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文化教育: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对语文教育而言,语文教师的骨子里的文化传承信仰总是时时提醒我们: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形成的土壤,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融入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习惯养成、文本探究、综合性学习和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把传统文化的精粹浸入骨髓,这于语文教育而言,至为重要。她可以让我们的语文教育焕发出蓬勃的生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关 键 词】 语文教育;浸润涵养;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 范维胜,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语文学习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语文教学法委员会理事,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课题研究先进个人,中语会全国优秀实验语文教师,首届“语通杯”中学生个性文学鉴赏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特等奖,教育部语文出版社名师成长大讲堂客座讲师。

“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没有用处。”莫言在诺贝尔文学颁奖晚宴上说了这么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有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就在于她没有用处,因为没有用处,我们的语文教育就可以摒弃功利。

虽然我们所有的教育者都知道,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兴趣比成绩重要,良知比对错重要,成长比输赢重要,甚至旅行比课堂重要!可是,太多时候,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长甚至我们的老师自己仍然走不出应试与分数的牢笼,所有的重要,都显得微乎其微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渐渐地远离了中学的课堂,甚至是语文教育的课堂。

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尴尬之至,令人心痛。如今的学生,你不能说他们知识面不广。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多元,外来文化和俗世文化成了他们追逐的主流。不少中学生不懂传统文化,缺乏人文素养,文史知识匮乏,民俗文化无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语文教育的悲哀。其实,语文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它不仅肩负着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责任,更承担着文化教育、审美教育的重任。可是我们语文教育的实际操作中,对前一种功能过于放大,过于看重,只满足于教给学生阅读方法、写作技巧、答题思路、得分采点,功利化的语文教育,让语文的文化性严重缺失。

如今中国传统文化受西方文化的冲击程度之烈亘古未有。我们年轻一代特别是中学生越来越远离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是一代无根的孩子,用着尿不湿,吃着肯德基,看着韩日片,过着洋节日,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冷漠无知。试想,如果一个人失去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就不可能了解自己的历史,也无法审视现实的处境,甚至于数典忘祖。他就可能对自己身处的家庭、社会缺乏责任感,这是危险的教育处境!所以,我们语文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要运用智慧和策略,采用恰当的途径,激发学生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点燃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以达到“体认中华文化、厚植传统精神”的目的。

一、在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中植入传统文化

语文学习习惯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和个性品格发展至关重要。在学生的语文习惯的培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植入传统文化的内涵,学生的学习习惯形成了,传统文化的基石也就奠定了。

1.每天两个一:课前一个成语,课后一句名言警句。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沿用的,形式简单而意义精辟的词组或者短语。大多的成语背后都有一个特别精彩的故事,形式简洁,内蕴丰富。积累一定数量的成语,明白成语的意义及内涵,再追溯与这个成语相关的故事、典故,既可以积累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又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

名言警句是劳动人民或名人贤士在一定的历史长河创作积累下来的简单而又意义深刻、发人警醒的句子,闪烁着传统文化智慧的光辉,颇具哲理。诸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苟以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让学生记诵积累,分类整理。或爱国,或诚信;或修养,或理想;或励志,或孝顺。让传统文化在名言警句的记诵中浸润学生心灵。

2.每周两个一:每周一张古诗文书法习作,每周一段《论语》背诵。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不仅历史悠久,诗人众多,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一绝。古诗词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一座宝库。而书法又是另一座丰碑。中国的书法艺术是国粹,要通过书法写出气象、写出灵魂、写出境界、写出思想、写出人生,也许我们根本不能给予学生这样的境界,但通过古诗文书法的习作练习,至少可以让学生去积淀文化,养成素养。

古人有半部《论语》治天下,所以《论语》的精髓、灵魂不能不去探究。我们的语文教材中也有《论语》节选,但是学生只是停留在读读背背的浅层理解上。每一周利用一节课,讲一段《论语》,汲取精华,让学生在理解之余记录下自己的点滴感悟,这样久而久之,浸润有序,不会加重学生负担,而优秀的文化向雨露一样滋润在学生的心田。

