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格里格《e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与演奏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格里格《e小调钢琴奏鸣曲》作品与演奏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注:(作者简介:裴娜(1973- ),女,汉,河南开封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音乐教育。)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河南 郑州450052)

摘 要: 格里格是19世纪下半叶挪威作曲家。这首e小调奏鸣曲是格里格创作的唯一一首钢琴奏鸣曲。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已经可以感觉到格里格音乐的独特魅力,以本曲为例,分析格里格的音乐语言及创作风格。

关键词: 格里格;音乐语言;创作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

Grieg 's e Minor Piano Sonata and Its Performing Analysis

PEI Na

爱德华•格里格(Edvard Grieg)是19世纪下半叶挪威浪漫派、民族乐派代表人物。1843年6月15日生于卑尔根的商人家庭,1907年9月4日卒于同地。他的很多作品深受肖邦的影响,因而被誉为“北欧的肖邦”。他经历了挪威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的年代,具有进步的民主爱国思想。他沿着布尔、诺拉克等人开创的道路,努力钻研民间音乐;作曲家L.M.林德曼搜集、出版的《挪威山区民间曲调》、《挪威民间叙事曲曲调》等集子,成为他创作的音调源泉。注:(沈旋、谷文娴、陶辛《西方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年版。)在创作实践中,他借鉴欧洲各国音乐传统,特别是19世纪以来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成果,通过对民族历史的歌颂,对祖国大自然和民间生活的艺术感受,创作出具有挪威民族特色和浓厚乡土气息的音乐。

一、关于作品与演奏

作品《e小调钢琴奏鸣曲》Op.7, 是格里格青年时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中作的唯一一首钢琴奏鸣曲,创作于1865年,是他在莱比锡音乐学院学成回国后的第三年,1866年10月15日由格里格自己首演。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已经可以感觉到格里格音乐的独特魅力。乐曲素材新颖,生气蓬勃而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作者本身就是钢琴高手,因此充分发挥了这一乐器的性能,形成了十分自由奔放而多彩多姿的风格,本曲虽然在曲式方面因循传统,但在许多细微末节处,却有各种新颖的创意。在这首钢琴奏鸣曲中可明显感觉到德国古典音乐风格,特别是贝多芬对他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感到形象中散发着年轻人的热情与朝气。

《e小调钢琴奏鸣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中庸的快板,e小调,2/4拍,奏鸣曲式;

结构分析如下:

第一乐章是中庸的快板,2/4,节奏感强烈,具有贝多芬式的坚强性格,并带有极大的冲击力,主部强大的动力性与宏伟的气势贯穿全曲。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包含两个动机,第一动机以单音下行旋律线并配以左手分解和弦开始(图1)。

经过左右手快速的交替琶音和四个连续的强力切分和弦,进而引出第二动机。第一动机演奏的时候,右手力度应当控制在(P)的范围(1―6小节),下行旋律线整体应弹的深沉、连续,左手是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弹奏时要控制稳定,音色轻而透彻,音量不要超过右手,充分体现出右手旋律的美感。左右手快速的交替琶音,力度要快速的由弱渐强,四个连续的强力切分和弦(图2),弹奏要坚决,不要有拖沓的感觉,进而引出第二动机。注意第8小节的十六分休止符,一定要给充分,这样才能使9―12小节的力度变化具有意义。

第二动机(13―24)前四小节旋律完全是第一动机的复制(图3),但是单音变成强力的八度进行。第十三小节力度是“ff”,演奏时应强调出来。后八小节是快速的插句,它的结束又使音乐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25―36小节,整体上是八度音程的连续演奏,音乐形象单一,有些呆板,但旋律内部有一种力度渐强的动机,音乐形象就可以流动起来。从33―36小节是主部主题向连接部主题转折的地方(图4),在演奏的时候,前三小节的力度要渐强,节奏要逐渐收紧,最好做一个rubato节奏,当音乐效果达到极限的时候,第36小节渐轻渐慢。第二动机整个音乐有一种力量聚集的动力,为后边连接部的到来做好了铺垫。演奏时要注意每小节的重音要突出。

连接部(37―65小节)整个音乐主题的动机,实际上是来自呈示部第二部分的音乐元素,演奏的时候前八小节整体是一个渐强,同时要突出每小节第二拍的重音。后二十一小节需要特别注意,这一段的音乐动机似乎是格里格钢琴作品创作中具有标志性的段落(图5),例如在他的《a小调钢琴协奏曲》中也有类似的音乐动机,往往出现在往重要音乐段落转折的地方。演奏时要注意渐强和减弱的力度对比与渐快和渐慢的速度对比。

