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构建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构建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以果壳网为例,探讨在生活科学的语境中如何构建科学传播公共领域,并归纳得出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的3个组成部分:平等批判的情境模式,符合受众科学价值观的工具性传播实践,鼓励受众参与公共议案的平台。

关键词 果壳网;科学传播;公共领域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74-0073-02

公共领域是指公民在私人领域交往中,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和批判形成舆论力量,进而影响公共权力机关,是一个与公共权力机关相抗衡且又独立于私人领域的公共舆论领域。该领域的主体是作为公众舆论之中坚力量的公众,他们具有批判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了解一定公共事务。公共领域对于自由民主国家而言,是能够由下至上反映有效意见、优化政策的必备场所。

我国科学传播工作从“缺失模型”到“对话模型”的转型为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提供了生长环境和理论基础,而公共领域对政策的批判和辅助作用正是科学传播的对话模式的体现。通过以平等的身份进行对话、协商,对科学传播内容和方式进行自下而上的优化,正是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存在的意义。由此可见,网络下的科学传播模式向公共领域转变是自然进化的结果。

除了缺失模型到对话模型转变的理论支撑,果壳网通过构建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吸引百万名爱科学的青年,逐渐成为大众的生活科学伙伴。它的互动平台、诙谐幽默的写作方式等均是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的实践体现。此外,果壳网的受众与网络科学传播的受众条件相吻合。社交媒体在面对越来越理性、成熟的用户,这类人媒介使用经验丰富,对信息的验证程度高,不易轻易相信媒体信息,但对专业网站信任度高。构建公共领域的主体人群需要一定的理性批判力,而果壳网的自创文章要较深的阅读和思考,因此其资深用户可视为拥有丰富的媒介使用经验、科学和媒介素养,独立思考能力的群体,有能力构建网络科学传播的公共领域。

1 科学共同体与普通公众的平等

果壳网注重传播者的身份定位和文章的表达方式,其建立了与受众平等对话的关系情境。平等是对话模式实施的原则基础,双方拥有同等的地位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交往。公共舆论建立在理性基础上,个体间交往的前提并非平等的社会地位,而是独立的思想和人格。

“科学共同体”(即果壳达人)的身份采用“领域+身份”的名词概括,如“植物学博士”“法学硕士生”等,淡化权威性。虚拟社交中标签成为区分专业人士和普通公众的工具,为避免形成对科学家高高在上的形象,果壳网的“专家”均来自民间,个人页面与其他用户在无显著差别。有趣的是,“植物学博士”同时也可能是“业余摄影爱好者”,这样的“业余属性”大大增加了身份的立体感,拉近与普通用户的距离。

果壳网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鼓励受众参与内容创作,让内容贴近公众的知识诉求,保持传受关系平等可逆。在受众能动性显著的网络环境下,科学传播者需同时具备科学素养和媒体素养。以往专家缺乏与媒体良好沟通的能力,造成公众的逆反心理,甚至故意扭曲其意,在网上形成众人娱乐的场面,类似“正龙拍虎”、“抢盐事件”的闹剧不计其数。由此可见,科学家在进行科普活动时缺少平等意识,忽略受众知识储备,无法满足受众的知识诉求,加上表达方式欠佳造成受众心理上难以接受和认同,导致受众对知识的吸收率低下。

以2011年“抢盐”事件为例,果壳网文章《地震特级|碘盐碘酒海带,全部都是浮云》用“补碘减辐射:那是不得已”“吃碘盐防核:那得吃多少?”等趣味标题吸睛,运用诙谐的语言生动地讲解碘防辐射的原理、用量以及对海带、碘酒的认知误区。用聊家常的语气讲解内容,让受众在心理上易于接受和认同,缓和了恐慌情绪。此外文末标明参考文献和数据来源,赋予知识权威性而非传播者,让受众更信 服。

2 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平等

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平等是构建生活科学语境的基础。地方性知识蕴含着受众的生活技能与经验,为科学传播提供新角度,只有全面平等地对待科学知识与地方性知识,才能全面、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事实证明在传播效率上,贴近生活的知识远大于脱离生活的知识,果壳网以地方性知识作为切入点,满足公众的诉求来提高相关科学性知识的吸收率,提炼地方性知识用以展现科学知识的诞生过程。

