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就因为我是程苓峰”自媒体人嗅到“春天”的气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就因为我是程苓峰”自媒体人嗅到“春天”的气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程苓峰现在每天工作的时间是3个小时,采访、写稿、看新闻。

其余的时间,爬山、磨蹭、看电视拉家常,或者是听净空法师讲《无量寿经》或者徐文兵讲《黄帝内经》。

很轻松的状态,并不意味着他对眼下这种“自立自在”的生活没有担忧,“收入”是最大的问题,尽管他有保障正常生活的底牌。

“自媒体人”的程苓峰,现在多少有些孤独。

像他这样告别公司人的身份,脱离“有组织的生活”,全身心投入自媒体,以原创内容产生价值、获得收入,并以此为生存方式的人,还是凤毛麟角。

不过,他说,在自己周围,有一群和他一样有专业见地、有表达欲望的人,他们与程苓峰最大的区别是,都还是“公司人”。是什么束缚着这些潜在的同类站到台前?自媒体稳定的收入,自媒体人清晰可见的未来。

程苓峰是乐观一派。在他看来,互联网产品形态的发展已经为自媒体人“独立”准备了客观条件。

尽管他现在还很难找到更多“以自媒体为生”的同类,尽管很多人还是以此为工具,尽管他必须面对“付费写作”是养活自媒体的权宜之计,但他坚信,社会化媒体和个人媒体会越来越强,二者是雌雄一体,是大势所趋。

“我要彻底自立”

独立交付“产品”的时代来临

“我选择不打工、不创业,专心做个人媒体,关注互联网。”8月份程苓峰一条“低调”的离职微博,被转发了6000多次,包括几十位CEO,这样的“高调”在他的意料之外。

他曾给FT中文网、财新网等传统媒体兼职写专栏,是腾讯网媒事业群战略投资总监。而现在他过的“自媒体人”生活,则主要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渠道信息,通过稿费和咨询获取收入。

两件“非常不爽”的事,成为程苓峰离开腾讯,完完全全做自媒体人的“引爆点”。

去年年底时,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颇有些为难地告诉他,不能再跟他约专栏了,原因是自己受到持续的压力,很多人打电话说程苓峰站在腾讯立场攻击对手。在此之前,张已经因为“程苓峰的立场”问题而被“骚扰”了近一年。

事情的“爆点”是在2010年11月3Q大战火热时,程苓峰在FT中文网上写了一篇《战争的本质》,被认为“有腾讯立场”,后来随着程点评互联网公司范围越来越大,各方面都给张力奋施加压力,“顶了一年左右”以程苓峰停掉FT中文网的专栏为结束。

第二个“触动很大”的事是在今年四、五月份,程苓峰撰文“攻击了一家公司”,对方明着说他“是腾讯”,暗地里却通过腾讯内部的关系向他施加压力。那段时间,他尤其感觉自己处境两难,“里外不是人”。

最终程苓峰选择离开腾讯。

他不是没有犹豫。“如果说没有那些事情,我没有受到掣肘,我肯定不做这个选择。因为在腾讯工作有份稳定的收入,同时公司也从来不管我,他们觉得程苓峰是个媒体人,发表观点是一个人的自由,部门同事还尽量地保护我”。

不过,这种“兼职的个人媒体”毕竟不自由,负面影响之一就是不管程苓峰写什么都会被视为“替腾讯说话”。

“(公司人身份和媒体人身份)不能两全,我必须要放弃一个,我肯定是选择我热爱的,我热爱自媒体,那我肯定只能放弃那个(公司人身份)。”

从3Q大战到今年8月正式离职这一两年间,程苓峰一直在为全职“自媒体人”做准备。期间媒体传播的环境又发生了新变化:微博起来了,传统媒体的传播链条被打断了。

以前写篇文章,你必须发表到杂志或者报纸上,才能够接触到读者;有了互联网之后,你的文章可以直接发到门户网站、博客上,不再依赖于传统媒体;但它还是依赖于门户编辑选择与否,依赖于博客用户中有多少人订阅,而微博的出现,更多社会化媒体的出现,用户可以直接看你的文章、转载,以前博客的用户太少,但微博的用户相比增长了10倍,作为自媒体人“独立接触到用户的量一下子就扩大了”。

在程苓峰看来,互联网产品形态的发展为自媒体人“独立”准备了客观条件。

他简单算过,自己在新浪微博上的粉丝大约14万,在腾讯上有54万,在各种博客订阅平台上的关注者也有数万,而且粉丝的质量很高。他的粉丝中,粉丝超过百万的至少有七八十个,“互联网业里的不少CEO、副总裁、VC都是我的听众”,换句话说,通过程苓峰就“能抵达互联网的核心人群”。

“很多人去找你,跟你见面,真的不是因为你是腾讯的什么人,也不因为你是哪个媒体的专栏作家,就是因为你是程苓峰,能够帮他们提炼和传达观点,在微博等媒体上有很多粉丝听众,你有影响力。”当他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时,剩下的事情就是有没有独立的勇气。

付费写作不都是魔鬼

养活自己的权宜之计

你有想过,即使多长时间没人为你的内容买单,也不会影响你的生活?还是你原本就对生活品质没有那么高的要求?

