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博物馆招贴设计留白美学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博物馆招贴设计留白美学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在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今天,博物馆平面招贴作为展览宣传的窗口,如何迅速而有效地传达讯息,成为其追求。设计师从中国传统美学“留白”中得到启发,在构成画面形式美的同时,提升了设计的品位和审美格调。

关键词:

留白;博物馆招贴;平面设计;意象

一、何为“留白”

“留白”源于中国画,是指在绘画构图时,专门预留出空间不着笔墨而保留原色,其实本质是通过空白来表达黑与白、虚与实、浓与淡的中国美学思想。在现代设计中,“少即是多”的设计美学思想与中国的“留白”美学有异曲同工之妙。设计不仅是一种技能,实则是在追寻形式美下的审美意蕴和文化内涵。“留白”是如何产生的呢?在《论语》中便有“绘事后素”[1]的说法,《周礼》也讲“绘画之事后素功”,这无不表明绘画与留白有着颇深的渊源。中国绘画中所谓的“留白”,并非空无一物,而是计白当黑,是老子所言的“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2],是一种以虚当实的美学境界。庄子云“虚室生白”,“唯道集虚”[3],无论是诗词歌赋、绘画园林,中国传统美学重视这种“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3]的意境。宗白华先生在《艺境》中讲,以虚带实、以实待虚、虚中有实、虚实结合,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4]。纵观中国美术史,“疏可跑马,密不透风”随处可见。马远、夏圭作画多“一角”、“半角”之景,素来有“马一角,夏半角”之称。中国绘画多有大量“留白”,而描绘也多空灵之境,正如清张式在《画潭》中所言:“空白,非空纸。空白即画也。”在画家眼中,那画中“留白”之处,是天、是云、是地、是水,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是“笔不周而意周”。[5]这与现代平面设计存在着“共通性”。在平面设计中,留白空间不仅是设计的背景,如果巧妙利用留白,总体设计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平面设计中的留白,对于设计师而言,它不仅仅是构图美学,更意味着无限深挖的幽远空间。

二、博物馆招贴设计中的“留白”运用

在平面设计中,除了文字和图像之外的所有余白的空间够可以称为“留白”。“留白”最大的美学意义在于在节奏与韵律中去寻求变化与统一,让整个版面看上去和谐均衡、主题突出,尤其是在博物馆招贴设计中,在传递展讯的同时,也传达出本次展览的艺术层次和美学格调。在博物馆招贴设计中,画面的冲击力在“留白”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我们发现,适当的留白会使整体设计看上去更加协调,有效地减少了因构图太满而带来的压抑感和不知所措。博物馆招贴设计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如果设计师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反而会使观者眼花缭乱,摸不清出重点,错失宣传的意义。从设计心理学角度而言,完形心理学首先对人的视知觉进行了系统地研究,完形理论认为:人的视知觉是集中在视觉域中一部分事物上的,这部分称为图形,而其余的部分则称为背景。由此,视域中形成了图形——背景的分化[7]。我们也称这种现象为“图底反转”。其实,这在我国传统美学中,便是“留白”的运用。国内外许多优秀的平面设计大师在其作品中都会运用这种以虚带实的图形设计,表现出了“知白守黑”的辩证关系,体现了传统艺术创作的整体观。那么在博物馆招贴设计中,“留白”的运用亦存在着如下几个原则:首先要敢于留白,但也要慎于留白。在博物馆招贴设计中,应考虑的宣传主题的空间位置,通过分析主体形象与背景的关系,合理运用“留白”空间,决定“留白”大小和比例,而这留白之处更是一种视觉语言。例如我为丁中一先生做的展览海报,丁老先生是河南省著名的国画家,国画,尤其是山水,尤为注重“留白”美学,追求“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所以在这组展览海报中,我大胆的采用了大量留白,仅在黄金分割处附上展览元素,一方面达到了视觉上的重心,另一方面也呼应了丁老先生的中国美学。但任何美学形式都是为了更好地凸显艺术设计的意义,所以我们在“留白”运用上也应做到慎于留白,不可盲目而为之。一旦留白,就必须要与展览上的文字或者图片有相互呼应的地方,要有过度的过程,要把握好节奏和韵律,避免为了留白而留白。如我在为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做展览海报时,考虑到化馆长在艺术追求上的洒脱,便使用了正负形的方式,留白既是背景亦是主题,遥相呼应,虚实相生。其次,在“留白”的技巧上,宜整不宜散、注意均衡,不宜居中。格式塔心理学里的“完结效应”告诉我们,知觉活动自身有着向简化结构发展的倾向。因此,招贴设计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将元素打乱再重组的过程。那么,在打散重组中,“留白”不宜过于分散,让“留白”集中,如握紧的拳头,才会显得强劲有力。注意均衡是审美范畴最为基本的要求,招贴中各个元素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当,就会激活整个作品,但均衡并非只是简单的对称,“留白”居中会喧宾夺主。如我为《“从洛桑到北京”第六届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的一系列招贴设计,以撕开的三角形书皮构图,撕裂的书纸中的内容自然而然便成了海报的中心,其他地方整面积留白,愈发增加了海报的辨识度,敏捷有效地传递了展览信息。再如我为《河南省美术馆系列学术讲座》的设计,采取了不对称均衡的构图原则,在白底上运用间隔的渐变,突出讲座主题,使人一目了然。最后,“留白”需根据实际设计需要。留白并非空白,并不只是留空那么简单,我们都知道,颜色本身便是语言,不同的颜色在视觉上的重量感也不相同。如,2011年我为河南省美术馆设计的《国防情缘迎新春书画展》的招贴海报,国防、爱国、春节……这些元素让我想到了红色和五角星,因此,在这个系列里,我采用了中心对称的构图,以五角星为主体,大片红色“留白”,形成强烈对比。再如2012年为黄河水院艺术系师生设计的美术作品展海报,我以黄院的建筑剪影(绿色)为主体,招贴顶部大量留白(粉色),这处“留白”既是背景,更是天空,可见,“留白”是有内容有思想的。“留白”的使用可以说是设计师惜墨如金的体现,表面上作为一种“陪衬”,但其实却是设计中的意境所在。

