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新形势下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新形势下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当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全国上下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在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基础上,结合我市农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环境,总结了我市农民的收入现状和制约我市农民增收的因素,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关键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业转型;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我国是农业大国,大多数人口在农村,我国的发展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农村如何发展、农民如何增收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和重点是农民如何实现小康的问题。现阶段,农民能否增收,增收的速度和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而且关系到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关系到党和政府在农村的威信和执政党地位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农民问题,采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去增加农民收入。

我市早就提出了2009年全市全面达小康的目标,认识到农民增收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社会问题,只有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小康,才能实现全市人们的小康。我市立足于全市农民的收入状况,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促进农民增收取得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仍然存在很多不利因素阻碍农民增收。

一、当前我市农民的收入现状

1.农民收入连续增长,收入明显增加。2010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695元,2011年为10312元,到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872元,以约18%的速度增长。

2.非农收入比例大。农村经济以工业收入、乡镇企业收入为主。以2011年为例,地区生产总值为520.67亿元,其中二产收入为288.82 亿元而一产农林牧鱼收入共计我46.99 亿元,农业收入所占份额仅为 9 %。

3.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农民务工收入逐渐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部分,而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未能以劳动力的方式产生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据2009年统计,乡镇劳动力中离开本市6个月以上从业人员约占乡镇总人口的 20 %。

4.农民负担仍然较重。据统计,当前农民费用主要用于支付农业生产、学费、医疗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日渐增长,农业生产费用占农民收入的比重提高。农民对于教育的支出日渐感到吃力。看病贵的问题容易导致一些并不富裕的家庭很快转贫。

二、制约我市农民增收的因素

1.劳动者素质不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市农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对农民形象的传统认识。但是从当前的形势要求看,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文化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种植结构不合里,粮食生产仍然是大多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由于粮食生产周期长,农产品价格偏低,再加上进口粮食产品的冲击,导致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很难增收;二是品种结构不合里。突出表现为名优稀特的经济作物品种少,大路品种多,不利于提高农户经济效益。

3.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小,达到规模经营的只是极少数;二是生产手段落后,机械化水平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低,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防治等技术;四是管理粗放尤其是缺少精耕细作的田间管理以及经济核算,在很多地方仍是“种地在人,收成在天”。

4.信息不灵。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成了真正意义上相对独立的生产经营者和决策者。在这种情况下,农户正确掌握信息,指导生产经营成为其在市场中取胜的必要条件。目前农户信息不灵仍是普遍现象。

5.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农民收入中非农产业的收入呈现加速发展的势头。但是,近几年来城市就业压力增大,乡镇企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下降,使农业劳动力进一步转移发生了困难,导致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6.农业正承受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考验。一方面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价格,而且农产品价格上涨属成本推动型;另一方面我国的单位农产品价格近几年连续下降,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受到来自世界市场低价农产品竞争的压力。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

现阶段农民增收困难,是农业和农村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现实反应,也是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积累的各种深层次矛盾的集中反应。在农业面向市场、农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促进农民增收必须有新思路,采取综合性措施,在发展战略、经济体制、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上有大的转变。当前,就加快农民收入增长提出以下对策:

1.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四种意识。一是树立质量效益意识。我市发展农业必须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把提高农产品质量放在首位,以此提高经济效益。二是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结构必须面对市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不仅要以当前市场行情为导向,还要以未来市场变动趋势为导向,重视开拓市场,抢占市场。三是树立竞争风险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要有风险意识,既要注意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又要增加抗御市场风险的心理和经济承受能力。四是树立特色创新意识。调整农业结构一定树立创新意识,注重特色,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变粗放经营为精细管理。实践证明:农民家庭经营,管好管坏大不一样,在同等条件下,实施精细管理能带来巨大经济效益,农户家庭经营同企业经营一样,必须搞好收支账目记载,搞好成本核算,分析某一项农产品的投入产出比,研究降低成本的途径和对策。同时,营销是产品成效的最终实现的环节,搞好营销,对提高农户的经济效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区域特色,发挥当地优势,促进农民增收。乡镇党委、政府处在新农村建设第一线,任务繁重。只有对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只有把握区域特色,谋划当地发展方向。还要充分考虑当地条件,确定发展思路。不好高骛远,不急于求成。多作调查研究,集思广益,多听取广大农民的建议,找准当地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发挥当地优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民增收。

4.鼓励和培育龙头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力,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各个乡镇各有优势,各不相同。但共同的都需要有龙头企业的带动。无论是工业型的乡镇,或者是农业种植型的乡镇、水产养殖型的乡镇,还是蔬菜栽培型的乡镇,都离不开企业的带动。因而,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农村企业的加快发展,拉动了农业产业化,推进了农村工业化,使农民就地转化为工人。不但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力转移的问题,而且使他们有了可观的工资收入,关键是促进了农民收入来源的多途径增长和快速增长。

5.多业并举,拓宽增收渠道。针对目前农民收入结构单一的状况,从“强二、活三”抓起,激发农村经济活力,靠多业并举增收。“强二”,即增强农村等二产业的发展势头,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抓科学管理,抓市场开拓。同时,要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为依托,调整企业发展的方向,积极发展果蔬加工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走一、二产业紧密衔接连带发展的路子。“活三”,即搞活第三产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重点把农村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个体商贸业和运输业,把农民的闲余时间转移到家庭工副业方面。通过推进两个转移,在农村培植出更多的农民老板和打工者,以此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利用率,拓宽农民收入渠道。

6.加强服务,逐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农技推广部门必须跟踪提供技术指导。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杂志、互联网等传媒,为农民解疑释惑,最快捷地推广普及农业实用科技,满足农民对科技的渴求。并且,对农民要采取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要有针对性地抓好市场意识教育和科技知识教育,培养农民的市场头脑和科技头脑,提高农民一切围绕市场转,一切依靠科技干的致富本领。

7.转变职能,改变和强化政府对现代农业的有效指导。一是转变指导方式,尽可能变传统的会议指导、文件指导、行政命令为政策引导、示范引导、服务引导和市场分析预测引导,积极探索农民乐于接受、简捷实用、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的指导方式;二是转变指导目标。在搞好对常规农业和传统农业指导的同时,要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抓“关键的少数”,把工作指导重点集中转移到与农民增收密切相关,具有支撑主导作用的工作上来。着重搞好高效农业、农产品市场开发、农业科技普及、农田水利建设等工作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好自己不会干和办不到的事情。

8.增加政府投入,改善农业和农村的条件,从夯实农业基础上增加农民收入。(1)逐步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直接投入。将政府对农村农业公共设施建设的直接投入纳入公共财政体制的范围,确保对农业农村的直接投入总体上与全市财政收入同步增长。(2)加快农村交通、水利、通讯设施建设步伐。积极争取国债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加快农村公路网络建设,集中建设一批通乡、通村公路,逐步实现公路硬化,积极推进农村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农业基础设施改造的市场化运作过程,改革现行水利建设资金、防洪保险基金、特大防汛基金的使用方法,允许集中部分三项基金作为注册资本,组建农业基础设施改造投资主体,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在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专门设立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栏目,构建农村信息平台。(3)加大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新路子,加大政府对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的经费支持力度,对实施农村合作医疗的给予资助。

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随着经济的发展尽快富裕起来。这是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能回避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为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增强促进农民增收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振奋精神,扎实工作,尽快实现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努力开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