一首,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信息技术将古诗词学习娱乐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信息技术本身具备无所不能的信息呈现方式,可以用情景模拟、游戏、动画、视频来展现各种学习材料,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活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离不开情,离不开趣。
古诗文作者能把景化为一首诗,把情融于一首诗。需知,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孩子,我们也可把古诗文化为一首旋律熟悉的歌舞,深情地吟唱,动情地演绎。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能创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习环境,可有效地改进教学,实现以下几个目标:1.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使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学生获取、选择、传送、加工和利用信息等的信息素养;3. 能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笔者相信,将信息技术与古诗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一定能让古诗词的教学课堂充满诗情画意,为语文教学改革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开拓一片新的天地。
(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县第三中学 342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