副部主题(66―81)的出现,使音乐变的亲切、优美、舒缓。副部主题的音乐,是在e小调的关系大调G大调上奏出的(图6),这种副部主题在主部的三度调上出现,起到了丰富调性的色彩。十六个小节的力度与主部主题相反,音乐开放,与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副部主题旋律主要由单音旋律构成,要弹的连贯、优美,演奏时要运用腕部柔顺的动作把每个音歌唱般的连接起来,并注意踏板的运用。从74小节开始,副部第二动机,音乐主题变为切分节奏,弹奏时要注意右手重音力度的控制和左手琶音的力度控制。在第80、81两小节中要注意运用渐慢的手法,平稳的过渡到发展部。

发展部(82―129)是主部主题陈述发展的新阶段,它以主部主题材料作为音乐发展的基础,把主题的变化、形象的发展与矛盾的冲突交织在一起,并与其他部分的材料配合展开,使音乐的戏剧性更强烈,音乐形象揭示的更充分。

82―93小节是发展部的第一阶段,以陈述、节奏变化展开,使多种的力度层次和变化音在发展部中充分的表现出来。又通过不同的伴奏织体的运用和力度的变化,造成乐思发展的积极动力。在演奏中,由于这段音乐后八小节伴奏织体由三连音替代前边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图7),因此要特别注意左手力度的运用,不要出现忽强忽弱的感觉。

94小节开始是发展部的第二阶段。音乐节奏变为6/8拍子,前十二小节音乐转到Ab小调上(图8),并运用主部主题的音乐动机进行节奏变化。后十二小节音乐又转回e小调上,音乐基本复制前十二小节的音型节奏。通过变化节拍和连续转调逐渐把音乐推向高潮。演奏时应充满激情,节奏稳定,注意音乐主题旋律线条的突出。

118小节开始是发展部第三阶段。这段音乐先是左右手同时的震音,逐渐过度到三、六音程的连续进行,通过节奏型和力度的变化,推动音乐的发展,使音乐进入再现部。弹奏这段音乐要一气呵成,力度由弱开始到达极强,内心充满激情,同时注意三连音第一个重音要弹的突出。

再现部(130―229小节)

使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下的发展部趋于稳定,为乐思的发展做出明确的结论。按奏鸣曲的一般原则,再现部与呈示部主要的区别是:再现部主、副题在调性上取得一致。而这首奏鸣曲例外,主部主题和呈示部主题一样,先是e小调,后转为G大调,并没有象其他的奏鸣曲一样,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最后都转为作品主调,而是保留了呈示部中主题与副题一样的调式布局。这一段中基本上保留了和呈示部一样音乐结构,只是音型处理方式稍稍不同。(图9)

结尾(209―229)部分,格里格运用呈示部主题,在调性和音型上加以变化发展,用第一主题旋律形成的强大有力的结尾来作乐章的结束。(图10)弹奏时要很好的运用腕部呼吸,将左右手的连续八度进行弹的准确、干净而有把握。最后在主部音响结束全曲,应弹的果断、有力。

第二乐章颇似行板,C大调,4/4拍,自由的变奏曲式。

这是根据一首民歌式的优美主题而作的变奏曲,(1-8)小节是整个乐章的主题。乐曲以稳定行板、优美如歌的C大调主题开始。前六拍用音后踏板每拍都要换,音色和力度要控制的很轻很歌唱,后四小节在音量和情绪上都有对比。这是织体的变化造成的。

(13-16)小节是(9-12)小节的二度模进音乐在节奏上与前八小节完全不同。节拍由4/4拍变为12/8拍。

(17-25)小节音乐更加活泼、生动。力度也由弱开始渐渐加强至很强。在演奏时要把这段音乐力度控制好,力量逐步从p到ff。情绪上从开始的安静、优美、如歌逐渐活跃至更加生动活泼。(26-32小节)是开始主题音调的变奏。这一次力度的变化比较大,第一乐句是ff第二乐句就变为了pp。音量的控制非常重要。

(33-39小节)的过渡演奏时力度的变化同样很大,37和39小节的两处的rit要很自然。从40小节开始音乐由激动、不平静逐渐安静下来。整首乐曲采用了自由的变奏曲式,乐句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