我是后者。”程苓峰很肯定地回答,选择现在而不是更早一些做自媒体人,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能够全款买房而且有所结余了,现在的他没有房贷压力,“每个月挣万把块钱的生活费就行”,“对生活的需求降到最低”。

而且,他手里还有几张“底牌”:

如果缺钱,他可以继续做诸如“产品家”这样的沙龙,之前已经做了六七次,每次都有赞助商,对方可以获得品牌曝光、与沙龙嘉宾的沟通、参会者的数据库,而他也“收入非常可观”,每次“纯收入好几万”;

他还可以找人公益捐助。已经有至少三位互联网圈子里的老板,明确表示要个人身份公益资助他,且数额都不小,但程苓峰觉得这个钱很难拿。“就像寺庙里面的和尚,人家给你钱供养你,如果你做不好,你就对不起这个钱,所以这个钱表面上容易拿,实际上不容易拿,你要对自己非常非常地有信心才行。”

现阶段程苓峰最主要、最稳定的收入来源还是咨询,2009时年他已经做过1年的个人媒体,那时就给一家杂志做选题顾问。“每个月都有稳定的收入,而且不需要做太多事情,定期开会、给意见就行了。卖的是脑子”。不过,他认为,无论沙龙、公益捐赠、还是咨询都不容易复制,比较难成为大多数自媒体的收入方式,付费写作将是很多自媒体赖以生存的重要收入来源。

在当下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不是被人说出来就会有人关注,而要说的精彩才会有人关注。程苓峰认为,企业尤其愿意为“你的包装能力、提炼能力,你的时间”付费。谈到对付费写作的态度,程苓峰强调一点,你的写作是否在真实基础上创造了其他人不能创造的独特价值。

他坚信一点,正因为是自媒体,他会更看重个人的信用,会更有动力去平衡自媒体的独立性与被采访对象利益之间的关系,他引用凤凰财经杂志主编张春蔚的一句话,“能够成为自媒体的人其实是最有尺度的人。因为他唯一的资源,正是他自己”。

不过,付费写作的方式不是首选,也不会稳定,只是当大多数自媒体在没有沙龙赞助、公益捐赠、咨询等收入的情况下,可作过度之用。

但这四条都不是程苓峰以为的理想的商业模式。

如果“云科技”做到足够有名气能够吸引到冠名,如果他能够持续目前的内容产出水平和数量,如果自媒体人的平台环境成熟到支持用户事后付费,当这些“如果”的事都变成现实,那将是程苓峰最乐见的,他的预期是两年。

“这条路是一去不复返的”

从独唱到成团还有多远?

某种程度上,程苓峰是孤独的。

我们所熟悉的李开复、薛蛮子、周鸿、潘石屹等人,他们都只是将其微博等自媒体作为副业,作为主业、个人品牌影响力的增值工具,帮助旗下的公司做宣传,而非以此为生。

“你确实很难找出更多的同类,最重要的是环境还不够好,收入无法保证。如果大家都重视了,像新浪、腾讯等公司能抽出精力来打造平台的话,更多人就都可以进来了。”程苓峰坚信,社会化媒体和个人媒体会越来越强,“这条路是一去不复返的”。

事实上,已经有大的平台开始有意识地为规模化的自媒体人服务。比如,新浪的“微任务”,就是将微博作为中介平台,把广告主和博客主连到一起了。“如果新浪能够把这个主流化、规模化,让很多的人通过这个方式挣到钱”,这对自媒体的发展、自媒体人队伍的壮大无疑是重要的推动力。

另外,平台型公司在支付方式上的创新,也将极大影响到自媒体人的未来。用户为有价值的内容付费,一直是传统媒体网络化的大难题。典型的如《纽约时报》,认为有价值的内容不愁生路,因此它先办了一个线上版,免费发展读者,等达到一定用户规模的时候即转向收费,结果用户全跑光了。自媒体人能否逃离“纽约时报的悖论”?

“不是事前付费,不是订阅,而是事后付费,是打赏。”程苓峰认为,自媒体向用户收费,需要借助平台来改变收费模式和收费方式。

在他看来,App Store对自媒体人而言,就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成熟的平台。比如在App Store里你做个应用,用户下载得付费,或者是免费下载应用,之后需要为更多更好的内容付费。程苓峰相信,诸如支付宝、Q币、微信等很有可能构建这样的体系,并且使其主流化,如此一来更多的自媒体人将通过这样的生态系统赚到钱。

不仅仅是大的平台型公司有望打通自媒体的产业链,更有一些创业者已经开始在这样的方向上有所尝试。

程苓峰认为,创立于硅谷、报道硅谷一线创新的Pingwest,前《中国企业家》杂志执行主编李岷创业的“虎嗅网”,申音的微传播公司NTA,都正走在“逼近原创、为原创加大扩散并获得财务回报”的“正确的路上”。

“平台越来越多,渠道越来越丰满,这个趋势肯定是会走下去的。微博是不是最终形态、微信是不是最终形态我不知道,但这个方向肯定是。”程苓峰在采访结束时,只补充了一句“更多地呼吁”,“呼吁有这种公司更多地帮助搭建平台,让行业更成熟一点,让有志于此的人都能如愿走上这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