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自体血回收中吸引负压控制与血红蛋白尿发生率的关系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自体血回收中吸引负压控制与血红蛋白尿发生率的关系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庄春柳 成新华 黄步英 郑汉琪

【关键词】 自体血

摘要:目的:探讨自体血回收过程中吸引负压控制与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之间的关系。方法:将54例符合自体血回收条件且术中回输自体血超过1000ml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吸引器负压分别调节为100 mmHg(A组)、150 mmHg(B组)、200 mmHg(C组)。观察各组患者在输入回收自体血500ml和1000ml时,尿液颜色是否有变化。结果: C组患者在回输自体血超过1000ml时,出现血红蛋白尿的例数明显多于A组和B组患者,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在进行术中血液回收时,吸引器负压以控制在150 mmHg左右为佳,既可保证工作效率,有利于抢救患者生命,又能降低患者因红细胞受损而导致血红蛋白尿的发生率

关键词:血液回收;吸引负压控制;血红蛋白尿

Study the Relation of Attractic Controlment with Negative Pressure and Happen Rate of Hemoglobinuria During Reclaiming the Blood of Operational Patient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of attractic controlment with negative pressure and happen rate of hemoglobinuria during reclaiming the blood of operational patient. Method: 54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 The different negative attraction pressure are 100mmHg(Group A), 150mmHg(Group B) and 200mmHg(Group C). Then observed the change of urine colour . Result: Hemoglobinuria cases of Group C more than Group A and Group B. Conclusion: Negative attraction pressure with 150mmHg is the best. It not only improves the work efficiency , but also reduces happen rate of hemoglobinuria.

Key words:Blood reclaim; Attractic controlment with negative pressure; Hemoglobinuria

自体输血技术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并已取得良好疗效。其中,术中回收式自体输血能有效补充血容量和减少输入异体血量,既安全又经济,适合于抢救术中大出血的病人。近年来,我院引进美国血液技术公司的新一代自体血回输仪Cell Saves 5应用于各种大型手术和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取得较好的医疗效果。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自体血回收过程中吸引器负压与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吸引负压下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的发生率,进一步探讨自体血回收中吸引负压控制与血红蛋白尿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4例,男27例,女27例,年龄38~65岁,体重43~86kg。手术种类:后路椎管减压6例、椎弓根内固定8例、单侧或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手术22例、椎间盘髓核摘除18例。

1.2 仪器设备:可控制负压吸引器及美国血液技术公司的新一代自体血回输仪Cell Saves 5各一台。

1.3 方法:将病人随机分成三组,每组18例,吸引器负压分别调节为100 mmHg(A组)、150 mmHg(B组)、200 mmHg(C组)。手术开始前用100~150ml抗凝剂(肝素盐水为30000单位肝素/1000ml)对所用管路进行预冲。手术开始后,启动手动负压吸引,经双腔管将手术创面的血液吸入储血罐内,根据回收血液吸入的速度调整抗凝剂的滴入速度,使两者的比例保持在15ml抗凝液/100 ml血液,若抗凝剂使用不足易导致血液在储血罐内凝固,从而降低血液的回收率。当滤过器内的血量达到500ml时,即可采用标准的回收模式对回收血进行分离、洗涤、浓缩和回输。观察各组患者在回输自体血500ml和1000ml时尿液颜色的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软件和成组设计的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处理。

2 结果

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手术种类、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输液量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在回输500ml自体血后A组和B组均未发现尿液颜色有变化,而C组有4例尿色显深褐色,出现血红蛋白尿。当回输1000ml自体血后,A组有2例、B组有3例、C组有8例出现血红蛋白尿。三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 <0.05)

表1 三组患者基本情况(略)

3 讨论

3.1 术中自体血回收的意义:回收术中自体血回输给患者是自身输血的一种方式。有资料表明,术中经洗涤处理的红细胞回输给病人后能明显改善患者体内的红细胞的免疫功能,促进受损红细胞免疫功能的恢复,而且能节省血源,减少和预防输血并发症的发生[1]。虽然在自体血回输过程中,可导致红细胞的损伤及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水平升高,并可引起红细胞形态的轻度畸形,但对红细胞群体的变形能力没有明显不利影响[2]。李西慧等报道,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对红细胞体内半衰期亦无影响[3]。可见,只要符合回收条件的自体血,都应争取回收,既经济实惠,又能减轻目前临床用血紧张的压力。

