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桂西南新兴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新兴金矿是桂西南典型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文章介绍了新兴金矿床的地质特征,通过对其重新认识后认为矿体严格受地层、岩性、构造等控制,并探讨总结了该矿床的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关键字]金矿床 地质特征 找矿标志 新兴 广西
[中图分类号] P61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4-41-2
新兴金矿地处德保县城以西、靖西县城北东两县交界处,20世纪 90年代以前主要以磷矿普查为主。90年代以后经1/10万化探分散流普查发现小型金矿床,金矿化主要分布于盖层地层中的下泥盆统塘丁组(D1t)受断裂控制的含金断裂蚀变带中,属低品位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
1 矿区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华南准地台右江再生地槽之靖西-田东隆起,南邻越北隆起。区域构造上处于德保-平果东西向构造带西端,是右江微细粒浸染型金矿成矿区的一部分。
1.1 矿区地层
矿区出露的地层自老至新有寒武系第四组(∈d4)和下泥盆统那高岭-郁江组(D1n-y)的碎屑岩、硅质泥岩和塘丁组(D1t)碳酸盐-硅质岩相的泥质灰岩、硅质岩、硅质泥岩、磷块岩、泥岩,上泥盆统融县组(D3r)扁豆状灰岩及泥质灰岩。
区域上存在两处主要的沉积间断,泥盆系与下伏地层呈角度不整合,上二叠统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从广西金矿勘查经验,桂西大多数微细浸染型金矿均与侵蚀沉积间断面有关,金矿发育于某一沉积间断面上盘地层底部;或与间断面有一定距离,发育于间断面上盘离间断面不远的岩层层间或切层断层破碎带中,均与沉积间断面有成因联系。沉积间断面给成矿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古风化壳也初步富集了金矿质,而可能也为成矿提供了部分矿质,不整合面以上层位金丰度比不整合面以下的高,说明古风化面上金的来源广及金有次生富集的现象。
据桂西右江地区各地层层位金丰度变化研究,右江地区从上古生代泥盆系至中生代三叠系,地层金丰度平均值有递减的趋势,地层时代老,经历的构造运动,岩浆活动较多,金的来源广且聚集程度相对较高,因而金丰度较高;同时在同一层位中,碎屑岩的金丰度比碳酸盐岩高。泥盆系下统碎屑岩发育,其金丰度达到11.79×10-9。高于中、上泥盆统,详见表1。
不同类型的岩石,其金的含量有明显的不同。据右江地区824个岩石样金分析结果的统计,硅质岩类的金含量最高,平均值为4.99×10-9,其次为细碎屑岩(泥岩、粉砂岩等)、火山碎屑岩、铁铝岩等,碳酸盐类一般金含量较低。根据晚古生代地层含金性研究,晚古生代各纪地层的金丰度(平均值)为4.1l×10-9-9.02×10-9,高于陆壳平均值3.4×10-9(黎彤,1984),特别是下泥盆统碎屑岩金的丰度比较高,具各矿源层的物质条件。在本区则表现为主要赋矿层位为下泥盆统塘丁组(Dlt)。
塘丁组(Dlt):区域上分为台地相碳酸盐岩和盆地相(台沟相)碳酸盐岩-泥岩 -硅质岩组合,本区位于碳酸盐岩-泥岩-硅质岩组合,含菊石、竹节石、牙形刺、介形类等浮游生物化石。为一套深灰色至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硅质泥灰岩、硅质岩、泥岩、砂质泥岩,含碳质硅质泥岩和磷质条纹组成的“含磷岩组”,上部产条纹状磷块岩,经风化淋滤,在下部和郁江组顶面上次生富集成磷块岩,局部形成中,小型低品位磷矿床,本区含磷岩组反映了较强的水动力条件和海底斜坡的沉积环境,普遍发育球状、枕状构造于含磷岩组中部,厚113-175米。这种富含有机质的碳酸盐岩、硅质岩及泥岩是本区金的重要矿源层。
1.2 矿区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三角山穹隆背斜轴部近西翼部位。三角山背斜轴走向北东15-20°,两翼不对称、东翼宽,倾角平缓,一般5-15°,西翼窄,倾角较陡,一般为15-30°。本区地层展布表现为单斜岩层,倾向西,倾角一般为15-30°。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北(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多条平行排列,具张性特征,构造角砾破碎带发育,一般呈正断层出现。北(北)东向断裂常被北西向断裂切割呈支离碎块状,断裂带中常见有石英充填。北东向断裂一般都平行三角山背斜西翼,断距较大(一般100-200m),切割较深,走向15-20°,倾向120°,倾角75°左右,是本区最重要的导矿及容矿构造,断裂破碎带主要由硅化构造角砾岩及破碎硅质岩、泥岩组成,破碎带在硅质岩中表现为压碎、碎裂、裂隙发育,在泥岩中表现为构造角砾发育。北西向断裂大多对金矿体起破坏作用,破坏了矿(化)体的连续性。
1.3 矿区岩浆岩
区内无岩浆岩出露。矿区处于三角山穹隆背斜的主体部位,据邻区钦甲、那甲等区资料来看,加里东背斜核部均有隐伏花岗岩体,该区寒武系普遍有轻变质现象,具多金属成矿条件。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体特征
新兴金矿属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全区主要以 Ⅰ号金矿带为主,产于NNE向的Fl蚀变构造破碎带中,此破碎带地表长约1.5km,宽一般5-20m,矿体沿破碎带呈脉状展布,受构造破碎带的严格控制,局部膨大。
Ⅰ号金矿带地表由剥离坑控制,控制长度约300米,矿体走向为北北东-北东向,产状稳定,为110-130°∠65-80°,矿化较为均匀、连续,平均厚度7.0米,平均品位1.03g/t,最高品位5.8g/t。
深部在05-14线均布设钻探工程对其进行了控制验证,控制长度500米,走向方向变化不大,倾角较地表稍缓,约45-70°。矿体深部厚度变化较大,品位较稳定,矿体水平厚度0.7-12.9米,平均4.57米,矿体单样金品位0.5-4.5g/t,一般0.5-2g/t,平均1.02g/t。
该矿体共(伴)生锑矿体,平均水平厚度5.38米,真厚度4.88米;平均品位0.92%,最高品位7.76%。另在Ⅰ号金矿体上盘硅质泥岩层间破碎、裂隙带中,沿层间分布也可见锑矿体,水平厚度27.43米,真厚度11.59米,平均品位0.72%,最高品位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