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生焦虑状况及对策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生焦虑状况及对策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调查基础上,分析高职生焦虑状况、影响因素并探讨应对焦虑的有效策略。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高焦虑状态比例13.4%,焦虑水平高于国内一般人群常模,焦虑的影响因素按相关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为自我效能感、积极应对、领悟社会支持、消极应对和压力源。自信心培养、积极应对方式训练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是帮助高职生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焦虑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高职生 焦虑 影响因素 应对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一种类型,而不是高等教育的一个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据教育部公布消息,2009年高职院校学生人数比重占到高等教育的49%,因而深入研究高职生心理特点,针对性的建构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提高高职技术人才社会竞争力有重要作用。焦虑是个体在应激状态下最常见的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影响高职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主要心理问题之一,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高职大学生焦虑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预防高职生焦虑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为此,采用如下有较好信度、效度的测评工具:(1)Spielberger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STAI)问卷的中文修订版[1],(2)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CCSPSS)[2],(3)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3],(4)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1],(5)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1]对石家庄四所高职专科院校763名的大学生进行了此项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高职生焦虑状况

高职生焦虑平均分男女生分别为(41.62±7.84),(41.44±7.60)分,与普通人群常模[男性(39.71±8.89)分,女性(38.97±8.98)分]比较,高职生焦虑水平明显高于普通人群(t=3.95,7.24,P

二、 高职生状态焦虑的影响因素

相关性分析显示,高职生状态焦虑与学习、生活、发展、家庭方面的压力存在正相关(p

三、应对焦虑策略

根据本调查研究结果,为预防、降低高职生焦虑,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如下:

(一)降低压力源对学生的影响

本次心理压力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高职生压力源由强到弱依次为学习、生活、社交、发展和家庭,压力水平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一年级新生以学习压力最为明显,其次是生活和社交压力;二年级学生生活、发展、社交压力均最高,三年级各方面压力最小。心理影响前十位的压力源条目是:1、“操心日常开支”2、“升入大学”3、“自由支配时间增多” 4、“不喜欢所学专业”5、“没有考上理想大学”6、“学习方式发生改变”7、“生活环境发生变化”8、“每天须按时上课”9、“被人误解错怪”10、“准备期末考试”。由上可见高职生心理压力水平虽然比普通大学生低,但压力依然是存在的,并呈现了自身特点,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对引起学生焦虑的压力源要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并根据高职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压力特点,着力加强高职生的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生涯规划教育,有针对性地做好高职生学习、社交、生活等方面的适应教育。

(二)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是健全人格最重要的品质,自信的人才能,调试自我,保持适度的焦虑水平,更好地面对挑战。笔者统计了2006~2009年连续4年的新生心理普查结果,半数左右的学生感觉自己缺乏自信,因此要把学生自信心的激发和培养放在高职生素质教育的首位,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评价、接纳自己,形成积极自我概念,并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不断尝试、实践中增长能力,生发自信。

(三)多元思维习惯和积极心态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合理情绪ABC理论,认为事件本身不会直接引起情绪,而是个体对事件的看法。本调查研究也证明了这点,也就是说,对高职生焦虑进行干预其关键在于培养多元思维习惯,改变学生对压力事件的消极认知。任何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习惯以消极思维看待问题,负性情绪就会多,而能客观面对问题,从多个视角分析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体验的焦虑情绪就少。因此,对于正处于一生中人格发展最关键时期,又面临学业、发展、人际等诸多人生课题的大学生们,引导他们学会思考,以积极心态,正向思维模式应对压力,才是减轻焦虑的有效途径。

(四)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大学阶段正是建构自我认同和建立亲密感的重要时期。大学生们渴望得到同伴的认同,渴望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困扰已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原因。许多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具有积极作用,无论较高或较低压力情境下,社会支持良好比社会支持不良的大学生焦虑情绪较少[7]。这启示我们创设一种融合式大家庭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家庭、同学、老师和学校都成为可利用的社会支持资源,无疑是缓解高职生焦虑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又一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下转第112页)

(上接第102页)

[1]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增订版):122-133.

[2]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课题组. 中国大学 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量表手册.2005:6~13.

[3] 张作记,主编,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 音像出版社,2005:187~188.

[4] 翟德春,翟光宇,刘学年,等.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 与抑郁、焦虑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2):254.

[5] 刘霞,陶沙. 压力和应对策略在女性大学生负性情绪产生 中的作用[J]. 心理学报.2005,37(5)637~649

[6] 李伟,陶沙. 大学生的压力感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社会支 持的作用[J]. 临床心理学. 2003,11(2):108~110.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O8030083)

作者简介:

谭淑新(1970-),女,河北唐山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