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篆刻感言 第8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篆刻感言 第8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篆刻结缘不觉已三十余年,回顾一路走来的学艺历程,可谓冷暖自知。喜欢篆刻,纯粹是兴之所致。我先后问学于覃石语、杨允中二先生。石语先生印宗秦汉,平正蕴藉,饶有书卷气,刻印用切刀法;允中先生极力推崇对秦汉砖瓦文字的取法和学习,刻印善用冲刀法,特别讲究用刀的精准和对“偶发生印”的感悟。二位老师的治学思想、审美取向,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使我终生受益。两位先生虽均已归道山,他们兼容并包的艺术思想和正直无私的人格魅力,引领我选择篆刻并成为一生割舍不下的艺术追求。

我从1980年起开始学习平面设计,后在西南师范大学专习国画,无论是设计还是绘画,其中的许多元素都会引发我对篆刻的灵感。如果讲学习过程的话,决无快捷方式可取,艺术才情加勇猛精进,方能学有所得、有所成。而学习过程的扎实深入是形成今后面貌的最大的保证。王静安先生云一日有一日之进境,而每每对秦汉玺印心摹手追,始知真放在精微,解读的过程中去发现那些微妙、多变、自然的处理方法,体察前人在率真快意中流露出的质朴天真。以期将这些艺术手段、方法融入自己的思维里,转换到自己的作品中。这同时也是修正自己思维、习惯、方法的过程。过程走完,便会有一次新的领悟、新的气象,唤起新的创作萌动,也自然有新的面貌,这面貌却不是空穴来风,它有所本,有所依。

我向往那种自然简淡、略带清愁的情绪在印文、线条、点面中生成与流露。但这生成流露须得是自然而然,读一印如品一文,不仅能让人过目不忘,更能使人咀嚼回味,这是我的追求!

早期的创作并不需要有强烈的个性和面目,但一定要有指向性:或师古人静穆;或师古人苍厚;或师古人恣肆,化而为己意。印章风格的定位,一个时期和另一个时期的式样,很难预先设计。甚至现在惯用的线形、结体、章法也并不一定就贴近了自己的艺术本性。但我一直主张要把自己的生理个性和艺术个性有机结合,或沉雄内敛,或恣肆飘逸。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找到突破口,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传统的过程也是总结技法,梳理经验,捕捉动人的表现语言,不断尝试,转换调动各种印章审美的因素及创作手段,化为自用,贴近本真地尝试。此外,印外求印的修炼也不可小觑,勤于翰墨,读书养性,才能在篆法、刀法、章法上达到人印合一的境界,这也是我的追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