3.每月一个文化专题。

中国的灿烂文明是各个时期优秀的中华儿女创造的,顺着他们的足迹我们可以理清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脉络。语文教材编选的古代文化经典的优秀篇章是我们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凭借,对这些经典的篇章追本溯源,形成一个个文化专题进行探究,就会很好地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的熏陶。例如学习陶渊明的相关作品后,我们可以探讨一下“隐士情怀”;学习蒲松龄的作品后,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志怪小说”……这样久而久之,探讨优秀文化的传统的氛围自然而然形成了。

4.每学期一次的优秀传统文化学习成果展示。

学生积累的文化素材需要呈现,学生学习的文化成果需要汇报,那么每一学期的中华优秀文化成果学习展示就给了学生一个绽放的舞台。或书法佳作展示,或《论语》解读笔记展示,或千古美文朗诵比赛或古诗词默写比赛,或诗词情境短剧表演或古文化常识抢答竞赛,甚至是文化专题小论文评比等,形式不拘一格,旨在让学生形成良性的传统文化学习的习惯,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

二、在课文、名著的文本探究中汲取传统文化

首先,知人论世,寻找文化源头。作家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经历是其思想形成的根基,如果抛开作家的生活时代去研究他的思想、作品主题,那只是架空的研究。学生在理解上自然是一知半解。对历史文化名人,尤其是凭借思想影响一个时代的作家,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去探究作家所处的时代的文化方向,探究其思想的成因。例如,学生都知道杜甫的作品风格是“沉郁顿挫”,但形成这种风格的原因,则是和他的生活和时代有关。杜甫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时期,他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撞上这个动荡的时代,个人的离散、贫病交加,悲慨满怀的诗人一直心系国家安危、黎民疾苦,所以他的诗歌必然有着深沉的忧思、深厚的情感,满腔喷薄欲出的悲怆被压抑,释放出来,自然是沉郁顿挫。这样,学生就会在心底里镌刻下杜甫诗歌的低徊转折的旋律。

其次,激情朗诵,共鸣文化情感。语文能让学生在朗诵中进入意境产生共鸣,这是其他学科的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历代的启蒙教学,《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的着力点都是在诵读上。我们的语言,声韵和谐,金声玉振,非诵读不能体味诗人创作的初衷。例如《别董大》,一二句描摹劲舞的凄清,我们要读出悲凉之感,读出人物离别的伤痛之感。三四两句体现出了作者的境况,“丈夫贫践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诗人在困境中自信、乐观、积极,同时又希望朋友乐观自信起来,我们要读得慷慨激昂、鼓舞人心,面对朋友的一片深情,听着朋友的激励的话语,曾经的挫折失意烟消云散,我们还得读出自信豪情。我们在诵读中达成学习目标,与诗人产生共鸣,送别文化浸入心田。

最后,巧借名著,渗透文化要义。名著阅读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如果教师可以针对传统文化的的浸润需求,对学生的名著阅读的时间和篇目做一个统筹的安排,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阅读训练。教师根据人教版教材后面的名著阅读的推荐书目,每星期上一节专门的名著阅读导读课,让学生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阅读,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迈进文学名著的神圣殿堂,从而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在学生感受传统文化博大的同时,再领着学生进入阅读的深水区,针对名著中精彩的章节、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感受形象的人格魅力,体悟形象内蕴的文化,洗礼精神,净化灵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人物形象身上体验了感恩、诚信、勇敢、正直、道义等传统文化的真正内涵。为了检验学生的真正阅读效果,我们每个月在班里举行一次读书汇报会,读书汇报会的形式可以多种,如读书内容报告会、人物形象讨论会、读书观点辩论会、读书心得演讲比赛等。譬如读了《水浒传》,可以举办“我心目中的水浒英雄”分享交流会,或者“我最喜爱(佩服)的水浒英雄”读书演讲比赛;譬如读了《三国演义》,可以举办“曹操是英雄还是奸雄”读书辩论会,或者是“刘备的眼泪有用么”读书讨论会等,这样的名著阅读既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又满足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心理,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让传统文化的要义得以传承,从而实现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阅读应当成为孩子掌握知识的极为巧妙的工具,同时又是丰富的精神生活的源泉”的目标。