3.2 术中自体血回收过程中的机械性损伤:术中回收的自体血液流经不同的管道都会产生异常涡流,形成对红细胞作用的切变力,实验研究表明[4]把经过切变力和未经切变力作用的红细胞血灌注离体兔脾脏时,离体兔脾脏会选择性地把经过切变力[<0.01kPa(0.075mmHg)持续2h]作用的红细胞清除。认为这些细胞在体外应力的作用下,变形下降、黏附性增强而易于被清除。将红细胞置于较低切变力作用下[<0.01kPa(0.075mmHg)持续1h],结果红细胞膜通透性增加,钠离子内流增多,使得更多水进入细胞内导致渗透压降低而发生渗血。认为在切变力作用下膜上的暂时性“孔”开放或某局部暂时变薄,允许离子通过,导致临床上红细胞溶血和亚溶血?“延迟性”溶血发生。特别是负压吸引对红细胞的破坏性更大。有人测定[5],红细胞抗正压能力为3个大气压,而抗负压的能力仅为1/3个大气压。吸引器负压大时血流速度快,红细胞破坏增加,特别是当吸引器头被网膜、系膜、肠壁等组织堵塞后,吸引管变瘪,血液在强大负压作用下在管道内往返摔打更加大了血液的破坏。红细胞受损越严重,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的机会也越多。本研究发现,C组患者比A组和B组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的例数明显增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如何减少术中自体血回收过程中红细胞的损伤: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直径约7~8μm,而毛细血管直径是3~5μm,红细胞只有经过变形才能通过毛细血管进行有效循环和物质交换[6]。当红细胞受到损伤后,除了聚集性增强外,变形性也下降,容易阻塞毛细血管,引起微循环灌注不足。有资料显示[7],回收自体血中红细胞钙超负荷是红细胞损伤的主要机制之一。王涛等[8]报道,术前应用钙离子拮抗剂尼群地平对回收自体血中的红细胞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张诗海等[9]报道异丙酚对回收自体血中红细胞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血液回收储血器安放低于手术台10cm,可有效减少红细胞的受损程度,从而降低患者出现血红蛋白尿的发生率[10]。另外,自体血回输时,莫菲氏滴管内液面高度为2/3时,红细胞损伤较少。

3.4 术中自体血回收较适宜的负压控制 :手术操作过程中,要求快速高效、具有较好吸引力的吸引器及时吸走术野的血液,保持术野干净,有利于手术顺利进行。但吸引力太强,容易造成回收血中红细胞受损,使回输血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高出正常水平,患者出现肉眼可观察到血红蛋白尿。从本研究设计的三种负压吸引力可以看出:A组和B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B组和C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因而可以得出结论:术中自体血回收负压控制在150mmHg为宜。

参考文献:

[1]宋毅,李守先,王涛.体外循环术中失血回收、洗涤制备的浓缩红细胞回输观察[J]. 中国输血杂志,2003,16(6):416-417.

[2]万彩虹,董培青,杨.体外循环对红细胞流变学等特性和形态的影响[J].中国体外循环杂志,2003,1(4):216-219.

[3]李西慧,张明礼,张春丽.术中自体血液回收时红细胞体内半衰期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6(4):411-413.

[4]胡志伟.体外循环与红细胞损伤[J].中国循环杂志,1996,11(8):508-610.

[5]段大为,陈德风,王晓莉.体外循环过程中引起血红蛋白尿原因分析[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0,4(2):101-104.

[6]陈亦江,房士琦,李清泉.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对微循环和红细胞形态、功能的影响[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中文版),1998,18(2):84-88.

[7]王涛,张青,阎宪刚.体外循环红细胞钙超负荷与损伤的关系[J].中国循环杂志,1998,13(3):167-169.

[8]王涛,张善通,曹金红.尼群地平在体外循环中对红细胞的保护作用[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1999,15(1):10-12.

[9]张诗海,姚尚龙.异丙酚对体外循环儿童红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华麻醉学杂志,2001,21(7):389-391.

[10]山慈明,黄建民,陈莎莉.血液回收储血器的高度与血红蛋白尿的关系探讨[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