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在古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在古诗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小学语文课本选的古诗,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又都朗朗上口,易于记忆,其中有不少名言警句,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等等,对学生有很大的启迪和激励作用。这些古代诗歌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能培养学生观察、联想等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关键词:图文结合;逻辑关系;阅读指导

一、图文结合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

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杜牧的一首名诗。全诗描绘出寒山、石径、白云、人家、通红的枫林构成的一幅深秋美景图。要理解诗意,就要明白以下这些问题:“远上、寒山、白云生处”是什么意思?前两句诗写什么景色?“枫林晚”怎样理解?后两句诗写什么景色?这首诗表现出诗人的什么感情?回答这几个问题,又要弄清诗人观察景物的立足点,诗人是站在山下路边观察景物的,由远到近。教师可以一边提示,一边指导学生观察挂图或文中插图,把诗所描绘的情景再现在学生眼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再仔细琢磨诗句,体会诗人观察、描绘的细致,体会诗中所写的景象与诗人心情的关系,就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又如,教学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两句是诗人从不同角度取景写出来的,表现出庐山的万千姿态。教学时要准备一张庐山风景画作为直观教具,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再结合画面领会诗句。

二、寻找诗句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有些古诗,诗句间有严密的因果、推论等逻辑关系,在教学中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北宋诗人张俞的《蚕妇》:“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这是一首反映社会不公平的现象的诗。借养蚕妇女看到了不公平的现象:那些不养蚕的不劳动的富人及子弟,穿着绫罗绸缎,而养蚕织丝的人,却没有一个人能穿上这种好的丝织物,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极不合理的社会制度。诗的首句写养蚕的妇女进城,第二句养蚕妇女进城回来后哭得很伤心。第三、第四句交代了她伤心的原因。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有因果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引导学生思考,理清诗句的这种内在联系,既可受到思想感染,又能得到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又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咏物诗,借赞美柳树,表现出春风给大地带来一派生机。诗人先写整棵柳树的形象,突出它的形态美、颜色美,再写柳枝的柔和美。第三句设问,使诗意转折;末句点出原因。末句与第一、二句具有因果关系。在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其中贴切的比喻所表现的形象,并把握诗句间的因果关系,能提高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发展智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诗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运用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以二十字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这首诗跳跃性大,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与童子见面后寒暄了些什么?问了些什么?诗中都略去了。因此,可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童子回答中推测问语,填补诗中空白,体会诗人急切想见隐者的心情。从分析童子为何不把作者迎到家中作客,可以想象隐者不愿与世俗人来往的性格。从诗的末句“云深不知处”来看,童子和师父久居山林,势必一同采过药,对于山中何处有药草,童子应了如指掌,师父在何处采药,什么时候时候回来,童子也应知道,但童子的回答却是含糊的,故“不知”实是知实情而不说明的意思。徒弟可能是恪守师训,用闪烁其词的方式婉言谢绝,这就暗示了隐者与世不合的孤高性格和作者寻访不遇的怅惘心情。

此外,教材中还有不少诗篇可引导学生想象其含蓄蕴藉的诗意,用生动语言加以描述,使诗情画意浮现眼前,这也是发展思考力和想象力的一种方式。

总之,教师对于古诗教学要依据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确定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边读边议,弄懂语言文字,再反复朗读,加深理解。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汲取营养,使智力得到发展。

参考资料:

崔增亮.小学古诗教学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袍里乡月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