三、在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践行传统文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实践性很强,所以我们的语文教育可以利用语文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以某一个传统的节日或文化标志为契机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的实践活动。例如,学习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我们就可以在这一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上网去查询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文化活动。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与那些著名的历史文化人物有关,你是否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你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等,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整理资料、撰写报告,用网页或者PPT演示文稿的形式在班级中交流展示。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看《屈原》、唱《橘颂》、吟《离骚》、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文化节日,从查阅资料到文化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文化传统,学国语言,在节日氛围的营造中,学生们深切地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特有的传统文化。如果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都能在自己的传统文化节日,如春节、元宵节、、花朝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让学生去探究节日风情,研究民俗文化,体验文化传统,那洋节日就会离他们渐渐远去,这样的文化传承的意义极其深远。

我们的语文教材里那些积极向上、向善向美、富有情味的民俗内容,如脚踏一方土、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探源、戏剧大舞台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蕴藏着语文学习的宝贵资源。它们涉及的素材、人物、语言、风格、地域背景不同,这就给我们的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极大的空间。我们学习时,可以依据文中的民俗文化为主线,重点赏析,赏其事,明其俗,嚼其言,悟其道。例如学习《吆喝》一文,我们不是在课堂上让学生走热闹学吆喝,而是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俗文化,体悟民族精神,把握文化内核,感受语言风格。

四、在作文训练中剥开传统文化的内核

如何把作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在学生的作文训练中剥开传统文化的内核,笔者作了以下尝试。

1.记叙文的写作可以让学生从传统文化的不断积累入手,从各地的风土人情、人文风貌、民风民俗等地域文化着眼,引领学生就地取材体味身边的传统文化,然后进行记叙文的写作训练。这样可能会更能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因为就地取材,亲身体验,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说的有趣,说的有据,说的有理。利用影像设备把当地的优秀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传统工艺、文化名人介绍给学生,再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在考察中产生剥开传统文化内核的欲望或者热情,然后再写进自己的作文中去,编辑成一个个文化采风小故事,学生就会兴味盎然。

2.散文的写作训练可以引领学生从传统文化的底蕴入手,不断思考甚至反思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糟粕,写出古为今用传递正能量的散文来。这一方面的实践,文化散文大家余秋雨给了我们很多的借鉴。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将散文创作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在历史的长河中行走,并且熔铸了自己独特的思考,散文中蕴藏的文化独标高格。诚然,像余秋雨这样的散文大家的创作,无论是模仿还是借鉴,对于中学生而言,可能都是难于上青天的事。但我们也不能低估现代中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学习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用散文的手法对一些传统文化现象进行思考、阐释、分析、探讨,意在剥开传统文化的内核,不求过分的高深深邃,但求学生作文中思想灵光的闪现。

3.诗歌的写作是对传统文化承传的一种最具个性化的方式,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新诗,它都是以形象的思维,凝练、含蓄、隽永的语言,优美的韵律给人以感染,特别是古典诗词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复沓重唱的吟咏,给人以无穷的回味。所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不妨鼓励学生尝试写作诗歌,以写作来感受自由奔放的浪漫主义和气韵沉郁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那是多么有意义而又快乐的事。

传统文化是一段历史的沉淀,是一种精神的张扬,是一种意志的艰辛,是一种涵养的滋生,更是一种财富的馈赠。她永远不是一个标签式的概念。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我们的语文教育焕发出蓬勃的生命,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语文教育不可或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