第三乐章稍慢的小步舞曲风格,e小调,3/4拍,3段体。小步舞曲主题与第一乐章开头相同,这是很有趣的一点。

乐曲A段(1-39小节)重音落在第二拍,舞曲节奏,造成轻松活泼而别有风味的韵律。踏板也是第二拍踩下下小节的第一拍松开。A段的前两个乐句(1-16小节)中第一乐句的力度要控制在弱,在第六小节开始渐强至第九小节力度增至ff,到第14小节逐渐弱下来至p结束。这两个八小节的乐句力度上有一个很大的反差。之后的第三乐句有11个小节,音乐的节奏变得优雅端庄。第四乐句从28小节开始,前四个小节的材料来自于第一乐句。之后的音乐变得沉重有力。

B段(40-71小节)由很工整的四个八小节的乐句组成。调式由e小调转到E大调上,色彩变得明亮起来。节拍由3/4拍变为9/8拍。实际上演奏时内心还是三拍子的感觉。这四个乐句中第一、二、四乐句基本相同,但第一乐句力度为弱,第二乐句力度很弱,由于是八度较多,力度要想控制在pp的范围中,指尖的要求是既要集中下键的速度又要慢。第三乐句的节奏与前两个乐句有些变化,但旋律是用三度关系推上去的。左手的五度和弦作为低音,同样是三度的向属音上推音乐达到高潮。

A1段(72―91小节)有两个乐句组成,由A段第一乐句和第四乐句组成。

第四乐章甚快板,e小调,6/8拍,含序奏的奏鸣曲式。序奏(1-6小节)之后,作为终乐章与第一乐章相对应又出现了富于动力性的主部主题。(如下图:)

本乐章主部主题(7―46小节)从第7小节开始,开头的弱奏好像一种坚定的信念从心底慢慢升起,力度在第16小节由p渐强至23小节变为ff。这里的音乐好像坚定的信念越来越强烈,整个主部主题都贯穿于这种富于动力性的节奏,使人热情激动、激情澎湃。31至39小节的音乐主要使用了和声的发展手法去发展,旋律是四度的往前推动,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铺展开来。从40小节逐渐平息下来力度逐渐弱下来至pp结束。

副部主题转C大调,具有安详、稳重的独立性格,犹如一支圣咏曲调。

副部主题及连接部(47―121小节)在C大调开始后在G大调、E大调上游移了片刻,又回到C大调上来。

从122小节开始音乐进入发展部,(如下图)122―135小节作者采用卡农式的模仿模进手法对主题音调进行展开。从136-162小节采用了模进的手法对主题进一步的展开。从162小节―205小节这段音乐的材料是挪用呈示部主题的节奏之后加以变化发展。

至第206小节乐曲回到再现部。音乐回到的e小调,再现了主部主题,之后的第二主题转调至E大调。音乐转化为宏大的颂歌形象,并以特强的力度奏出,造成强有力的结尾。

二、结语

这首《e小调奏鸣曲》是格里格早期的一首钢琴独奏曲也是他唯一的一部钢琴奏鸣曲,充分反映出格里格的音乐语言和创作风格。在这部作品中,格里格的创作手法汲取欧洲古典与浪漫派音乐的优秀传统。本曲第一乐章在曲式上采用奏鸣曲式进行创作,但在主题发展手法上采用了李斯特式的主题发展曲式手法。在发展部,基本主题有所变化发展,到了再现部,格里格以一个新的形式进行主题再现。第二乐章他根据对比原则,把叫人捉摸不透的、令人惊讶的、偏离主题的一系列对句组织到一个框架之中。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具有一种德国风情,用了一些十一度、十三度的和弦,使乐曲变得有些特别。第四乐章与第一乐章有些相似,使人又一次感到格里格式的挪威气质。注:(张式谷、潘一飞《西方钢琴音乐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格里格运用很多模进、变奏手法来发展主题,旋律清新具有挪威民歌风韵、节奏具有挪威民间舞蹈风情、和声的变化非常多。如采用一些大胆的三或开放五度形成单调的低音,作为一种主要伴奏音型。和弦交替使用大小调的手法。本曲还有一个特征就是突然改变节奏型和速度。格里格在创作中汲取欧洲古典与浪漫派音乐的优秀传统,同时融入本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进行独具一格的创作。从这首乐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音乐的独特魅力,格里格从民间音乐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形成了他独特而新颖的和声语言。在后来创作的钢琴小品中更好的体现了格里格的创作天才,他也由此而被冠以“挪威音乐诗人”。注:(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