三、“留白”在博物馆招贴设计中的意象表达

“留白”为招贴设计营造了一股清新淡雅的格调,为我们带来了安静宁和的视觉效果。留白不是空白,是以少胜多,简约而不简单,意味之深长。而且,恰当的留白,会增强海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生动活泼而又不失稳重。因此,我们不难发现,“留白”不仅将中国传统的艺术内涵表现的淋漓尽致,还充分诠释了中国古典美学。同时,“留白”也是表达意象的重要手法,它在平面设计中并非表示空白,而是以无来衬托有,是虚与实的同一。朱光潜先生在《谈美》开篇便讲到:“美在意象”。意象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也称作“意境”。意境在设计中也表征着设计产品审美品位和审美感受,意境是强调意与境的结合,使这种境界贯注了情思和理趣,形成情景交融,而且已经具有虚实相生的特点,有意境必然韵味隽永[6]。在艺术设计作品中,意境启发观者的联想和想象,超越实体,带来较高的审美感受。“意象”不仅是中国绘画的精髓,也是设计的精髓。从招贴设计来看,设计师内心的设计诉求,就是通过将设计元素和形象物化的过程,其本质就是一个情感转移的过程。“意象”就是设计师将自身的设计理念通过作品呈现出来,这便是设计中所体现的艺术性。而“留白”作为中国的传统美学,一阴一阳、一虚一实、一无一有、一白一黑,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在博物馆招贴设计中,运用“留白”的手法,不仅可以创造出更加美好的审美意象,还会充实设计内涵。博物馆招贴设计中的“留白”,正是虚实相生的体现。从大量优秀的招贴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留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形式的均衡与协调,是内容的延伸与扩展,“留白”处与图像相互映衬,产生了“空处不空”的意境,知其白,守其黑,既凸显了招贴中的信息传达,也感受到了意境深远。

四、结语

博物馆招贴设计中的“留白”在吸收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同时,也在散发着新的生命力。“留白”不仅能给观者带来直接的信息汲取,还为其带来了广阔的想象和可回味的空间。“留白”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是孔子的“绘事后素”,也是老子的“涤除玄鉴”,更是庄子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留白”是一种艺术精神、是一种艺术追求,巧妙地运用,不但为设计师带来更多的设计空间,也为观者提供更多的想象空间,能够在设计欣赏时产生更多的心理共鸣。在招贴设计中,“留白”的神韵还在于透过白之处而体味某种超越。当然,“留白”并非万能药,在设计中,对于“留白”的运用需要根据整体具体考虑,要恰如其分,这样才会使得设计更具生命力。

作者:韩亮 单位:郑州市创意装饰设计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清•刘宝楠著.论语[M].中华书局.1990年版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中华书局.1984年版

[3]清•王先谦集解.庄子集解[M].中华书局.1987年版

[4]张玥忞.浅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留白[J].中国艺术.2016年02期

[6]唐•张彦远著,历代名画记[M].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杭州.2011.12

[7]徐恒醇著.设计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