果壳网的内容几乎被地方性知识所覆盖,如首页上“装修房子需要前期做哪些准备?”“鳜鱼此时肥”等文章标题,其内容以生活知识为导向。此外,果壳网还建造“科学与生活”板块,从饮食、家具到生活科技,几乎囊括所有与生活相关的科学知识。另外,果壳网文章的内容在比例上,具有地方性知识性质的生活科学要多于传统科学 。

3 符合受众科学价值取向的传播实践模式

传播实践应以符合工具性价值取向、适应公众效用性价值诉求为前提,由科学传播者自身活动发起,以交互关系性作为存在方式,通过调控公众科学知识价值情境变换进行有效传播。即科学传播者以公众的价值取向、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开展传播活动(主要体现为科普文章),以互动的方式完成科普任务。这个过程中,受众受到兴趣、原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无意识地、被动地接受知识。

果壳网的文章大多以生活科学作为切入点,或普及地方性知识,或讲解生活中的小问题,巧妙地将科学知识“植入”到文章中。公众受兴趣指引关注文章,以吸收生活科W知识为目标,无意识的获得“额外的”科学知识。如文章《餐桌物种日历|3月30日方格星虫》(以下简称《方格星虫》)运用副标题“秀色可餐这件事,一定与你无关”与方格星虫的图片(方格星虫的外表十分倒胃口)结合,凸显方格星虫的外表与味道强烈反差,成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方格星虫》讲解鲜味来源的方式令人印象深刻,原文如下:

“沙虫其鲜美滋味源自于体内富含的多种呈味氨基酸,沙虫干体氨基酸的平均含量高达60%,其中又以谷氨酸的含量为最高,大约占沙虫干体质量的15%~20%。如同谷氨酸钠(味精的主要成分)溶于汤水里迅速电离为钠离子和谷氨酸盐离子后产生鲜美味道一样,沙虫自身含有的谷氨酸盐使之尝起来如此鲜美也就不足为奇了。”

被提炼出来的谷氨酸重新回归到生活中去,赋予方格星虫和味觉两个背景,成功利用受众的猎奇心理普及了“枯燥的”知R。《方格星虫》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激活”受众的猎奇心理――副标题和图片的作用,第二部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由此看来,符合“满足受众好奇心”的实用型科学价 值观可以更有效地进行科学传播。

4 鼓励公众参与公共议案

公众参与设置公共议题可以让传播者直观、精确地判断受众的知识盲点。果壳网的“问答”板块的问题公开化,其他公众若持有相同疑问,则给予“关注”,关注量大的问题更能吸引专业人士解答。而且果壳网提供问题模板,方便公众提出客观规范的问题。持有问题的公众为增加解答几率,依照模板提问,在追求“避免主观判断”、“语言清晰”过程中无意识地增加了科学素养。

“小组”模块以兴趣为方向划分为多个单元,传播者也是接受者,他们以发帖的形式在兴趣小组中分享知识,议题由受众自设,其他用户在该议题的环境下以评论的方式补充知识、质疑或调侃。通过帖子的评论数,网站可以定位公众的关注点,以此为突破口创 作科普文章,而评论数较高的帖子也会放在首页以供分享。

鼓励公众自发选择满足其诉求的传播方式能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果壳网的各小组由受众自行创建,创建者为“组长”。该组成员可向其反馈意见、举报某帖或提出质疑。由于各小组涉及的兴趣方向不同,因此信息呈现的方式各有差别。每组下的帖子分类除了共同的“全部”“热门”等,还依据知识的特性产生不同分区,如“平行宇宙”小组的“讨论”“分享”“求辩”等,“吃货研究所”小组的“厨房”“餐馆”“想吃就吃”等。灵活的分类便于该小组成员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分享。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哈贝马斯精粹[M].曹卫东,选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37-132.

[2]李晓静,张国良.社会化媒体可信度研究:理性探讨与实证分析[J].新闻大学,2012(6):105-114.

[3]小耿.地震特辑|碘酒碘盐海带,全部都是浮云[EB/OL].[2016-05-08].http:///article/13380/.

[4]萨尔堡的鱼.餐桌物种日历|3月30日方格星虫[EB/OL].[2016-05-08].http:///post/708235/.

[5]刘宽红.公众科学知识价值取向与科学传播模式建构[J].当代传播,2011(1):26-28.

[6]刘华杰.科学传播的三种模式与三个阶段[J].科普研究,2009(2):10-18.